一种密封插配结构以及三滑窗本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87882发布日期:2021-04-06 12:37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封插配结构以及三滑窗本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窗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密封插配结构以及三滑窗本体。



背景技术:

目前,居家装饰成为人们生活的必经阶段,居家装饰通常会用到推拉窗和平开窗。目前用到最多的推拉窗只能打开一半,两扇窗不能同时打开,这样导致通风性和通透性较差。但是推拉窗具有不占据室内空间的优点,外观美丽,价格经济。随着人们对窗户的通透性要求越来越高,市面上也出现一些三滑窗,目前的滑窗的隔音性能、隔热性能、气密性能均较差,并且结构非常复杂,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三滑窗一般包括由上边封、下边封、左边封、右边封组成的窗框、沿所述上边封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上边封上的上滑、沿所述下边封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下边封上的下滑、上端与所述上滑滑动配合、下端与所述下滑滑动配合的三滑窗本体。现有的上滑和下滑一般是一体式的,适用性和通用性较差。市面上的纱窗纱料结构通常比较复杂,与纱压线配合度较差,密封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增强三滑窗本体的密封效果的密封插配结构以及三滑窗本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密封插配结构,设于三滑窗本体的纱光企、内窗的扇光企以及外窗的扇光企之间,包括设于纱窗的左纱光企的左端的第一单封盖、设于所述内窗的右扇光企的右端的双封盖以及设于所述外窗的左扇光企的左端的第二单封盖,所述第一单封盖包括封于所述左纱光企的左端的第一密封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外端垂直连接且位于所述左纱光企的第一外框壁的外侧面的第一插配部,所述双封盖包括封于所述内窗的右扇光企的右端的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密封部的里端垂直连接且与能够所述第一插配部插入配合的第二插配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外端垂直连接的第三插配部,所述第二单封盖包括封于所述外窗的左扇光企的左端的第三密封部以及与所述第三密封部的里端垂直连接且能够与所述第三插配部插入配合的第四插配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用于封堵所述左纱光企的左端的第一左密封板、设于所述第一左密封板的右侧面上相应于所述左纱光企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第一槽侧壁的位置处的一第一封块以及由至少一第一封块向对应的槽体的槽底壁方向弯折成型的第一折弯块,所述第一折弯块扣于对应的槽体的底壁上,所述第一左密封板的外端超出所述第一外框壁的外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配部具有由所述第一左密封板的外端向右垂直弯折并向右延伸形成的第一平板、由所述第一平板的延伸端向里垂直弯折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外框壁的外侧面位置处的第二平板、由所述第二平板的里端向右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三平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三平板上相应于所述双封板的一端的第一插配槽,所述第一插配槽的槽底壁由所述第三平板的右端的外侧面垂直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插配槽的一槽侧壁与所述槽底壁的外端垂直连接以形成与所述第二插配部插配配合的第一插配板,所述第三平板的右端上超出所述第一插配槽的槽底壁的一段形成所述第一插配插的另一槽侧壁,所述第一插配板的宽度大于所述该另一槽侧壁的宽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插配槽的两槽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向相对方向凸起的第二凸尖,两第二凸尖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两槽侧壁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用于封堵所述内窗的右扇光企的右端的右密封板、设于所述右密封板的左侧面上相应于所述右扇光企上的第三槽体的第一槽侧壁的位置处的第三封块以及设于所述右密封板的左侧面上相应于所述内窗的右扇光企的第四槽体的第一槽侧壁上的第四封块,所述右密封板的里端超出第二里框壁的里侧面,所述右密封板的外端超出第二外框壁的外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插配部具有由所述右密封板的里端向左垂直弯折并向左延伸形成的第四平板、由所述第四平板的延伸端向外垂直弯折并延伸至所述对应的第二里框壁的里侧面位置处的第五平板、由所述第五平板的外端向左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第六平板以及设于所述第六平板上的左端的第二插配槽,所述第二插配槽的槽底壁由所述第六平板的左端的里侧面垂直向里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插配槽的一槽侧壁与所述槽底壁的里端垂直连接以形成与所述第一插配槽插入配合的第二插配板,所述第六平板的左端上超出所述第二插配槽的槽底壁的一段形成所述第二插配插的另一槽侧壁,所述第二插配板的宽度大于该另一槽侧壁的宽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插配槽的两槽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向相对方向凸起的第三凸尖,两第三凸尖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两槽侧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插配槽的开口位置与所述第一插配板的位置相匹配以能够供所述第一插配板插入所述第二插配槽中,所述第一插配槽的开口位置与所述第二插配板的位置相匹配以能够供第二插配板插入至所述第一插配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插配部设于所述右密封板的外端,所述第三插配部具有由所述右密封板的外端向左垂直弯折并向左延伸形成的第七平板、由所述第七平板的延伸端向里垂直弯折并延伸至所述对应的第二外框壁的外侧面位置处的第八平板、由所述第八平板的里端向左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九平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九平板的左端的第三插配槽,所述第三插配槽的槽底壁由所述第九平板的左端的外侧面垂直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三插配槽的一槽侧壁与所述槽底壁的外端垂直连接以形成与所述第四插配部插入配合的第三插配板,所述第九平板的左端上超出所述第三插配槽的槽底壁的一段形成所述第三插配槽的另一槽侧壁,所述第三插配板的宽度大于该另一槽侧壁的宽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三插配槽的两槽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向相对方向凸起的第四凸尖,两第四凸尖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两槽侧壁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密封部包括用于封堵所述外窗的左扇光企的左端的第二左密封板、设于所述第二左密封板的右侧面上相应于对应的第三槽体和第四槽体的第一槽侧壁的位置处的第二封块、由至少一第二封块向对应的槽体的底壁方向弯折成型的第二折弯块,所述第二折弯块扣于对应的槽体的槽底壁上,所述第二左密封板的里端超出所述对应第二里框壁的里侧面,所述第四插配部具有由所述第二左密封板的里端向右垂直弯折并向右延伸形成的第十平板、由所述第十平板的延伸端向外垂直弯折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外框壁的里侧面位置处的第十一平板、由所述第十一平板的外端向右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第十二平板以及设于所述第十二平板上相应于所述第三插配板的位置处的第四插配槽,所述第四插配槽的开口位置与所述第三插配板的位置相匹配以能够供所述第三插配板插入所述第四插配槽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三滑窗本体,所述的密封插配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密封插配结构,第一密封板封堵住所述纱光企的左端,增加隔热隔音密封效果,两第一封块分别紧贴于第一槽体及第二槽体的第一槽侧壁,从与所述第一密封板垂直的方向对所述纱光企进一步密封,所述第一折弯块和对应的槽体的槽底壁配合,所述第一密封板和纱光企的右端配合抵拢,从左右方向对所述第一单封盖进行限位,所述第一单封盖和对应的槽侧壁配合从里外方面对所述第一单封盖进行限位。所述双封盖的结构和功能与单封盖相似,双封盖设于所述内窗的右端面,除了密封扇光企外,还起到分别与所述第一单封盖和第二单封盖插入配合的作用。当纱窗、内窗和外窗都位于同一侧时,第一单封盖、第二单封盖以及双封盖分开,当纱窗位于右边封上、内窗位于左边封上、外窗位于右边封上时,第一单封盖、第二单封盖分别与双封盖插入配合。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使得当内窗和外窗呈关闭状态时,第二单封盖和双封盖之间插入密封配合,第二单封盖和双封盖上的插配部具有与对应的光企紧密贴合的平板,从里外方向上均防止空气、雨水漏进室内的情况。并且,由于当它们插配配合时,对应的窗或扇正好抵在对应的边封上,这样能防止在推动纱窗或内外窗时因用力过大而操作对应的边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三滑窗结构一实施例的侧向透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三滑窗结构一实施例的俯向透视图。

图3是密封插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三滑窗结构包括由上边封、下边封、左边封、右边封组成的窗框100、沿所述上边封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上边封上的上滑200、沿所述下边封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下边封上的下滑300、上端与所述上滑200滑动配合、下端与所述下滑300滑动配合的三滑窗本体400。所述三滑窗本体400包括由内至外(室内向室外方向)依次设置在窗框100上的纱窗、内窗、外窗以及密封插配结构(优选的)。具体地:

本实施例中,每一边封均包括分体式的外边封101以及与其可拆卸连接的里边封102,所述外边封101和里边封10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第五密封胶条103。可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边封还可以采用现有的窗户的任何一种边封结构。

关于上滑200和下滑300:

所述上滑200包括分体式的上内滑201、上外滑202、由内至外依次间隔的设置于所述上内滑201的下端的纱窗上滑道203、内窗上滑道204以及设置于所述上外滑202的下端的外窗上滑道205。所述上内滑201及上外滑202均为空腔结构,所述上内滑201及上外滑202均沿所述上边封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上边封的下端。所述上内滑201和上外滑202之间密封连接,在所述上内滑201相邻于所述上外滑202的外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一卡槽206,在所述上外滑202相邻于所述上内滑201的内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槽206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卡槽207,所述第一卡槽206及第二卡槽207分别沿上内滑201及上外滑202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对应的侧面上,在每一对卡槽内均卡设有对应的一第一密封胶条208,所述第一密封胶条208的第一端卡设于第一卡槽206内,第二端卡设于对应的第二卡槽207内。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上内滑201的下端的里侧面设置有一竖直向下的第一里侧挡209。优选的,所述第一里侧挡209与所述上内滑201的里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它们可以一体成型,增加稳定性,降低结构的复杂性。在所述上外滑202的下端的外侧面设置有一竖直向下的第一外侧挡210。优选的,所述第一外侧挡210与所述上外滑202的外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它们可以一体成型,增加稳定性,降低结构复杂性。

所述纱窗上滑道203、内窗上滑道204以及外窗上滑道205均包括相互间隔的立设于所述上滑200的下端面的第一立块以及第二立块。其中,所述纱窗上滑道203和内窗上滑道204的第一立块及第二立块设置于所述上内滑201的下端面,所述外窗上滑道205的第一立块及第二立块设于所述上外滑202的下端面。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里侧挡209及第一外侧挡210的下端面低于所述第一立块及第二立块的下端面,这样,可以有效挡住纱窗和外窗,防止纱窗和外窗脱离。

所述下滑300包括分体式的下内滑301、下外滑302、由内至外依次间隔的设置于所述下内滑301的上端的纱窗下滑道303、内窗下滑道304以及设置于所述下外滑302的上端的外窗下滑道305。所述下内滑301及下外滑302均为空腔结构,所述下内滑301及下外滑302均沿所述下边封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下边封的上端。所述下内滑301和下外滑302之间密封连接,在所述下内滑301相邻于所述下外滑302的外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三卡槽,在所述下外滑302相邻于所述下内滑301的内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卡槽306一一对应的若干第四卡槽307,所述第三卡槽306及第四卡槽307分别沿下内滑301及下外滑302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对应的侧面上,在每一对卡槽内均卡设有对应的一第二密封胶条308,所述第二密封胶条308的第一端卡设于第三卡槽306内,第二端卡设于对应的第四卡槽307内。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下内滑301的上端的里侧面设置有一竖直向上的第二里侧挡309。优选的,所述第二里侧挡309与所述下内滑301的里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它们可以一体成型,增加稳定性,降低结构的复杂性。在所述下外滑302的上端的外侧面设置有一竖直向上的第二外侧挡310。优选的,所述第二外侧挡310与所述下外滑302的外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它们可以一体成型,增加稳定性,降低结构复杂性。

所述纱窗下滑道303、内窗下滑道304以及外窗下滑道305分别位于所述纱窗上滑道203、内窗上滑道204以及外窗上滑道205的正下方。它们均包括相互间隔的立设于所述下滑300的上端面的滑槽,每一滑槽均沿所述下滑30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下滑300上。所述纱窗、内窗以及外窗的下端均设置有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的滑轮(图未示出)。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里侧挡309及第二外侧挡310的上端面高于所述滑槽的上端面,这样,可以有效挡住纱窗和外窗,防止纱窗和外窗脱离。

本实施方式的上滑和下滑均采用分体式的内滑和外滑,通过多道密封对内滑和外滑进行密封,能够保证上滑和下滑的密封性能。分体式结构使得内滑和外滑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实用性更强。里侧档和外侧档的高度高于对应的滑道高度,能够进一步防止纱料和扇料脱落,增加结构稳定性和牢固性,提升三滑窗结构品质。

关于纱窗:

所述纱窗包括由上纱光企、下纱光企、左纱光企以及右纱光企围合形成的呈矩形框状的纱料以及设于所述纱料的内框的纱网404,所述纱窗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纱网404的上端压于所述上纱光企上的上纱压线、用于将所述纱网404的下端压于所述下纱光企上的下纱压线、用于将所述纱网404的左端压于所述左纱光企上的左纱压线以及用于将所述纱网404的右端压于所述右纱光企上的右纱压线407。

关于纱料:

所述上纱光企、下纱光企、左纱光企以及右纱光企的结构均相同,它们均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里框壁401(朝向室内方向)及第一外框壁402(朝向室外方向)、垂直设于所述第一里框壁401及第一外框壁402之间且靠近纱网404的第一端的第一腹壁403、垂直的设于所述第一里框壁401及第一外框壁402之间且远离所述纱网404的第二端(即靠近对应的边封的一端)的第二腹壁405,所述第一腹壁403及第二腹壁405将所述第一里框壁401和第一外框壁402之间的空间分隔成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及第三空间,第一空间靠近所述纱网404,第三空间靠近对应的边封,第一空间及第三空间均为半封闭空间,第一空间的开口朝向纱网404方向,第三空间的开口朝对应的边封方向,第二空间为位于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三空间之间的封闭空间。在所述第一空间内设置有一供所述纱压线407卡入的卡持部406,所述纱压线407卡入所述卡持部406中后,所述纱压线407与所述卡持部406之间具有一朝向所述纱网404的纱网插口408,用于供所述纱网404插入其中,所述纱网404通过胶条或者玻璃胶固定于所述纱网插口408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里框壁401的第一端长于所述第一外框壁402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里框壁40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外框壁402的第一端端面不位于同一平面,在水平面的投影上,所述第一里框壁401的第一端超出所述第一外框壁402的第一端),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空间从纱网404的方向和室外的方向均与外界连通,形成两个方向的开口(朝向纱网404方向和朝向室外方向)。这样设置,是为了便于压纱线更快捷方便的卡入所述卡持部406中。可以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里框壁401和第一外框壁402的第一端的长度可以相同,均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卡持部406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腹壁403的里端朝向所述纱网404的一面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外框壁402的第五卡槽409、由所述第五卡槽409上靠近纱网404的一槽侧壁向第一外框壁402方向且向纱网404方向延伸形成的斜挡块410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外框壁402的第一端的抵持块411。所述第五卡槽409包括与所述第一腹壁403垂直的槽底壁、由所述槽底壁向所述第一外框壁402方向延伸形成的一槽侧壁,所述第一腹壁403上与所述槽侧壁平行的一段形成所述第五卡槽409的另一槽侧壁。所述卡持部406还包括由所述第一里框壁401的第一端垂直连接且向所述第一外框壁402方向延伸的第一卡壁412、设于所述第一卡壁412的外端的第一胶槽413、连接于所述第一胶槽413与所述斜挡块410之间的连接块41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壁412、第一胶槽413、连接块414、斜挡块410以及第五卡槽409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胶槽413包括由所述第一卡壁412的外端向所述第一腹壁403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的槽底壁、由所述槽底壁向所述第一外框壁402方向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胶槽侧壁,所述第一胶槽413的第二胶槽侧壁与所述第一卡壁412的下段(底于所述槽底壁的一段)共用。所述第一卡壁412的外端面向第二胶槽侧壁的方向延伸出一第一凸缘,所述连接块41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胶槽侧壁的外端连接并凸出所述第二胶槽侧壁以形成一第二凸缘,如此,两凸缘之间的距离小于两胶槽侧壁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一第一卡口415,便于存胶或者防止胶条脱离。所述连接块414的第二端与所述斜挡块410上靠近所述第一卡壁412的一斜面连接,所述斜挡块410朝向第一外框壁402的一端(外端)超出所述连接块414朝向第一外框壁402的一面(外侧面),所述斜挡块410与所述第一腹壁403之间形成一斜向的导向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抵持块411由所述第一外框壁402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一里框壁401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抵持块411与所述第一腹壁403的距离小于所述斜挡块410的外端与所述第一腹壁403的距离,且所述抵持块411与所述斜挡块410之间形成一供所述纱压线407的卡板插入所述第五卡槽409的插入口。

在第三空间内:在所述第一里框壁401及第一外框壁402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槽体416及第二槽体417,所述第一槽体416及第二槽体417的槽底壁分别由第一里框壁401和第一外框壁402的相对的一面向相对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槽体416及第二槽体417的第一槽侧壁由所述槽底壁向第二端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里框壁401及第一外框壁402上相应于对应槽体的第一槽侧壁的一段则形成所述对应的槽体的第二槽侧壁。在所述第一里框壁401上朝向所述第一外框壁402的一面向所述第一外框壁402的方向凸设有一第一t形凸条418,所述第一t形凸条418在所述第一里框壁401上位于所述第一槽体416及第二腹壁405之间的位置处,所述第一t形凸条418、第一槽体416的槽底壁以及第一里框壁401上位于所述第一t形凸条418和第一槽体416之间的一段形成第一插槽419,所述第一t形凸条418、第二腹壁405以及所述第一里框壁401上位于所述第一t形凸条418和第二腹壁405之间的一段形成第二插槽420。在所述第一外框壁402上相应于所述第一t形凸条418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其对称的第二t形凸条421,所述第二t形凸条421、第二槽体417的槽底壁以及第一外框壁402上位于所述第二t形凸条421和第二槽体417之间的一段形成第三插槽422,所述第二t形凸条421、第二腹壁405以及第一外框壁402上位地所述第二t形凸条421和第二腹壁405之间的一段形成第四插槽423。所述第一插槽419、第二插槽420、第三插槽422以及第四插槽423可以供胶条、密封条等条状物插入,起到密封加强的作用。

关于纱压线407:

所述纱压线407卡设于所述卡持部406中,用于与所述卡持部406配合以固定所述纱网404。所述纱压线407包括与对应纱光企的卡持部406的第一卡壁412位于同一平面的第二卡壁424、设于所述第二卡壁424上相应于所述卡持部406的第一胶槽413的位置处的第二胶槽425、由所述第二卡壁424上远离所述第一卡壁412的一端(外端)向第一外框壁402方向延伸并与其抵接的平封板426、由所述平封板426与所述第一外框壁402抵接的一端向所述卡持部406的导向通道方向延伸形成的立封板427以及由所述立封板427的延伸端向所述卡持部406的第五卡槽409方向斜向延伸以卡入所述第五卡槽409的卡板428,所述立封板427上相应于所述第一外框壁402上的抵持块411的位置处设置有一抵槽,用于供所述抵持块411的顶端抵于其中以防止所述纱压线407从所述插入口中脱落。

所述第二胶槽425与所述第一胶槽413相对,所述第二胶槽425包括由所述第二卡壁424的里端向所述第一腹壁403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的槽底壁、由所述槽底壁向所述第一里框壁401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三胶槽侧壁,所述第二胶槽425的第四胶槽侧壁与所述第二卡壁424的上段共用。所述第二卡壁424的里端向第三胶槽侧壁的方向延伸出一第三凸缘,所述第三胶槽侧壁的里端向所述第四胶槽侧壁的方向延伸出一第四凸缘,所述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之间的距离小于两胶槽侧壁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一第二卡口429,便于存胶或者防止胶条脱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槽开设于所述立封板427相应于所述抵持块411的一段,向所述纱网404的方向开设而成,所述抵槽向远离所述第一里框壁401的方向贯穿所述立封板427,还向远离所述纱网404的方向贯穿所述立封板427以与外界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板428包括一端与所述立封板427连接且形状与所述斜挡块410相匹配的斜向卡臂以及由所述斜向卡臂上远离所述立封板427的一端向所述第五卡槽409延伸的卡钩,所述卡钩的钩部钩设于所述第五卡槽409上相邻于所述斜挡块410的直角位置处,背部抵于所述第五卡槽409上远离所述纱网404的一槽侧壁上。

关于内窗及外窗:

所述内窗及外窗均包括由所述上扇光企、下扇光企、左扇光企、右扇光企围合形成的呈矩形框状的扇料以及设于所述扇料内的玻璃(一般用夹空玻璃)。

所述内窗及外窗的扇料(每一扇光企)包括第二里框壁501以及第二外框壁502。在所述第二里框壁501及第二外框壁502上靠近玻璃的一端(第一端)对称设置有一对用于卡持一第三密封胶条504的两端的第六卡槽503,该对第六卡槽503对称设置于第二里框壁501和第二外框壁502上,该对第六卡槽503与所述开口之间的空间为对应的玻璃插入的空间,当所述玻璃插入该空间之后,利用玻璃胶等材质将玻璃封于该所述空间内,再通过所述第三密封胶条504进行密封,起到双密封的作用,使得密封隔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第六卡槽503包括垂直设于对应的第二里框壁501/第二外框壁502上的两槽侧壁以及垂直设于所述两槽侧壁上靠近相对的一框壁的一端的槽底壁(设于第二外框壁502上的第六卡槽503的槽底壁垂直连接于两槽侧的里端,设于第二里框壁501上的第六卡槽503的槽底壁垂直连接于两槽侧壁的外端),所述第六卡槽503的槽底壁、两槽侧壁与对应的框壁之间形成一矩形框结构505,可以供加强柱、加强筋等部件插入。在所述第六卡槽503的两槽侧壁的端头还分别向相对的方向凸设有第一凸尖506,从而形成一用于卡持所述第三密封胶条504的第三卡口507。

在所述第二里框壁501及第二外框壁502的中段对称设置有一对用于卡持一第四密封胶条508的两端的第七卡槽509。所述第七卡槽509的一槽侧壁垂直的设于对应的第二里框壁501和第三里框壁上,该槽侧壁为平直型常规槽侧壁,所述第七卡槽509的另一槽侧壁为异型槽侧壁(即非平直的侧壁),所述第七卡槽509的槽底壁垂直的连接于两槽侧壁上靠近相对的一框壁的一端(位于第二外框壁502上的第七卡槽509的槽底壁垂直连接于两槽侧壁上的里端,设于第二里框壁501上的第七卡槽509的槽底壁垂直连接于两槽侧的外端)。

本实施例中,设于第二里框壁501上的第七卡槽509的平直型槽侧壁和设于第二外框壁502上的第七卡槽509的平直型槽侧壁之间具有一间隙。

所述第七卡槽509的槽底壁、两槽侧壁以及对应的框壁(对应的里框壁或对应的外框壁)之间形成一异形空间510,可以供加强柱、加强筋等部件插入,设计为异形结构可以使得强加效果更好,稳定性更强。通过所述第四密封胶条508对所述第七卡槽509的两平直型的槽侧壁之间的间隔进行密封,对第三密封胶条504起到进一步的密封。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里框壁501靠近对应的玻璃的一端向所述第二外框壁502方向凸伸出一第五凸缘511,所述第二外框壁502上相应于第五凸缘511的位置处向所述第二里框壁501的方向凸伸出一第六凸缘512。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当玻璃胶打入所述玻璃与第二里框壁501和第二外框壁502之间后,该第五凸缘511和第六凸缘512能够尽量多的存胶,加强打胶固定效果。

在所述第二里框壁501及第二外框壁502上靠近对应的边封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三槽体513及第四槽体514,所述第三槽体513及第四槽体514的槽底壁分别由第二里框壁501和第二外框壁502的相对的一面向相对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三槽体513及第四槽体514的第一槽侧壁由所述槽底壁向对应的边封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二里框壁501及第二外框壁502上相应于对应槽体的第一槽侧壁的一段则形成所述对应的槽体的第二槽侧壁。在所述第二里框壁501上朝向所述第二外框壁502的一面向所述第二外框壁502的方向凸设有一第三t形凸条515,所述第三t形凸条515在所述第二里框壁501上位于所述第三槽体513及第七卡槽509之间的位置处,所述第三t形凸条515、第三槽体513的槽底壁以及第二里框壁501上位于所述第三t形凸条515和第三槽体513之间的一段形成第五插槽,所述第三t形凸条515、第七卡槽509以及所述第二里框壁501上位于所述第三t形凸条515和第七卡槽509之间的一段形成第六插槽。在所述第二外框壁502上相应于所述第三t形凸条515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其对称的第四t形凸条516,所述第四t形凸条516、第四槽体514的槽底壁以及第二外框壁502上位于所述第四t形凸条516和第四槽体514之间的一段形成第七插槽,所述第四t形凸条516、第七卡槽509以及第二外框壁502上位于所述第四t形凸条516和第七卡槽509之间的一段形成第八插槽。所述第五插槽、第六插槽、第七插槽以及第八插槽可以供胶条、密封条等条状物插入,起到密封加强隔热隔音的作用。增加隔热隔音效果,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本实施方式的扇光企,采用分体式的第二里框壁501和第二外框壁502结构,一端插入玻璃后利用玻璃胶进行密封,然后再利用两组密封胶体进行加强密封,防止空气进入,起到隔热隔音的作用。分体式的扇光企,适用范围更广,可变性和灵活度更高。

关于密封插配结构:

所述密封插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左纱光企的左端(相邻于左边封)的第一单封盖517、设于所述内窗的右扇光企(相邻于右边封)的右端的双封盖518以及设于所述外窗的左扇光企的左端(相邻于左边封)的第二单封盖519。所述第一单封盖517包括封于所述左纱光企的左端的第一密封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外端垂直连接且位于所述左纱光企的第一外框壁402的外侧面的第一插配部。所述双封盖518包括封于所述内窗的右扇光企的右端的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密封部的里端(朝向纱窗的一端)垂直连接且与能够所述第一插配部插入配合的第二插配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外端垂直连接的第三插配部。所述第二单封盖519包括封于所述外窗的左扇光企的左端的第三密封部以及与所述第三密封部的里端垂直连接且能够与所述第三插配部插入配合的第四插配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封盖517及第二单封盖519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用于封堵所述左纱光企的左端的第一左密封板520、设于所述第一左密封板520的右侧面上相应于所述第一槽体416和第二槽体417的第一槽侧壁的位置处的一第一封块521以及由至少一第一封块521向对应的槽体的槽底壁方向弯折成型的第一折弯块522,所述第一折弯块522扣于对应的槽体的底壁上,所述第一左密封板520的外端超出所述第一外框壁402的外侧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弯块522设于靠近所述第一槽体416的第一封块521上。所述第一插配部具有由所述第一左密封板520的外端向右垂直弯折并向右(纱网404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平板523、由所述第一平板523的延伸端向里垂直弯折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外框壁402的外侧面位置处的第二平板524、由所述第二平板524的里端向右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三平板525(所述第三平板525紧贴于所述第一里框壁401的外侧面)以及设于所述第三平板525上相应于所述双封板的一端(右端)的第一插配槽526。所述第一插配槽526的槽底壁由所述第三平板525的右端的外侧面垂直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插配槽526的一槽侧壁与所述槽底壁的外端垂直连接以形成与所述第二插配部插配配合的第一插配板527,所述第三平板525的右端上超出所述第一插配槽526的槽底壁的一段形成所述第一插配插的另一槽侧壁,所述第一插配板527的宽度大于所述该另一槽侧壁的宽度。在所述第一插配槽526的两槽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向相对方向凸起的第二凸尖,两第二凸尖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两槽侧壁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二密封部结构或功能与第一密封部相同或相似,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用于封堵所述内窗的右扇光企的右端的右密封板528、设于所述右密封板528的左侧面上相应于所述右扇光企上的第三槽体513的第一槽侧壁的位置处的第三封块529以及设于所述右密封板528的左侧面上相应于所述内窗的右扇光企的第四槽体514的第一槽侧壁上的第四封块530。所述右密封板528的里端超出所述第二里框壁501的里侧面,所述右密封板528的外端超出所述第二外框壁502的外侧面。所述第二插配部具有由所述右密封板528的里端向左垂直弯折并向左延伸形成的第四平板531、由所述第四平板531的延伸端向外垂直弯折并延伸至所述对应的第二里框壁501(内窗的右扇光企的第二里框壁501)的里侧面位置处的第五平板532、由所述第五平板532的外端向左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第六平板533(所述第六平板533紧贴于所述对应的第二里框壁501的里侧面)以及设于所述第六平板533上的左端的第二插配槽534,所述第二插配槽534的槽底壁由所述第六平板533的左端的里侧面垂直向里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插配槽534的一槽侧壁与所述槽底壁的里端垂直连接以形成与所述第一插配槽526插入配合的第二插配板535,所述第六平板533的左端上超出所述第二插配槽534的槽底壁的一段形成所述第二插配插的另一槽侧壁,所述第二插配板535的宽度大于该另一槽侧壁的宽度。在所述第二插配槽534的两槽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向相对方向凸起的第三凸尖,两第三凸尖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两槽侧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插配槽534的开口位置与所述第一插配板527的位置相匹配以能够供所述第一插配板527插入所述第二插配槽534中,所述第一插配槽526的开口位置与所述第二插配板535的位置相匹配以能够供第二插配板535插入至所述第一插配槽526中。

所述第三插配部设于所述右密封板528的外端,与所述第二插配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插配部具有由所述右密封板528的外端向左垂直弯折并向左延伸形成的第七平板536、由所述第七平板536的延伸端向里垂直弯折并延伸至所述对应的第二外框壁502(内窗的右扇光企的第二外框壁502)的外侧面位置处的第八平板537、由所述第八平板537的里端向左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九平板538(所述第九平板538紧贴于所述对应的第二外框壁502的外侧面)以及设于所述第九平板538的左端的第三插配槽539,所述第三插配槽539的槽底壁由所述第九平板538的左端的外侧面垂直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三插配槽539的一槽侧壁与所述槽底壁的外端垂直连接以形成与所述第四插配部插入配合的第三插配板540,所述第九平板538的左端上超出所述第三插配槽539的槽底壁的一段形成所述第三插配槽539的另一槽侧壁,所述第三插配板540的宽度大于该另一槽侧壁的宽度。在所述第三插配槽539的两槽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向相对方向凸起的第四凸尖,两第四凸尖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两槽侧壁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三密封部包括用于封堵所述外窗的左扇光企的左端的第二左密封板541、设于所述第二左密封板541的右侧面上相应于对应的第三槽体513和第四槽体514的第一槽侧壁的位置处的第二封块542、由至少一第二封块542向对应的槽体的底壁方向弯折成型的第二折弯块543,所述第二折弯块543扣于对应的槽体的槽底壁上,所述第二左密封板541的里端超出所述对应第二里框壁501的里侧面。所述第四插配部具有由所述第二左密封板541的里端向右垂直弯折并向右延伸形成的第十平板544、由所述第十平板544的延伸端向外垂直弯折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外框壁502的里侧面位置处的第十一平板545、由所述第十一平板545的外端向右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第十二平板546(所述第十二平板546紧贴于所述对应的第二外框壁502的外侧面)以及设于所述第十二平板546上相应于所述第三插配板540的位置处的第四插配槽547,所述第四插配槽547的开口位置与所述第三插配板540的位置相匹配以能够供所述第三插配板540插入所述第四插配槽547中,所述第四插配槽547的结构与上述第一至第三插配槽539的结构或功能相同或相似,此处便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方式的密封插配结构,第一密封板封堵住所述纱光企的左端,增加隔热隔音密封效果,两第一封块521分别紧贴于第一槽体416及第二槽体417的第一槽侧壁,从与所述第一密封板垂直的方向对所述纱光企进一步密封,所述第一折弯块522和对应的槽体的槽底壁配合,所述第一密封板和纱光企的右端配合抵拢,从左右方向对所述第一单封盖517进行限位,所述第一单封盖517和对应的槽侧壁配合从里外方面对所述第一单封盖517进行限位。所述双封盖518的结构和功能与单封盖相似,双封盖518设于所述内窗的右端面,除了密封扇光企外,还起到分别与所述第一单封盖517和第二单封盖519插入配合的作用。当纱窗、内窗和外窗都位于同一侧时,第一单封盖517、第二单封盖519以及双封盖518分开,当纱窗位于右边封上、内窗位于左边封上、外窗位于右边封上时,第一单封盖517、第二单封盖519分别与双封盖518插入配合。这样的好处,可以使得当内窗和外窗呈关闭状态时,第二单封盖519和双封盖518之间插入密封配合,第二单封盖519和双封盖518上的插配部具有与对应的光企紧密贴合的平板,从里外方向上均防止空气、雨水漏进室内的情况。并且,由于当它们插配配合时,对应的窗或扇正好抵在对应的边封上,这样能防止在推动纱窗或内外窗时因用力过大而操作对应的边封。

本实施方式的三滑窗本体,纱料主体结构简单巧妙,由第一里框壁、第一外框壁以及连接于它们之间的几块腹壁组成的纱料结构简单巧妙,且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好。朝向纱网的第一空间内设置用于卡持纱压线的卡持部,其与纱压线进行卡合,可变性强,方便卡入并压紧纱网,与传统的一体结构相比,灵活性和可变性更好,更便于安装。内窗和外窗的各扇光企采用分体式的第二里框壁和第二外框壁结构,再使它们之间可拆卸的连接,可以适用各种厚度的玻璃,通用性能更强。两第二里框壁和第二外框壁之间实现多层密封,增加密闭性能,防风防雨隔音。通过密封插配结构进一步的杜绝纱窗与内窗之间,内窗与外窗之间过气、过水等情况,使得隔音隔热密闭效果更佳,提升三滑窗的品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