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保温折叠咖啡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5139发布日期:2021-01-08 11:42阅读:74来源:国知局
加热保温折叠咖啡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咖啡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保温折叠咖啡杯。



背景技术:

在咖啡一定要温热地喝的观念下,制杯业者甚至配和这种讲究,开发出保温效果的陶器制杯,甚至比瓷器制杯更好的骨瓷制杯,使用这种质地内含有动物骨灰的骨瓷制杯,可以使咖啡在杯中温度降低速度较慢,但由于它的价格比前面两者贵很多,所以一般家庭较罕使用,只有在比较讲究的咖啡馆内见得到;为了追求更好的保温性能,一些具有保温功能的咖啡杯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但是好的保温功能随之带来的是厚重的杯体,不利于日常出行的携带;

现有的咖啡杯大多通过保温杯体的设计实现保温功能,而保温杯体厚重不利于携带,并且保温效果也是由时间的增加而减弱,无法满足用户在想饮用到热气腾腾的热咖啡时的需求,现有市面上的保温咖啡杯,已经实现加热保温的功能,也实现了折叠携带的功能,但是在折叠携带的同时,折叠结构的杯身烫手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并且密封性的问题同样频出,故亟需一种既能实现加热保温,折叠携带,同时有防烫设计的密封性良好的咖啡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保温折叠咖啡杯,通过设置一体化折叠杯身,并且设置有加热底座,实现实时的加热保温功能,通过折叠杯身延伸至握持部顶端形成一体式密封圈,并且在折叠杯身上设置了可隔热的握持部,有助于用户握持高温饮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保温折叠咖啡杯,包括:折叠杯身、握持部和杯盖,所述折叠杯身包括安装部和与安装部连接的硅胶折叠部,所述安装部远离硅胶折叠部的一端设置有凸出于安装部的抵持环,所述握持环套设在所述安装部上,且抵持部紧压握持部顶端,形成密封结构;且握持部顶端与杯盖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握持部设置有螺纹圈和隔热部,所述杯盖通过所述螺纹圈与所述握持部旋紧配合,所述隔热部的内壁设置有多根围绕内壁设置的凸起的隔热条,所述隔热条与所述安装部抵持形成内壁架空的隔热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杯盖的外壁设置有防滑槽,所述防滑槽上设置有防滑条。

作为优选:所述杯盖上设置有凸出杯盖的饮用口和封盖,所述封盖封合所述饮用口。

作为优选:所述封盖包括旋转部和封合部,所述旋转部与所述杯盖旋转连接,所述封合部延伸至所述饮用口位置并封合所述饮用口。

作为优选:还包括加热底座,所述加热底座与所述硅胶折叠部远离安装部一端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底座包括pcb控制板、加热组件和热感应装置,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热感应装置均与所述pcb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热感应装置设置于所述加热组件上,所述热感应装置将温度信息发送至所述pcb控制板,所述pcb控制板接收温度信息并控制所述加热组件。

作为优选:还包括导热板,所述导热板设置于所述硅胶折叠部与所述加热底座连接处,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导热板靠近所述加热底座一面涂有导热胶,所述导热板通过导热胶接收所述加热组件的热量。

作为优选:还包括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设置于所述pcb控制板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底座还包括接口组件和指示灯,所述接口组件与所述指示灯均与所述pcb控制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热保温折叠咖啡杯,包括:折叠杯身、握持部和杯盖,所述折叠杯身包括安装部和与安装部连接的硅胶折叠部,所述安装部远离硅胶折叠部的一端设置有凸出于安装部的抵持环,所述握持环套设在所述安装部上,且抵持部紧压握持部顶端,形成密封结构;且握持部顶端与杯盖配合连接;并且握持部设置有隔热结构,通过设置加热底座实现对咖啡杯内液体的加热保温,并且设置的折叠杯身实现杯子的折叠收纳,方便携带,并且握持部设置了隔热结构方便用户握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爆炸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底座爆炸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杯盖;11、封盖;12、连接部;13、凸起部;14、防滑条;15、饮用口;2、折叠杯身;21、硅胶折叠部;22、握持部;221、隔热部;222、螺纹圈;223、隔热条;3、加热底座;31、加热组件;32、隔热板;33、pcb控制板;34、接口组件;35、指示灯;4、导热板;5、密封圈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咖啡文化作为一种外邦文化,在传入我国初期难以被大众所接受,但是发展至今日逐渐被都市白领所青睐和接受,喝咖啡就跟喝水一样,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要一杯好咖啡,除了精心的烘焙和精巧的操作技巧以外,咖啡杯也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咖啡杯的杯身要厚实,杯口不宽外张,杯子使咖啡的热气凝聚,不易迅速降温,不致影响咖啡的口感和味道;现有的咖啡杯大多通过保温杯体的设计实现保温功能,而保温杯体厚重不利于携带,并且保温效果也是由时间的增加而减弱,无法满足用户在想饮用到热气腾腾的热咖啡时的需求,故亟需一种既能便携携带,又可以实现随时保温的咖啡杯,并且附有杯盖1的保温咖啡杯,大多带有密封圈,但是现有咖啡杯的密封圈大多设置于杯盖1上,在长时间的使用下容易藏污纳垢或者丢失。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保温咖啡杯的技术缺陷,请参阅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保温折叠咖啡杯,包括:加热底座3和设置于加热底座3上的折叠杯身2,折叠杯身2的上方设置有与之配合的杯盖1;折叠杯身2包括握持部22和硅胶折叠部21,杯盖1与握持部22旋紧配合,握持部22通过嵌套的方式安装于硅胶折叠部21远离加热底座3的一端,硅胶折叠部21贯穿握持部22,并且于握持部22与杯盖1的旋紧抵持部位形成紧扣握持部22的密封圈结构5;其中加热底座3包括pcb控制板33、加热组件31和感应组件,加热组件31与感应组件均与pcb控制板33电性连接,感应组件靠近加热组件31设置,pcb控制板33接收感应组件发送的温度信息并控制加热组件31进行加热;还包括导热板4,导热板4设置于折叠杯身2靠近加热组件31一端,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导热板4通过导热胶接收加热组件31传递的热量,并传递至折叠杯身2内;还包括隔热板32,隔热板32设置于pcb控制板33与加热组件31之间;还包括接口组件34,接口组件34与pcb控制板33电性连接,pcb控制板33通过接口组件34连接外部电源;还包括指示灯35,指示灯35与pcb控制板33电性连接,pcb控制板33接收感应组件发送的温度信息并控制指示灯35指示。

其中一个实施例提及:加热底座3由靠近杯体的一侧自上而下的设置顺序为:导热板4、感应组件、加热组件31、隔热板32再到pcb控制板33,接口组件34和指示灯35设置于加热底座3的外壳部分,由于加热组件31与pcb控制板33距离较为接近,在长时间的高温影响下容易导致pcb板的损坏,故设置隔热板32将pcb控制板33和加热组件31分离,感应组件设置于靠近加热组件31位置,用于感应加热组件31的温度,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加热装置加热至100摄氏度时,通过导热板4加热折叠杯体内的液体温度大约在50-60摄氏度左右,这个温度正好是咖啡的最佳饮用温度,故感应组件在感应到加热组件31加热至100摄氏度时,便会发送电信号至pcb控制板33,从而控制加热组件31停止加热。

其中一个实施例提及:指示灯35用于指示加热装置的加热状态,当加热装置处于加热状态时,同时传输电信号至pcb控制板33,pcb控制板33控制指示灯35指示显示正在加热状态的红色显示灯;当加热装置处于加热结束状态时,同时传输电信号至pcb控制板33,pcb控制板33控制指示灯35指示显示正在加热状态的绿色指示灯35。

折叠杯身2的握持部22设置有螺纹圈222和隔热部221,杯盖1通过螺纹圈222与折叠杯身2旋紧配合,隔热部221的内壁设置有多根围绕内壁设置的凸起的隔热条223;隔热条223撑起隔热部221,形成隔热部221内壁与折叠杯身2的网状隔空结构;杯盖1与螺纹圈222配合部位的外壁设置有防滑槽,防滑槽上设置有防滑条14,防滑条14具体的为硅胶材质,防滑条14在使用时可以作为握持杯体时防滑使用,也可以在开盖时作为增大摩擦力使用;杯盖1设置有凸起部13,凸起部13上设置有15;杯盖1还设置有封盖11,封盖11包括连接部12和封合部,连接部12与杯盖1旋转连接,封合部延伸至15位置并封合15,形成可旋转封合的饮用嘴结构,杯盖1上还设置有透气孔,封盖11与透气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气孔封盖,由于采用硅胶可折叠杯身2,在内部装有热的液体时,在温度丧失时容易产生变形,通过透气孔可以平衡内部气压差,并且在饮用时,由于气压问题不易于杯内液体流出,同样通过透气孔可以平衡内部气压差。

其中一个实施例提及:杯盖1还设置有一个穿绳孔,该穿绳孔凸出于杯盖1侧面,形成一个独立的带有穿绳孔的凸出部,用户使用时,通过将挂绳穿过穿绳孔即可实现对咖啡杯的悬挂;本实用提供的加热保温折叠咖啡杯在不使用的情况下,通过折叠杯身2的折叠收纳,可将中间折叠杯身2部分隐藏,减小整体的杯体体积,便于收纳盒随身携带。

其中一个实施例提及:折叠杯身2的硅胶折叠部21设置为自上而下逐级缩小的带有折痕的可收缩结构,使用时,下级折叠结构收纳于上级折叠结构内,逐级收纳,最终将折叠杯身2隐藏收纳。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折叠杯身设置加热底座,从而实现可折叠的加热保温功能的咖啡杯。

2、通过设置带有隔热部的握持部,使用户在使用本产品时,可以更方便的握持,避免烫伤。

3、通过密封圈与折叠杯身的一体化设计,避免密封圈的丢失以及方便拆卸清洗,避免藏污纳垢。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