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尘器机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98853发布日期:2021-02-26 23:36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尘器机芯结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吸尘器机芯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吸尘器按结构可分为立式、卧式和便携式。吸尘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动机带动叶片高速旋转,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吸取尘屑。吸尘器主要由起尘、吸尘、滤尘三部分组成,一般包括串激整流子电动机、离心式风机、滤尘器(袋)和吸尘附件。一般吸尘器的功率为400-1000w或更高,便携式吸尘器的功率一般为250w及其以下。吸尘器能除尘,主要在于它的“头部”装有一个电动抽风机。抽风机的转轴上有风叶轮,通电后,抽风机会以每秒500圈的转速产生较高的吸力和压力,在吸力和压力的作用下,空气高速排出,而风机前端吸尘部分的空气不断地补充风机中的空气,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差,在此压差的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
[0003]
尘杯过滤是通过电机高速旋转的真空气流分离垃圾和气体,再通过hepa等过滤材质,净化空气,以免造成二次污染。尘杯过滤是吸尘器的主要过滤方式,大部分吸尘器都是尘杯过滤,它也是尘袋过滤的升级,它还有一个优点是无耗材,避免资金的二次投入。现有的尘杯在吸尘器未工作的时候,往往因为用户对吸尘器的搬运挪移而导致尘杯中的灰尘会倒流回去,导致二次污染;此外,一般的家用吸尘器往往只是简单的进行吸尘过滤,并不能进行更为干净的灰尘过滤,因为过滤材料越细密就可以将空气过滤得吸尘器越干净,但透气度就越差,这样影响了电机吸入的风量,降低了吸尘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过滤效果好且吸尘效率高的吸尘器机芯结构。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吸尘器机芯结构,包括尘杯组件、电机组件和主机组件,所述的尘杯组件包括吸尘口、尘杯主体、过滤组件和进风组价,所述的吸尘口置于尘杯主体上,所述的过滤组件安装在尘杯主体的内部,所述的过滤组件包括一次过滤件和二次过滤件,所述的二次过滤件置于一次过滤件的内部,所述的进风组件安装在尘杯主体的上端,所述的电机组件与进风组件连接,所述的电机组件安装在主机组件内。
[0007]
通过一次过滤件的设计,对吸尘口进入的灰尘进行第一次过滤处理;之后通过二次过滤件的设计,对第一次过滤处理后的空气进行二次过滤;两次过滤之后通过进风组件进入到电机组件,这样设计实现了对灰尘进行的二次过滤从而大大提高了吸尘器的过滤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吸尘效率高。
[0008]
作为优选,所述的主机组件包括左主机壳、右主机壳和后盖板,所述的电机组件安装在左主机壳和右主机壳之间,所述的左主机壳和右主机壳上均设有机壳翻边,所述的机壳翻边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机壳卡扣,所述的后盖板上设有盖板翻边,所述的机壳翻边
置于盖板翻边的内侧,所述的后盖板上设有与机壳卡扣相匹配的机壳卡块,所述后盖板的内侧设有若干加强块,所述的加强块与电机组件相接触。通过机壳翻边上机壳卡扣的设计以及后盖板上盖板翻边的设计,方便了后盖板与左主机壳和右主机壳之间的拆卸与安装,同时通过加强块的设计其目的在于进一步的固定电机组件,防止电机组件发生相对位移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安全可靠性高。
[0009]
作为优选,所述的电机组件包括按钮板、开关按钮、电机壳和吸尘电机,所述的吸尘电机安装在电机壳内,所述电机壳的一端安装在进风组件上,所述电机壳的另一端与后盖板上的加强块相接触,所述电机壳靠近后盖板的一端内部中间设有缓冲块,所述的吸尘电机通过缓冲块与电机壳相接触,所述电机壳的上端设有线孔,所述的线孔内设有橡胶线扣,所述的橡胶线扣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的橡胶线扣通过环形凹槽卡接在线孔上,所述开关按钮的侧面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弹性条,所述的按钮板上设有按钮孔,所述的开关按钮通过弹性条卡接在按钮孔内,所述的开关按钮通过橡胶线扣与吸尘电机电连接,所述的按钮板安装在进风组件、左主机壳和右主机壳上。通过缓冲块的设计,防止吸尘电机在电机壳内发生相对位移而影响整个装置的安全性;通过橡胶线扣的设计,能够有效的保护电线不受损;通过弹性条的设计,能够方便开关按钮的拆卸与安装。
[0010]
作为优选,所述的进风组件包括进风底盖、进风端盖和进风管,所述的进风底盖安装在尘杯主体的上端,所述的进风端盖安装在进风底盖上,所述进风底盖的侧面设有缺口,所述进风底盖的底部中间设有进风孔,所述进风孔的边缘处设有定位环槽,所述进风管的一端设有与定位环槽相匹配的定位翻边,所述的进风管通过定位翻边和定位环槽的配合定位在进风底盖上且与进风底盖固定连接,所述进风管的另一端穿过进风底盖的缺口后设有固定翻板,所述固定翻板的外边缘处设有限位头,所述的电机壳上设有与限位头相匹配的限位扣,所述的电机壳通过限位扣和限位头限定在固定翻板上并且与固定翻板固定连接,所述的进风管内设有进风网板,所述的进风端盖、左主机壳和右主机壳上均设有板槽,所述的板槽内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板卡孔,所述按钮板的边缘处设有与板卡孔相匹配的板卡扣。通过定位环槽和定位翻边的设计,方便进风管的定位且便于拆卸与安装;通过限位头和限位扣的设计,能够方便电机壳的安装定位与拆卸;通过进风网板的设计,一方面能够实现三次过滤操作,进一步提高过滤效果,还可以改变进气管内的气流减少其直接对吸尘电机的冲击力,从而保护吸尘电机;通过板槽和板卡扣的设计,方便了按钮板的拆卸与安装。
[0011]
作为优选,所述的进风组件还包括电机盖板,所述的固定翻板上置于进风管的外侧设有限位凹槽,所述的电机盖板上设有与限位凹槽相匹配的限位凸环,所述的电机盖板通过限位凸环和限位凹槽的配合安装在固定翻板上,所述电机盖板的中间设有吸风孔,所述电机盖板的侧面设有电机翻边,所述的吸尘电机限位在电机盖板的电机翻边内,所述的吸风孔与进风管连通。通过限位凹槽和限位凸环的设计,方便了电机盖板的安装与定位;而电机翻边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定位吸尘电机。
[0012]
作为优选,所述尘杯主体的侧面上端设有吸尘孔,所述的吸尘口安装在吸尘孔上,所述的吸尘口上设有转动翻板,所述转动翻板的一侧设有转动轴,所述的转动翻板通过转动轴安装在吸尘口内,所述的转动翻板与尘杯主体上的吸尘孔相匹配,所述尘杯主体的上端设有弧形凹槽,所述的进风底盖上设有与弧形凹槽相匹配的弧形翻边,所述的进风底盖通过弧形翻边和弧形凹槽相匹配限定在尘杯主体上且与尘杯主体固定连接。通过转动翻板
和转动轴的设计,使得转动翻板在吸尘口转动,而当吸尘器工作时,受到吸尘风力的影响转动翻板被打开使得灰尘进入到尘杯主体中;当吸尘器停止工作后,如果吸尘口朝下的话,受到转动翻板自身重力的作用将会把吸尘口封闭,从而防止尘杯主体中的倒回;而弧形凹槽和弧形翻边的设计,能够方便进风底盖的定位安装。
[0013]
作为优选,所述尘杯主体的下端设有尘杯底盖,所述尘杯底盖的边缘处设有底盖转轴,所述尘杯主体的侧面上设有与底盖转轴相匹配的转轴座,所述的尘杯底盖通过底盖转轴和转轴座的配合安装在尘杯主体上,所述尘杯底盖的边缘处设有底盖卡扣,所述尘杯主体的侧面设有与底盖卡扣相配合的底盖卡头,所述的尘杯底盖通过底盖卡扣和底盖卡头卡接在尘杯主体上。通过尘杯底盖上底盖转轴和底盖卡扣的设计,方便尘杯底盖与尘杯主体之间的打开与关闭。
[0014]
作为优选,所述尘杯主体的侧面上且置于底盖卡头的上方设有开关滑轨,所述的开关滑轨上设有开关滑块,所述的开关滑块安装在开关滑轨上且与开关滑轨滑动连接,所述开关滑块的下端上设有切面一,所述切面一的朝向为背向尘杯主体的方向,所述底盖卡扣上设有与切面一相匹配的切面二,所述的底盖卡扣通过切面一和切面二的配合与开关滑块相贴合。通过开关滑轨上切面一与底盖卡扣上切面二的配合,开关滑轨向下动作时,顶开底盖卡扣,从而打开尘杯底盖;而关闭尘杯底盖时,底盖卡扣通过切面二与切面一相贴合与开关滑轨相接触,从而方便通过开关滑轨对底盖卡扣进行操作。
[0015]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次过滤件包括过滤挡板、过滤滚筒和过滤横板,所述的过滤挡板置于尘杯主体的内侧,所述的过滤滚筒和过滤横板置于过滤挡板的内侧,所述过滤滚筒的外侧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滚筒卡块,所述的过滤横板上设有与滚筒卡块相匹配的滚筒卡扣,所述的过滤横板通过滚筒卡块和滚筒卡扣的配合安装在过滤滚筒的外侧面上,所述过滤横板到过滤滚筒下端的距离从靠近过滤滚筒的一边到远离过滤滚筒的一边逐渐减小,所述过滤滚筒的上端外侧边缘处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过滤卡块,所述尘杯主体的上端设有与过滤卡块相匹配的过滤卡扣,所述的过滤滚筒通过过滤卡块和过滤卡扣的配合安装在尘杯主体上,所述过滤滚筒的侧面且置于过滤横板的上方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过滤网孔,所述过滤滚筒的直径从过滤横板所在的位置开始到过滤滚筒的底端逐渐减小。通过过滤挡板的设计,能够分割灰尘与尘杯主体内部的接触,从而提高尘杯主体内部的整洁性;而过滤横板的操作,将过滤滚筒分割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对灰尘进行一次过滤之后进入到二次过滤件中,而下部分能够将一次过滤之后的灰尘限定在下部分且置于过滤滚筒的外侧,便于对灰尘的清理;而过滤卡块和过滤卡扣的设计,能够方便过滤滚筒的拆卸与安装。
[0016]
作为优选,所述的二次过滤件包括过滤架和过滤底板,所述过滤架的上端设有安装环架,所述的安装环架上设有安装环槽,所述安装环架的外侧边缘处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架卡块,所述进风底盖的底面上且置于进风孔所在的位置处设有与安装环架相配合的安装凹槽,所述的安装凹槽内设有与安装环槽相匹配的安装翻边,所述的安装翻边上设有与架卡块相匹配的架卡扣,所述的过滤架通过架卡块和架卡扣的配合安装在进风底盖上,所述过滤架的下端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底板卡扣,所述的过滤底板上设有与底板卡扣相配合的底板卡头,所述的过滤底板通过底板卡扣和底板卡头的配合安装在过滤架上,所述过滤架的直径从安装环架的一端到过滤底板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过滤架的外侧设有过滤海帕,所述的过滤海帕置于安装环架与过滤底板之间。通过安装环架与安装凹槽的设计,能够
方便过滤架的拆卸与安装定位;通过过滤架与过滤底板的拆卸与安装,能够方便过滤海帕的拆卸与安装。
[001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多重过滤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过滤效果,从而提高了吸尘效率,便于拆卸与安装,安全可靠性高,定位稳定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是进风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是进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是二次过滤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5是橡胶线扣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6是尘杯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7是电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中:1. 吸尘口,2. 转动轴,3. 转动翻板,4. 限位头,5. 定位翻边,6. 进风管,7. 限位凹槽,8. 固定翻板,9. 电机盖板,10. 进风端盖,11. 板槽,12. 板卡孔,13. 缓冲块,14. 板卡扣,15. 橡胶线扣,16. 按钮板,17. 按钮孔,18. 弹性条,19. 开关按钮,20. 机壳翻边,21. 左主机壳,22. 后盖板,23. 机壳卡块,24. 加强块,25. 盖板翻边,26. 机壳卡扣,27. 右主机壳,28. 二次过滤件,29. 过滤卡块,30. 过滤滚筒,31. 过滤网孔,32. 过滤横板,33. 过滤挡板,34. 尘杯主体,35. 进风孔,36. 定位环槽,37. 进风底盖,38. 缺口,39. 电机壳,40. 弧形翻边,41. 安装翻边,42. 架卡扣,43. 进风网板,44. 安装环槽,45. 安装环架,46. 架卡块,47. 过滤架,48. 过滤底板,49. 环形凹槽,50. 过滤卡扣,51. 弧形凹槽,52. 转轴座,53. 底盖转轴,54. 尘杯底盖,55. 底盖卡头,56. 底盖卡扣,57. 切面二,58. 切面一,59. 开关滑块,60. 吸尘孔,61. 缓冲槽,62. 限位扣,63. 限位凸环,64. 吸风孔,65. 电机翻边,66. 安装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0027]
如图1所述的实施例中,一种吸尘器机芯结构,包括尘杯组件、电机组件和主机组件,尘杯组件包括吸尘口1、尘杯主体34、过滤组件和进风组价,吸尘口1置于尘杯主体34上,过滤组件安装在尘杯主体34的内部,过滤组件包括一次过滤件和二次过滤件28,二次过滤件28置于一次过滤件的内部,进风组件安装在尘杯主体34的上端,电机组件与进风组件连接,电机组件安装在主机组件内。
[0028]
如图1所示,主机组件包括左主机壳21、右主机壳27和后盖板22,电机组件安装在左主机壳21和右主机壳27之间,左主机壳21和右主机壳27上均设有机壳翻边20,机壳翻边20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机壳卡扣26,后盖板22上设有盖板翻边25,机壳翻边20置于盖板翻边25的内侧,后盖板22上设有与机壳卡扣26相匹配的机壳卡块23,后盖板22的内侧设有若干加强块24,加强块24与电机组件相接触。
[0029]
如图5、图7所示,电机组件包括按钮板16、开关按钮19、电机壳39和吸尘电机,吸尘电机安装在电机壳39内,电机壳39的一端安装在进风组件上,电机壳39的另一端与后盖板
22上的加强块24相接触,电机壳39靠近后盖板22的一端内部中间设有缓冲槽61,缓冲槽61内设有缓冲块13,吸尘电机通过缓冲块13与电机壳39相接触,电机壳39的上端设有线孔,线孔内设有橡胶线扣15,橡胶线扣15上设有环形凹槽49,橡胶线扣15通过环形凹槽49卡接在线孔上,开关按钮19的侧面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弹性条18,按钮板16上设有按钮孔17,开关按钮19通过弹性条18卡接在按钮孔17内,开关按钮19通过橡胶线扣15与吸尘电机电连接,按钮板16安装在进风组件、左主机壳21和右主机壳27上。
[0030]
如图2、图3所示,进风组件包括进风底盖37、进风端盖10和进风管6,进风底盖37安装在尘杯主体34的上端,进风端盖10安装在进风底盖37上,进风底盖37的侧面设有缺口38,进风底盖37的底部中间设有进风孔35,进风孔35的边缘处设有定位环槽36,进风管6的一端设有与定位环槽36相匹配的定位翻边5,进风管6通过定位翻边5和定位环槽36的配合定位在进风底盖37上且与进风底盖37固定连接,进风管6的另一端穿过进风底盖37的缺口38后设有固定翻板8,固定翻板8的外边缘处设有限位头4,电机壳39上设有与限位头4相匹配的限位扣62,电机壳39通过限位扣62和限位头4限定在固定翻板8上并且与固定翻板8固定连接,进风管6内设有进风网板43,进风端盖10、左主机壳21和右主机壳27上均设有板槽11,板槽11内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板卡孔12,按钮板16的边缘处设有与板卡孔12相匹配的板卡扣14。进风组件还包括电机盖板9,固定翻板8上置于进风管6的外侧设有限位凹槽7,电机盖板9上设有与限位凹槽7相匹配的限位凸环63,电机盖板9通过限位凸环63和限位凹槽7的配合安装在固定翻板8上,电机盖板9的中间设有吸风孔64,电机盖板9的侧面设有电机翻边65,吸尘电机限位在电机盖板9的电机翻边65内,吸风孔64与进风管6连通。
[0031]
如图6所示,尘杯主体34的侧面上端设有吸尘孔60,吸尘口1安装在吸尘孔60上,吸尘口1上设有转动翻板3,转动翻板3的一侧设有转动轴2,转动翻板3通过转动轴2安装在吸尘口1内,转动翻板3与尘杯主体34上的吸尘孔60相匹配,尘杯主体34的上端设有弧形凹槽51,进风底盖37上设有与弧形凹槽51相匹配的弧形翻边40,进风底盖37通过弧形翻边40和弧形凹槽51相匹配限定在尘杯主体34上且与尘杯主体34固定连接。尘杯主体34的下端设有尘杯底盖54,尘杯底盖54的边缘处设有底盖转轴53,尘杯主体34的侧面上设有与底盖转轴53相匹配的转轴座52,尘杯底盖54通过底盖转轴53和转轴座52的配合安装在尘杯主体34上,尘杯底盖54的边缘处设有底盖卡扣56,尘杯主体34的侧面设有与底盖卡扣56相配合的底盖卡头55,尘杯底盖54通过底盖卡扣56和底盖卡头55卡接在尘杯主体34上。尘杯主体34的侧面上且置于底盖卡头55的上方设有开关滑轨,开关滑轨上设有开关滑块59,开关滑块59安装在开关滑轨上且与开关滑轨滑动连接,开关滑块59的下端上设有切面一58,切面一58的朝向为背向尘杯主体34的方向,底盖卡扣56上设有与切面一58相匹配的切面二57,底盖卡扣56通过切面一58和切面二57的配合与开关滑块59相贴合。
[0032]
如图1所示,一次过滤件包括过滤挡板33、过滤滚筒30和过滤横板32,过滤挡板33置于尘杯主体34的内侧,过滤滚筒30和过滤横板32置于过滤挡板33的内侧,过滤滚筒30的外侧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滚筒卡块,过滤横板32上设有与滚筒卡块相匹配的滚筒卡扣,过滤横板32通过滚筒卡块和滚筒卡扣的配合安装在过滤滚筒30的外侧面上,过滤横板32到过滤滚筒30下端的距离从靠近过滤滚筒30的一边到远离过滤滚筒30的一边逐渐减小,过滤滚筒30的上端外侧边缘处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过滤卡块29,尘杯主体34的上端设有与过滤卡块29相匹配的过滤卡扣50,过滤滚筒30通过过滤卡块29和过滤卡扣50的配合安装在尘杯主
体34上,过滤滚筒30的侧面且置于过滤横板32的上方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过滤网孔31,过滤滚筒30的直径从过滤横板32所在的位置开始到过滤滚筒30的底端逐渐减小。
[0033]
如图4所示,二次过滤件28包括过滤架47和过滤底板48,过滤架47的上端设有安装环架45,安装环架45上设有安装环槽44,安装环架45的外侧边缘处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架卡块46,进风底盖37的底面上且置于进风孔35所在的位置处设有与安装环架45相配合的安装凹槽66,安装凹槽66内设有与安装环槽44相匹配的安装翻边41,安装翻边41上设有与架卡块46相匹配的架卡扣42,过滤架47通过架卡块46和架卡扣42的配合安装在进风底盖37上,过滤架47的下端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底板卡扣,过滤底板48上设有与底板卡扣相配合的底板卡头,过滤底板48通过底板卡扣和底板卡头的配合安装在过滤架47上,过滤架47的直径从安装环架45的一端到过滤底板48的一端逐渐减小,过滤架47的外侧设有过滤海帕,过滤海帕置于安装环架45与过滤底板48之间。
[0034]
使用时,带灰尘的空气通过吸尘口1进入到尘杯主体34中,首先受到吸尘电机的吸风力作用使得转动翻板3以转动轴2为中心转动,从而打开吸尘孔60使得带灰尘的空气进入到尘杯主体34中,空气首先受到一次过滤滚筒30上的过滤网孔31作用进行第一次过滤,第一次过滤出来的灰尘先置于过滤横板32上,由于过滤横板32到过滤滚筒30下端的距离从靠近过滤滚筒30的一边到远离过滤滚筒30的一边逐渐减小,故而灰尘沿着过滤横板32滑落到尘杯主体34的底部,降低了对尘杯底盖54的冲击;而通过第一过滤之后的空气进入到过滤滚筒30的内部之后被过滤海帕进行二次过滤,第二次过滤出来的灰尘沿着过滤滚筒30下端的结构设计,沿着过滤滚筒30的下端滑落到尘杯主体34的底部;而经过二次过滤的空气通过安装环架45的设计进入到进风管6中,受进风管6内进风网板43的作用,一方面还能够对空气内的灰尘作进一步的过滤,但是其主要的作用在于分散气流,使得通过进风管6的空气对吸尘电机的冲击力变小,之后通过吸尘电机的作用使得空气从电机壳39中流出经过左主机壳21和右主机壳27的出风网板排出。而在吸尘器不工作时,使用者提起吸尘器机芯结构时,往往受到转动翻板3的重力作用使得转动翻板3以转动轴2为中心将吸尘孔60封闭,之后在倾倒灰尘时,首先通过开关滑块59将底盖卡扣56顶开,使得尘杯底盖54被打开,之后只需要旋转过滤滚筒30就可以将过滤滚筒30从尘杯主体34上拆卸下来进行清洗,旋转过滤架47就可以将过滤架47从进风底盖37上拆卸下来进行清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