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33037发布日期:2021-03-27 00:40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扶手位置具有多个旋转自由度的扶手椅,尤指一种专门为医疗用途设计的扶手医师椅。


背景技术:

2.医师在为病患进行诊疗时,需要配合不同的诊疗作业以及患者须进行诊疗的部位来变换位置并调整身体姿态。例如当医师在问诊、判读检验报告或进行化验时,需要端坐在桌前操作计算机或显微镜等仪器;为病患进行视诊或听诊时,则需将座椅从桌前滑动至患者附近;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的特定部位进行细部检查或治疗时(例如牙科医师对患者进行洗牙及显微镜辅助手术),需进一步将座椅滑动到贴近患者的位置,并且医师的身体可能还需要适当的向前倾斜以便进行操作。简言之,在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医师不但须经常变换座椅位置,并且身体姿态也会因诊疗作业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3.现有的扶手椅虽然允许使用者根据体型微调扶手的高低位置及左右扶手的间隔距离,使医师的手臂在端坐的姿态下获得适当的支撑,但现有的扶手椅在医疗场合使用时具有以下缺点:
4.第一,当医师实际进行诊疗时,必须视诊疗作业调整身体姿态,因此医师的前臂、中轴及后腕的角度及位置会为了执行各种不同型态的诊疗作业而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其变化幅度远大于一般人在端坐姿态下所可能产生的变化幅度。然而,但现有的扶手椅的扶手仅针对端坐姿态进行设计,导致扶手的调整幅度十分有限,无法对应医师的前臂、中轴及后腕的角度及位置进行调整并提供适当的支撑,导致医师的前臂、中轴及后腕因缺乏适当支撑而不易长时间稳定地进行诊疗。
5.第二,位于扶手椅横向两侧的扶手使得座椅的整体宽度增加,因此当不使用时,会在空间有限的诊间占据大量的空间而有所不便,此缺点对于需要摆放大型医疗设备而使得诊间活动空间狭小的牙医诊所尤其明显。此外,扶手也容易阻挡在医师与患者之间,使得医师难以侧身贴近患者进行诊疗。
6.因此,现有技术的扶手椅实有待加以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7.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其扶手板具有三段旋转自由度而可大幅度的调整扶手板的角度及位置,可配合医师的前臂、中轴及后腕在各种诊疗作业中的角度及位置进行调整并提供适当支撑。同时,扶手板也可移动至椅背后方而方便收藏。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包含:
9.一椅本体,具有
10.一椅座;
11.一椅脚,其设于该椅座的一底面;
12.一椅背,其设于该椅座的一顶面,且位于该椅座的后侧的周缘;
13.二扶手组件,其设于该椅座,并分别位于该椅座的相对两侧,各该扶手组件具有:
14.一下旋臂模块,其枢设该椅座的该底面,并且具有:
15.一上旋臂端,其突出于该椅座的周缘;该下旋臂模块的枢转能使该上旋臂端接近或远离该椅背;
16.一上旋臂,其相对两端分别为一下旋臂端及一扶手端,该下旋臂端能转动地连接该下旋臂模块的该上旋臂端;
17.一扶手板,其能转动地连接该上旋臂的该扶手端,该下旋臂模块相对该椅座的枢转使该扶手板能移动至该椅背的后侧,此时为一收纳状态;
18.一第一角度固定件,其设于该上旋臂及该下旋臂模块之间,并且能将该上旋臂固定于相对该下旋臂模块的多个角度;
19.一第二角度固定件,其设于该扶手板及该上旋臂之间,并且能将该扶手板固定于相对该上旋臂的多个角度。
20.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21.第一,扶手板通过上旋臂及下旋臂模块连接至椅座,而扶手板、上旋臂及下旋臂模块均可转动,使扶手板具有三段旋转自由度而可大幅度的调整扶手板的角度及位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扶手板能够配合医师的前臂、中轴及后腕在各种不同型态的诊疗作业的角度及位置进行调整,使医师的上肢能够借由抵靠扶手板而获得适当的支撑,进而能够长时间稳定地进行诊疗。
22.第二,当不使用时,可将扶手板转动至椅背后方而大幅缩减本实用新型的宽度并减少占据的空间,因此便于收藏,特别适合空间狭小的诊所,如牙医诊所使用。此外,扶手板转动至椅背后方也使得医师容易侧身贴近患者进行诊疗,并且也更容易在狭窄的诊间内移动。
23.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于该收纳状态时,该二扶手组件的该二扶手板沿该椅背的一前后方向排列于该椅背的后侧;该二扶手板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并且该二扶手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该椅背的该前后方向。
24.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各该扶手组件的该下旋臂模块具有:一枢转管,其枢设该椅座的该底面;该枢转管具有一水平段及一垂直段,该水平段的一端枢设该椅座的该底面;该垂直段连接该水平段的另一端,并且向上突出于该椅座;其中,各该扶手组件具有一原点位置;当各该扶手组件位于相对应的该原点位置时,该二扶手组件的该二枢转管的该二水平段位于同一直线;其中,各该扶手组件的该水平段能自相对应的该原点位置朝该椅背旋转80至100度而使相对应的该上旋臂端移动至该收纳状态。
25.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各该扶手组件的该下旋臂模块具有:一枢转管,其枢设该椅座的该底面;该枢转管具有一水平段及一垂直段,该水平段的一端枢设该椅座的该底面;该垂直段连接该水平段的另一端,并且向上突出于该椅座;其中,各该扶手组件具有一原点位置;当各该扶手组件位于相对应的该原点位置时,该二扶手组件的该二枢转管的该二水平段位于同一直线;其中,各该扶手组件的该水平段能自相对应的该原点位置远离该椅背旋转25至45度。
26.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各该扶手组件的该下旋臂模块具有:一枢转管,其枢设该椅座的该底面;一调高杆,该能上下滑动地穿设该枢转管,该上旋臂端为该调高杆的顶端;一调高固定结构,其设于该枢转管及该调高杆之间,并且能将该调高杆固定在相对该枢转管的多个位置。
27.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该调高杆的侧面形成有一上下延伸的高度限位槽,该高度限位槽的深度朝远离该上旋臂端的方向渐增;该调高固定结构具有一高度固定件,其贯穿该枢转管且穿设该高度限位槽,并且选择性地紧抵该高度限位槽的一槽底。
28.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该调高杆的侧面形成有一上下延伸的高度限位槽;该调高固定结构具有:一螺帽,其贯穿该枢转管并且能相对滑动地穿设该调高杆的该高度限位槽中;一高度固定件,其为一螺栓;该高度固定件贯穿螺合该螺帽,并且选择性地紧抵该高度限位槽的一槽底。
29.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该螺帽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形成有一贴靠平面,该二贴靠平面分别贴靠于该高度限位槽的相对二侧壁面。
30.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该调高杆的侧面形成有一上下延伸的高度限位槽;该调高固定结构具有一高度固定件,其贯穿该枢转管且穿设该高度限位槽,并且选择性地紧抵该高度限位槽的一槽底该下旋臂模块进一步具有一弹性缓冲件,其设于该枢转管中;其中,当该调高杆向下滑动而使该高度固定件穿设该高度限位槽的顶端时,该弹性缓冲件向上抵顶该调高杆。
31.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各该扶手组件的该上旋臂的该下旋臂端能转动地套设位于该下旋臂模块的该上旋臂端;该上旋臂端形成有一环凹槽;该第一角度固定件贯穿该上旋臂且穿设该环凹槽,并且选择性地紧抵该环凹槽的槽底并限制该上旋臂相对该下旋臂模块转动。
32.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各该下旋臂模块进一步具有一第一铜衬套,其套设该下旋臂模块的该上旋臂端;该上旋臂的该下旋臂端套设该第一铜衬套。
33.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各该扶手组件的该扶手板的底面突出形成有一安装柱;各该扶手组件进一步具有一第二铜衬套,其套设相对应的该安装柱外,并且与该安装柱共同穿设于相对应的该上旋臂的该扶手端中。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旋臂模块连接于椅本体的扶手底座的立体外观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组件分解图。
3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旋臂模块的部分组件分解图。
38.图5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视动作示意图。
39.图8及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扶手板通过下旋臂模块调整高度的动作示意图,其中图9为先将调高杆向上提高后,再将螺帽旋紧以将调高杆固定在调整后的位置。
40.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固定件与螺帽穿设高度限位槽的剖视示意图。
41.符号说明
42.10:椅本体
43.11:椅座
44.111:扶手底座
45.12:椅脚
46.13:椅背
47.2:扶手组件
48.20:下旋臂模块
49.21:枢转管
50.211:水平段
51.212:枢接端
52.213:垂直段
53.22:调高杆
54.221:高度限位槽
55.2211:侧壁面
56.2212:槽底
57.223:环凹槽
58.23:调高固定结构
59.231:高度固定件
60.232:螺帽
61.2321:贴靠平面
62.24:第一铜衬套
63.25:弹性缓冲件
64.26:管塞
65.27:上旋臂端
66.30:上旋臂
67.31:下旋臂端
68.32:扶手端
69.321:上安装孔
70.322:下安装孔
71.40:扶手板
72.41:安装柱
73.42:第二铜衬套
74.50:第一角度固定件
75.60:第二角度固定件
76.l:前后方向
77.c:直线
78.α:角度
79.β: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80.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81.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创作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82.请参阅图1、图2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多向调整扶手的扶手医师椅包含一椅本体10及二扶手组件2。
83.前述椅本体10包含一椅座11、一椅脚12(如图1所示)及一椅背13;椅座11具有一前后方向l(如图5所示),椅脚12设于椅座11的一底面,椅背13设于椅座11的一顶面,且位于椅座11的后侧的周缘,也就是说,椅背位于椅座11沿前后方向l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椅座11的底面设置有一扶手底座111,椅脚12的底部设有多个脚轮,使椅本体10能够在地面上轻易移动。
84.前述二扶手组件2设于椅座11,并分别位于椅座11的相对两侧。各扶手组件2具有:一下旋臂模块20、一上旋臂30、一扶手板40,一第一角度固定件50及一第二角度固定件60。
85.请配合参阅图1、及图3及图4所示,下旋臂模块20枢设椅座11的底面,且具体来说是枢设椅座11底面的扶手底座111。具体来说,下旋臂模块20大致为一l形,具有一枢转管21、一调高杆22、一调高固定结构23、一第一铜衬套24及一弹性缓冲件25。枢转管21在本实施例中包含相连接的一水平段211及一垂直段213;水平段211的一端为一枢接端212,枢接端212枢设扶手底座111;垂直段213连接水平段211的另一端,并且向上突出于椅座11。枢转管21较佳地为弯折成l形的一弯管,但枢转管21不l形或弯管为限。
86.请配合参阅图5至图7所示,各扶手组件2具有一原点位置;当两扶手组件2均位于其原点位置时,两扶手组件2的两枢转管21的两水平段211位于同一直线c(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各扶手组件2的水平段211可自相对应的原点位置朝椅背13旋转角度α(如图6所示)而使相对应的上旋臂端27移动至椅背13的后侧。角度α具体来说为90度,但不以正好等于90度为限,角度α也可介于80至100度之间。此外,水平段211也可自原点位置远离椅背13旋转角度β(如图7所示),其中角度β具体来说为35度,但不以正好等于35度为限,角度β也可介于25至45度之间。借由将水平段211朝远离椅背13的方向旋转,即便使用者的身体处于前倾姿态,扶手板40的位置也能够配合用户的身体姿势进行调整,以确保上肢获得适当的支撑。
87.请配合参阅图3、图4、图8至图10所示,调高杆22可上下滑动地穿设枢转管21的垂直段213。调高杆22的顶端为下旋臂模块20的上旋臂端27,调高杆22的侧面形成有一上下延伸的高度限位槽221,高度限位槽221的深度朝远离上旋臂端27的方向渐增(如图8及图9所示)。更具体来说,高度限位槽221的槽底2212为一底端朝枢转管21的中心倾斜的斜面。调高杆22的顶端(即上旋臂端27)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有一环凹槽223。第一铜衬套24套设调高杆22的顶端,并且第一铜衬套24与环凹槽223的上下间隔设置,即第一铜衬套24未套设于环凹槽223外。
88.前述的调高固定结构23设于枢转管21及调高杆22之间,并且可将调高杆22固定在相对枢转管21的多个位置。调高固定结构23具有一高度固定件231及一螺帽232,螺帽232贯穿枢转管21并且可相对滑动地穿设调高杆22的高度限位槽221中。
89.本实施例中的螺帽232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形成有一贴靠平面2321,二贴靠平面2321分别贴靠于高度限位槽221的相对二侧壁面2211,借此避免调高杆22因螺帽232与高度限位槽221之间的横向间隙而在枢转管21内转动,且较佳地螺帽232为一方形螺帽,但螺帽232不以此为限,并且螺帽232与侧壁面2211之间也可保持适当间隙。
90.高度固定件231具体来说为一螺栓,其贯穿螺合螺帽232且穿设高度限位槽221中。高度固定件231可被手动旋紧,而使其端部紧抵高度限位槽221的槽底2212并限制调高杆22相对枢转管21上下滑动;或者高度固定件231也可被手动旋松,而使调高杆22能够上下滑动。
91.弹性缓冲件25设于枢转管21中,当调高杆22向下滑动而使高度固定件231穿设高度限位槽221的顶端时(即调高杆22已下滑至极限位置),弹性缓冲件25向上抵顶调高杆22。借此,即便调高杆22失控高速下滑,弹性缓冲件25也能在其行程末端发挥减速效果,避免高度限位槽221的顶侧壁面撞击调高固定结构23而造成损坏。在本实施例中,先将管塞26强制压入并固定于枢转管21中,然后再将弹性缓冲件25放置于管塞26上,以借由管塞26固定弹性缓冲件25的位置。
92.下旋臂模块20的结构不上述为限。仅要下旋臂模块20一端枢设椅座11的一底面,并且下旋臂模块20的枢转可使其上旋臂端27接近或远离椅背13,如此即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功效,例如下旋臂模块20可以仅为一弯管(即仅具有枢转管21)。当下旋臂模块20为一弯管时,第一铜衬套24可直接套设该弯管的上旋臂端27,并且上旋臂30的下旋臂端31套设第一铜衬套24。
93.请配合参阅图1至图3所示,前述上旋臂30的相对两端分别为一下旋臂端31及一扶手端32,下旋臂端31可转动地连接下旋臂模块20的上旋臂端27,且在本实施例中,下旋臂端31可转动地套设位于调高杆22的上旋臂端27,并且套设于第一铜衬套24外。因上旋臂30及调高杆22通常为铁材,第一铜衬套24可避免上旋臂30与调高杆22相互摩擦造成的粉尘、异音,并且可增加转动滑顺度。
94.前述第一角度固定件50设于上旋臂30及下旋臂模块20之间,并且可将上旋臂30固定于相对下旋臂模块20的多个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角度固定件50贯穿上旋臂30且穿设环凹槽223。第一角度固定件50具体来说为一螺栓,其可被手动旋紧,而使其端部紧抵环凹槽223的槽底并限制上旋臂30相对下旋臂模块20转动,进而将上旋臂30固定于相对下旋臂模块20的多个角度;或者第一角度固定件50也可被手动旋松,而使上旋臂30能够自由转动。
95.请配合参阅图2、图3、图5至图7所示,扶手板40可转动地连接上旋臂30的扶手端32,下旋臂模块20相对椅座11的枢转使扶手板40可移动至椅背13的后侧(即椅背13相对椅座11的一侧),此时为一收纳状态。具体来说,上旋臂30的扶手端32的顶面及底面分别凹设形成有一上安装孔321及一下安装孔322,且上安装孔321及下安装孔322相互连通。扶手板40的底面突出形成有一安装柱41,一第二铜衬套42套设于安装柱41外,并且与安装柱41共同穿设于上安装孔321内,借由第二铜衬套42使扶手板40容易相对上旋臂30转动。
96.前述第二角度固定件60设于该扶手板40及上旋臂30之间,并且可将扶手板40固定于相对上旋臂30的多个角度。具体来说,第二角度固定件60穿设于上旋臂30的下安装孔322内并螺合安装柱41,手动旋紧第二角度固定件60旋紧便可使扶手板40与第二角度固定件60
夹持固定上旋臂30,以将扶手板40固定在相对上旋臂30的多个角度。
97.本实用新型于使用时,医师可根身体姿态转动下旋臂模块20、上旋臂30及扶手板40来调整扶手板40的水平位置及角度,同时以调高杆22调整扶手板40的高度,使扶手板40的能够对前臂、中轴及后腕提供适当的支撑。调整完成后,以角度固定件50、60及高度固定件231分别将上旋臂30、扶手板40、及调高杆22固定在调整后的位置,以方便使用。
98.当医师不欲使用本实用新型时(例如必须以站姿进行诊疗时),可将本实用新型调整至前述收纳状态(如图6所示)。于收纳状态时,二扶手组件2的二扶手板40较佳地沿椅背13的前后方向l排列于椅背13的后侧,同时二扶手板40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并且二扶手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椅背13的前后方向l,甚至也可进一步使二扶手板40相互贴靠,借此将本实用新型的宽度缩减到最小,以减少占用的空间,特别方便在牙科诊间等狭小空间中使用。此外,收纳状态下的本实用新型因宽度较小,也有利于在狭小空间中移动,并且也便于医师侧身贴近患者时。本实用新型的收纳状态不以此为限,仅要下旋臂模块20相对椅座11的枢转使扶手板40移动至椅背13的后侧即可。
99.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较佳实施例如下:
100.第一,借由使螺帽232穿设调高杆22的高度限位槽221,同时高度固定件231贯穿螺合螺帽232,便可避免高度固定件231的外螺蚊与高度限位槽221的侧壁面直接接触而造成高度固定件231的螺蚊受损,可提高耐用度。但不以此为限,螺帽232也可以被省略,而高度固定件231则是直接贯穿枢转管21,如此高度固定件231仍能发挥限制调高杆22上下滑动的功效。
101.第二,借由将高度限位槽221的槽底2212的深度设计成朝远离上旋臂端27的方向渐增,高度固定件231只要贴靠槽底2212就能够限制调高杆22向下滑动,因此即使高度固定件231意外松动,调高杆22在承受下压力量时也不会忽然下滑,使用上更加安全可靠。
102.第三,相较于一般设计直接使第一角度固定件50紧抵上旋臂端27的外环面,本实用新型借由设置环凹槽223并使第一角度固定件50紧抵环凹槽223的槽底,因环凹槽223的槽底不会接触下旋臂模块20,故即使环凹槽223的槽底因受第一角度固定件50压迫而产生压痕或磨损,上旋臂30仍可滑顺地相对下旋臂模块20转动。
10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扶手组件2的下旋臂模块20、上旋臂30及扶手板40均可转动调整角度,借此,扶手板40的位置具有宽广的调整范围,能够对医师的前臂、中轴及后腕提供适当的支撑。同时,扶手板40也能够从椅座11的两侧旋转至椅背13的后方,以缩减宽度,使本实用新型更易于收纳。
10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