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体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14007发布日期:2021-02-27 13:10阅读:94来源:国知局
锅体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锅体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0002]
烹饪器具用于加工食物,包括电饭煲、压力煲等种类。一般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盖体,盖体相对锅体可开合设置。当盖体盖设于锅体上时,盖体与锅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可以利用烹饪空间进行食材加工。
[0003]
一般地,电饭煲中盖体和锅体之间通过弹簧铰接,开盖方式为按压开盖按键,使盖体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完成开盖动作。但是,由于影响弹簧弹力的因素过多且不易确定,很难保证弹簧的弹力与盖体重量相匹配,若弹力过大会使开盖过猛,甚至使饭煲有后倾趋势;若弹力过小会使开盖时间过长,或者无法完全开盖。
[0004]
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上述两种情况,会在完成初步设计后进行弹簧调试,以达到预期的开盖效果。但是,这种调试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不同批次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进而无法保证电饭煲开盖效果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针对无法保证电饭煲开盖效果的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锅体及烹饪器具,该锅体及烹饪器具可以的达到提高开盖效果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0006]
一种锅体,所述锅体包括:
[0007]
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底座、顶盖及侧壁,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相对间隔设置,所述侧壁连接于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之间,所述顶盖、所述底座及所述侧壁之间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允许内锅组件通过;
[0008]
盖体,所述盖体相对所述侧壁可移动设置,以封闭和打开所述开口。
[0009]
上述锅体可用于烹饪器具中,且在锅体的侧面设置取放内锅组件的开口,通过设置可移动的盖体便可,使盖体封闭和打开开口;如此一方面将烹饪器具的开口从顶部改到侧面,盖体相对侧壁移动便可打开和封闭侧面的开口,这样只需要简单的驱动盖体往复移动来进行开盖动作,不需要设置弹簧来克服盖体重力来进行开盖,避免弹簧弹力不好调节造成开盖效果不稳定的情况,提高烹饪器具开盖效果的可靠性。并且,将烹饪器具的开盖操作设置在侧面,提高操作便捷性,为用户带来更舒适的操作体验。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0011]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盖体遮挡所述开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盖体与所述开口错位,并与至少部分所述侧壁重叠。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具有柔性;
[0013]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盖体被引导形变为与所述开口形状匹配;
[0014]
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盖体被引导形变为与至少部分所述侧壁的形状匹配。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朝向所述顶盖的一侧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
槽沿所述第一位置指向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盖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导向槽内;和/或
[0016]
所述顶盖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开设有配合槽,所述配合槽沿所述第一位置指向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盖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配合槽内。
[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多根杆件,每根所述杆件沿所述顶盖指向所述底座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多根杆件沿与自身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排布,且所述多根杆件相互之间柔性连接。
[00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盖体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盖体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001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底座或所述顶盖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沿所述第一位置指向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延伸并首尾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一传动件沿自身的延伸方向转动,所述盖体固定连接于部分所述第一传动件上。
[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被构造为具有承载内锅组件的凹槽,且所述加热器可在工作位置和取放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0021]
其中,在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加热器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在所述取放位置时,所述加热器位于所述容置腔外。
[002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传动单元,所述第二传动单元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加热器之间,所述第二传动单元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加热器在所述工作位置和所述取放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002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单元包括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齿条与所述加热器连接,且所述齿条沿所述工作位置指向所述取放位置的方向延伸设置。
[002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于所述加热器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且所述支撑组件具有收缩状态和支撑状态;
[0025]
在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加热器位于所述工作位置,所述支撑组件收纳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加热器之间;
[0026]
在所述支撑状态时,所述加热器位于所述取放位置,所述支撑组件在所述顶盖指向所述底座的方向上伸展,并支撑所述加热器。
[002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三组支撑单元,所述至少三组支撑单元位于多条不同的虚拟直线上,每组所述支撑单元均包括支撑杆和滚轮,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加热器朝向所述底座的一面可转动连接,所述滚轮设于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加热器的一端;
[0028]
在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加热器朝向所述底座的表面平行设置;在所述支撑状态时,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加热器朝向所述底座的表面垂直。
[002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器包括托盘和加热主体,所述加热主体设于所述托盘上,所述加热主体被构造为形成所述凹槽。
[00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包括上盖和保温盖板组件,所述保温盖板组件可
升降地设于所述上盖朝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
[0031]
所述加热器处于所述工作状态时,在所述底座指向所述顶盖的方向上,所述保温盖板组件与所述凹槽中的内锅组件密封抵接;
[0032]
所述加热器由所述工作状态切换至所述取放位置时,在所述底座指向所述顶盖的方向上,所述保温盖板组件与所述内锅组件之间存在间距。
[0033]
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锅组件和上述锅体,所述内锅组件可通过所述开口进出所述容置腔。
附图说明
[0034]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中盖体关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2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中盖体半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3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中盖体完全打开状态下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4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5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中发热器由工作位置切换至取放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6为图5所示烹饪器具中支撑组件处于伸展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7为图5所示烹饪器具中发热器位于取放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8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中盖体完全打开状态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42]
200、烹饪器具;100、锅体;10、主体;11、容置腔;12、底座;13、导向槽;14、顶盖;141、上盖;143、保温盖板组件;15、配合槽;16、侧壁;161、开口;30、盖体;32、杆件;50、加热器;51、凹槽;52、托盘;54、加热主体;70、第二驱动组件;72、第二驱动件;74、第二传动单元;741、一级齿轮;743、一级齿条;745、二级齿轮;747、二级齿条;90、支撑组件;92、支撑单元;94、支撑杆;96、滚轮;210、内锅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4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45]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6]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7]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8]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49]
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烹饪器具200,包括锅体100和内锅组件210,锅体100内部形成有容置腔11,内锅组件210可拆卸地设置于容置腔11内,且可通过内锅组件210容置食材并进行烹饪加工。其中,内锅组件210可以为内锅,也可以为内锅和设置在内锅上的蒸笼,根据实际烹饪需求设置即可。
[0050]
锅体100包括主体10和盖体30,主体10包括底座12、顶盖14及侧壁16,底座12和顶盖14相对间隔设置,侧壁16连接于底座12和顶盖14之间,顶盖14、底座12及侧壁16支架围合形成容置腔11,侧壁16上开设有与容置腔11连通的开口161,开口161允许内锅组件210通过,内锅组件210可通过开口161进出容置腔11;盖体30相对侧壁16可移动设置,以封闭和打开开口161。相当于,在锅体100的侧面设置取放内锅组件210的开口161,通过设置可移动的盖体30便可,使盖体30封闭和打开开口161;如此一方面将烹饪器具200的开口161从顶部改到侧面,盖体30相对侧壁16移动便可打开和封闭侧面的开口161,这样只需要简单的驱动盖体30往复移动来进行开盖动作,不需要设置弹簧来克服盖体30重力来进行开盖,避免弹簧弹力不好调节造成开盖效果不稳定的情况,提高烹饪器具200开盖效果的可靠性。并且,将烹饪器具200的开盖操作设置在侧面,提高操作便捷性,为用户带来更舒适的操作体验。
[0051]
具体地,盖体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第一位置时,盖体30遮挡开口161;在第二位置时,盖体30与开口161错位,并与至少部分侧壁16重叠。相当于,盖体30在侧壁16上可移动设置,盖体30移动到第一位置时遮挡开口161,完成合盖动作;盖体30移动到第二位置时,与开口161错位,以打开开口161,允许内锅组件210通过开口161进出容置腔11,完成开盖动作。并且,当盖体30在第二位置时,盖体30与与至少侧壁16重叠,相当于盖体30向远离开口161的方向移动时会逐渐与侧壁16的形状相匹配,最后与侧壁16重叠,这样盖体30打开开口161后,自身收纳在侧壁16旁边,不会占用过多空间,开盖后盖体30不会占用烹饪器具200外部的空间,方便使用烹饪器具200。
[0052]
一些实施例中,盖体30具有柔性;在第一位置时,盖体30被引导形变为与开口161的形状匹配,如此来密封遮挡开口161;在第二位置时,盖体30被引导形变为与至少部分侧
壁16的形状匹配,以使盖体30与至少部分侧壁16平行,盖体30打开开口161后可以适应性调整自身的形状来适应侧壁16的形状,来使盖体30收纳在侧壁16旁边,防止盖体30移动到与开口161错位时占用过多空间,方便使用烹饪器具200。
[0053]
参阅2-图4,进一步地,底座12朝向顶盖14的一侧上开设有导向槽13,导向槽13沿第一位置指向第二位置的方向延伸设置,盖体30可移动地设置用于导向槽13内。相当于,在底座12上预设途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导向槽13,并将盖体30可移动地设置于导向槽13内,便可通过导向槽13引导限位盖体30,使具有柔性的盖体30可以在导向槽13的引导下变化为遮挡开口161,也可以使盖体30在导向槽13的引导下变化为与侧壁16重叠。或者,顶盖14朝向底座12的一侧开设有配合槽15,配合槽15沿第一位置指向第二位置的方向延伸设置,盖体30可移动地设置于配合槽15内,同样可以通过配合槽15引导盖体30封闭和打开开口161。
[0054]
或者,底座12朝向顶盖14的一侧上开设有导向槽13,导向槽13沿第一位置指向第二位置的方向延伸设置;顶盖14朝向底座12的一侧开设有配合槽15,配合槽15沿第一位置指向第二位置的方向延伸设置,相当于导向槽13和配合槽15平行设置,盖体30的一端可移动地设置用于导向槽13内,盖体30的另一端可移动地设置于配合槽15内。这样,盖体30的相对两端均受到引导和限制,可以引导盖体30按照预设路径准确滑动。可选地,导向槽13及配合槽15均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沿平行侧壁16周向的方向延伸设置,且与开口161错位,第二段与开口161连通且从开口161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这样当盖体30滑动到第一段时与开口161错位并与侧壁16重叠,当盖体30滑动到第二段时便可遮挡开口161。
[0055]
可以理解地,盖体30可以由柔性板制成,在不同位置时引导柔性板形变为不同形状,如此柔性的盖体30可沿不同的形状的侧壁16移动来打开和封闭开口161,对侧壁16的形状没有具体限制。例如,侧壁16可设置为圆环形,当盖体30沿侧壁16移动到与开口161错开时,便可适应圆环形侧壁16变化为圆弧形;还例如,侧壁16可设置为四边形,当盖体30沿侧壁16移动到与开口161错位时,盖体30可适应四边形侧壁16变化为包括多个相交连接的子盖体30。
[0056]
参阅图1-图3,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盖体30包括多根杆件32,每根杆件32沿顶盖14指向底座12的方向延伸设置,多根杆件32沿与自身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排布,且多根杆件32相互之间柔性连接,如此柔性连接起多根杆件32,形成的盖体30整体也具有柔性,盖体30在移动过程中也可适应侧壁16的形状而变形。
[0057]
一些实施例中,锅体100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图未示),第一驱动组件与盖体30连接,并用于驱动盖体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如此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可电动盖体30自动化移动,实现自动化开盖和合盖。
[0058]
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设于底座12或顶盖14上,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传动件,第一传动件沿第一位置指向第二位置的方向延伸并首尾连接,第一驱动件带动第一传动件沿自身的延伸方向转动,盖体30固定连接于部分第一传动件上。如此,当第一驱动件输出驱动力时,带动第一传动件沿自身延伸方向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一传动件连接的盖体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实现自动开盖和合盖的功能。可选地,第一传动件为链条,第一传动件的延伸方向与导向槽13或者配合槽15平行,以带动盖板沿导向槽13
或配合槽15移动。
[0059]
参阅图5-图8,一些实施例中,锅体100还包括加热器50,加热器50被构造为具有承载内锅组件210的凹槽51,且加热器50可在工作位置和取放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工作位置时,加热器50位于容置腔11内;在取放位置时,加热器50位于容置腔11外。如此,设置可移动的加热器50,加热器50可以进入和移出容置腔11,可以方便地将内锅组件210放置到加热器50的凹槽51内。烹饪器具200进行烹饪工作时,盖体30先相对侧壁16移动至打开开口161,然后再将加热器50从工作位置移动至取放位置,移动出容置腔11,凹槽51被暴露在外界,操作者可以将内锅组件210放置到凹槽51中,完成放置内锅组件210的动作。然后,加热器50可由取放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进入到容置腔11内,最后关闭盖体30,封闭开口161,便可开始烹饪工作。
[0060]
具体地,加热器50包括托盘52和加热主体54,托盘52用于承载加热主体54,加热主体54可以通过电阻丝通电加热,也可以设置为电磁线圈来进行加热,对于加热主体54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0061]
进一步地,锅体100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70,第二驱动组件70包括第二驱动件72和第二传动单元74,第二传动单元74传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72和加热器50之间,第二传动单元74在第二驱动件72的驱动下,带动加热器50在工作位置和取放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如此,通过第二驱动件72和第二传动单元74的配合,带动加热器50自动在工作位置和取放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0062]
进一步地,第二传动单元74包括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齿轮与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齿条与加热器50连接,且齿条沿工作位置指向取放位置的方向延伸设置。这样,当第二驱动件72带动齿轮转动时,便可驱动齿条沿自身延伸方向移动,进而可以带动加热器50在工作位置和取放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实现加热器50自动化移动的目的。
[0063]
可选地,第二传动单元74包括多组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例如包括一级齿轮741、一级齿条743、二级齿轮745及二级齿条747,一级齿轮741与第二驱动件72的输出端连接,一级齿条743与一级齿轮741啮合传动,二级齿轮745设于一级齿条743和二级齿条747之间,且与一级齿条743及二级齿条747均啮合传动,二级齿条747设于加热器50上,一级齿条745及二级齿条747均沿工作位置指向取放位置的方向延伸设置。一级齿轮741受到第二驱动件72的驱动时,带动一级齿条743沿自身延伸方向移动,进而带动二级齿轮745转动,转动的二级齿轮745再带动二级齿条747沿自身延伸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加热器50在工作位置和取放位置之间往复移动。这样,通过两级齿轮齿条结构驱动加热器50移动,可以提高加热器50的移动速度,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0064]
一些实施例中,锅体100还包括支撑组件90,支撑组件90设于加热器50朝向底座12的一侧,且支撑组件90具有收缩状态和支撑状态;在收缩状态时,加热器50位于工作位置,,支撑组件90收纳于底座12和加热器50之间;在支撑状态时,加热器50位于取放位置,支撑组件90在顶盖14指向底座12的方向上伸展,并支撑加热器50。这样,可以通过支撑组件90支撑移出容置腔11的加热器50,使加热器50保持平衡。
[0065]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90包括至少三组支撑单元92,至少三组支撑单元92位于多条不同的虚拟直线上,这样至少三组支撑单元92便可构成多边形,来稳定地支撑加热器50。并且,每组支撑单元92均包括支撑杆94和滚轮96,支撑杆94与加热器50朝向底座12
的一面可转动连接,滚轮96设于支撑杆94远离加热器50的一端。这样,通过转动支撑杆94便可实现支撑组件90状态的切换。具体地,在收缩状态时,支撑杆94与加热器50朝向底座12的表面平行设置,支撑组件90便可收容于底座12和加热器50之间;在支撑状态时,支撑杆94与加热器50朝向底座12的表面垂直,如此伸展后的支撑杆94便可为加热器50提供竖直向上的支撑力,使移出容置腔11的加热器50被支撑保持平衡,方便进行取放内锅组件210的操作。
[0066]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90可以由交叉设置的连杆组成,对于支撑杆94的设置形式在此不做限定,能够实现底座12指向顶盖14方向上的伸缩即可。
[0067]
一些实施例中,顶盖14包括上盖141和保温盖板组件143,保温盖板组件143可升降地设于上盖141朝向容置腔11的一侧;加热器50处于工作状态时,在底座12指向顶盖14的方向上,保温盖板组件143与凹槽51中的内锅组件210密封抵接;加热器50由工作位置切换至取放位置时,在底座12指向顶盖14的方向上,保温盖板组件143于内锅组件210之间存在间距。这样加热器50处于工作位置时,加热器50位于容置腔11内,加热器50的凹槽51内放置有内锅组件210,通过内锅组件210容置食材,此时可控制保温盖板组件143下降,以密封内锅组件210,防止内锅组件210中的食材在烹饪过程中溢出。另外,当加热器50由工作位置切换至取放位置时,保温盖板组件143相对内锅组件210上升,与内锅组件210分离,允许加热器50带动内锅组件210移动出容置腔11。
[0068]
具体地,保温盖板组件143包括支架、保温盖板、密封圈等部件,整体相对上盖141升降。
[0069]
可选地,顶盖14还包括第三驱动组件(图未示),第三驱动组件设于上盖141上,用于带动保温盖板组件143升降。例如,第三驱动组件为连杆机构,或者第三驱动组件为吹吸气机构,能够带动保温盖板组件143升降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0070]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上述锅体100。锅体100包括主体10和盖体30,主体10包括底座12、顶盖14及侧壁16,底座12和顶盖14相对间隔设置,侧壁16连接于底座12和顶盖14之间,顶盖14、底座12及侧壁16支架围合形成容置腔11,侧壁16上开设有与容置腔11连通的开口161,开口161允许内锅组件210通过;盖体30相对侧壁16可移动设置,以封闭和打开开口161。相当于,在锅体100的侧面设置取放内锅组件210的开口161,通过设置可移动的盖体30便可,使盖体30封闭和打开开口161;如此一方面将烹饪器具200的开口161从顶部改到侧面,盖体30相对侧壁16移动便可打开和封闭侧面的开口161,这样只需要简单的驱动盖体30往复移动来进行开盖动作,不需要设置弹簧来克服盖体30重力来进行开盖,避免弹簧弹力不好调节造成开盖效果不稳定的情况,提高烹饪器具200开盖效果的可靠性。并且,将烹饪器具200的开盖操作设置在侧面,提高操作便捷性,为用户带来更舒适的操作体验。
[0071]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72]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