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帘配重底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26130发布日期:2022-07-13 01:37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百叶帘配重底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百叶帘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百叶帘配重底杆。


背景技术:

2.百叶帘具有调节光线的功能,可以改善视觉舒适度、改善室内空气流通。
3.参照图1,百叶帘由若干叶片1组成,叶片1的长侧边沿水平方向设置,若干叶片1沿竖向分布。百叶帘通常通过梯带线2来控制叶片1的翻转,通过拉绳3来控制叶片1的升降,叶片1上开有供拉绳3穿设的穿孔11。
4.参照图1和图2,梯带线2包括升降线21和隔线22,升降线21较长且平行设有两个,隔线22较短且固定在两个升降线21之间,隔线22沿升降线21的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两个升降线21和多个隔线22组合呈梯子状,故而称为梯带线2。梯带线2具有多个梯带格23,叶片1依次穿设在梯带格23内。
5.为了使得梯带线和拉绳保持竖直的状态,通常在若干叶片的底部设置有配重杆,拉绳和梯带线的底端均连接在配重杆上。市面上的配重杆结构为长条状的两个卡件依靠弹性相互扣合,将梯带线和拉绳的底端束缚在两个长条状的卡件之间。
6.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两个长条状的卡件通过弹性相互扣合,由于卡件尺寸过大,导致配重杆不便于安装或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便于对配重杆进行安装或拆卸,本技术提供一种百叶帘配重底杆。
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百叶帘配重底杆,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9.一种百叶帘配重底杆,包括配重杆、卡接块,所述配重杆的内部为中空状,所述配重杆的上侧及端面均呈开口状,所述配重杆的上侧开口宽度小于叶片的宽度,百叶帘最底部的叶片穿设于所述配重杆内,所述配重杆上卡接有用于封堵端部的端盖,所述卡接块沿所述配重杆的长度方向滑移连接在所述配重杆内,所述卡接块的宽度大于所述配重杆上侧开口的宽度,所述卡接块上沿竖向开有供拉绳穿设的通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配重杆时,将拉绳穿设于卡接块的通孔内,并将拉绳的底端打结,从而使得卡接块受重力作用下不会脱离拉绳。百叶帘最底部的叶片与卡接块贴合并穿设在梯带线上的同一个梯带格内。接着,将位于百叶帘最底部的叶片与卡接块穿设至配重杆内,使得梯带线的底端卡接在配重杆内。最后,利用端盖对配重杆的端部开口进行封堵,从而完成对配重杆的安装。相比较于市面上的长条状的卡件相互扣合,由于端盖的尺寸较小,端盖的安装或拆卸较为方便,卡接块与配重杆为滑动配合,从而达到了便于安装或拆卸配重杆的效果。
11.可选的,所述卡接块上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通孔贯通于所述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用于穿设位于最底部的叶片上的穿孔。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块与穿孔的插接配合,便于对叶片和卡接块进
行定位,减小了卡接块与叶片相对滑动的可能性。
13.可选的,所述配重杆内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平行于所述配重杆,所述支撑杆相对设有两个,所述卡接块的两侧分别开有搭接槽,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搭接槽一一对应,所述支撑杆穿设于所述搭接槽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支撑杆为卡接块提供支撑和导向,便于卡接块安装时进行滑动。
15.可选的,所述卡接块上沿竖向开有穿线槽,所述穿线槽内固定连接有挡块,所述挡块位于两个升降线之间。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梯带线时,将梯带线中的升降线的底端插入穿线槽内,然后将升降线朝向挡块的侧边拉动,使得挡块卡在两条升降线之间,达到了梳理升降线的效果,提高了梯带线安装的整齐度。
17.可选的,所述挡块的两侧分别沿竖向开有容纳槽,所述升降线与所述容纳槽一一对应,所述升降线穿设于所述容纳槽内。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升降线穿入穿线槽后,顺这挡块的侧边拉动升降线,使得升降线卡接在容纳槽内,达到了对升降线定位的效果。
19.可选的,所述穿线槽开设有两个,所述通孔位于两个所述穿线槽之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通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穿线槽,从而在将卡接块分别与拉绳、梯带线安装时,不必区分卡接块的方向,提高了安装的便捷性。
21.可选的,所述端盖包括封堵板、封堵块,所述封堵板贴合于所述配重杆的端面,所述封堵块卡接于所述配重杆内,所述封堵块与所述配重杆过盈配合。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堵板与封堵块相互配合,达到了对配重杆端部进行封堵的效果。当需要拆卸端盖时,撬动封堵板,使得封堵块脱离配重杆,完成拆卸。
23.可选的,所述封堵板上开有限位槽,位于所述配重杆内的叶片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的槽口大小沿远离所述配重杆的方向逐渐减小。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槽用于对叶片进行限位,减小了叶片发生晃动的可能性。同时,限位槽的槽口沿远离配重杆的方向逐渐减小,从而减小了叶片穿出配重杆的可能性。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设置配重杆、卡接块、端盖,从而达到了便于安装或拆卸配重杆的效果;
27.2.设置定位块,便于对叶片和卡接块进行定位,减小了卡接块与叶片相对滑动的可能性;
28.3.设置穿线槽、挡块,达到了梳理升降线的效果,提高了梯带线安装的整齐度。
附图说明
29.图1是相关技术中叶片、梯带线、拉绳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30.图2是相关技术中梯带线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配重杆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卡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百叶帘配重底杆的正视图。
34.图6是图5中的a-a向剖视图。
35.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百叶帘配重底杆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36.图8是图5中的b-b向剖视图。
37.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端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叶片;11、穿孔;2、梯带线;21、升降线;22、隔线;23、梯带格;3、拉绳;31、绳结;4、配重杆;41、支撑杆;5、卡接块;51、搭接槽;52、通孔;53、收纳槽;54、穿线槽;6、定位块;7、挡块;71、容纳槽;8、端盖;81、封堵板;811、限位槽;82、封堵块;821、卡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结合附图3-10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百叶帘配重底杆。
43.参照图3,百叶帘配重底杆包括配重杆4、卡接块5,配重杆4的内部为中空状,配重杆4的上侧及两个端面均呈开口状。
44.参照图5和图6,配重杆4在安装时呈水平设置,卡接块5滑动设置的配重杆4内。配重杆4的上侧开口宽度小于卡接块5的宽度,从而减小了卡接块5脱出配重杆4的可能性。
45.参照图3,配重杆4内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杆41,支撑杆41平行于配重杆4。
46.参照图4,卡接块5的两侧分别沿水平方向开有搭接槽51,搭接槽51贯通至卡接块5的底部。
47.参照图6,卡接块5位于两个支撑杆41之间。支撑杆41与搭接槽51一一对应,支撑杆41滑动穿设于搭接槽51内。支撑杆41为卡接块5提供导向和支撑,提高了卡接块5和配重杆4安装时的便捷性。
48.参照图7,配重杆4用于安装在百叶帘若干叶片1的底部,同时将拉绳3的底端和梯带线2的底端均卡接在配重杆4内,配重杆4受重力的作用下,使得若干叶片1沿竖向均匀分布时,拉绳3和梯带线2能够处于伸展状态。
49.参照图4和图6,卡接块5的上表面沿竖向开有通孔52,拉绳3的底端穿过通孔52并在通孔52的下方打结,形成一个绳结31,使得卡接块5受重力作用抵触于绳结31,从而减小了卡接块5和配重杆4脱离拉绳3的可能性。
50.参照图6,卡接块5的底部开有收纳槽53,收纳槽53连通于通孔52。绳结31位于收纳槽53内,从而提高了拉绳3与卡接块5装配的整齐度。
51.参照图6,位于最底部的叶片1与卡接块5相贴合并同时穿设在配重杆4内,配重杆4的上侧开口宽度小于叶片1的宽度,从而减小了叶片1穿出配重杆4的可能性。为了使得卡接块5与最底部的叶片1相互定位,卡接块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块6,通孔52贯通于定位块6。定位块6插接在叶片1上的穿孔11内。定位块6与穿孔11的插接配合,实现了叶片1与卡接块5的相互定位。
52.参照图4和图8,卡接块5上沿竖向开有两个穿线槽54,通孔52位于两个穿线槽54之间。卡接块5穿设在配重杆4内时,两个穿线槽54沿配重杆4的长度方向分布。穿线槽54内固定连接有挡块7,挡块7位于穿线槽54靠近通孔52的一侧。将升降线21穿设至穿线槽54内后
向靠近挡块7的方向拉动,使得挡块7卡在两个升降线21之间。
53.挡块7的设置,达到了对升降线21进行梳理卡接的效果,提高了梯带线2安装的整齐度。
54.参照图4和图8,为了对升降线21进一步限位,挡块7朝向升降线21的一侧开有供升降线21穿设的容纳槽71,将升降线21从挡块7的一侧拉动至容纳槽71内,挡块7朝向升降线21的一侧距离穿线槽54的内壁间隙较小,从而使得升降线21限位在容纳槽71内,进一步提高了梯带线2安装的整齐度。
55.参照图7和图9,配重杆4的两端分别卡接有端盖8,端盖8包括封堵板81、封堵块82,封堵板81贴合于配重杆4的端面,封堵块82插设在配重杆4内,封堵块82与配重杆4过盈配合。
56.参照图3和图9,封堵块82上开有与支撑杆41一一对应的卡接槽821,支撑杆41插设在卡接槽821内。支撑杆41对封堵块82进一步限位,从而减小了封堵块82晃动的可能性。
57.参照图9,另外,封堵块82的内部中空,从而达到了减重的效果。
58.相比较于市面上长条状的卡件,端盖8尺寸较小,便于将端盖8与配重杆4进行卡接。当需要拆卸端盖8时,撬动封堵板81,封堵板81带动封堵块82脱离配重杆4。由于端盖8尺寸较小,重量较轻,从而便于拆卸端盖8。同时卡接块5与配重杆4的滑动配合,达到了便于安装或拆卸配重杆4的效果。
59.参照图9和图10,为了减小最底部的叶片1与配重杆4发生相对窜动的可能性,封堵板81上开有与叶片1相适配的限位槽811,限位槽811为弧形槽。位于配重杆4内的叶片1插设在限位槽811内,从而使得端盖8对叶片1进行限位,减小了配重杆4与叶片1发生相对窜动的可能性。限位槽811的槽口大小沿远离配重杆4的方向逐渐减小,减小了叶片1穿出配重杆4的可能性。
60.参照图4,另外,卡接块5与挡块7、定位块6为注塑件且一体成型,因此通孔52注塑而成,使得通孔52内壁光滑没有毛刺,减小了拉绳3受磨损的可能性。同时,卡接块5通过注塑制成,简化了卡接块5的加工工艺,节省了成本。
6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百叶帘配重底杆的实施原理为:安装配重杆4时,首先将拉绳3穿设于卡接块5的通孔52内,并将拉绳3的底端打结,从而使得卡接块5受重力作用下不会脱离拉绳3。百叶帘最底部的叶片1与卡接块5贴合并穿设在梯带线2上的同一个梯带格23内,并利用定位块6与叶片1卡接。接着,将梯带线2中的升降线21穿设至穿线槽54内,再将升降线21朝向靠近挡块7的方向拉动,使得升降线21卡接在容纳槽71内。然后,将位于百叶帘最底部的叶片1与卡接块5穿设至配重杆4内,使得支撑杆41穿设在搭接槽51内,从而使得梯带线2的底端卡接在配重杆4内。最后,利用端盖8对配重杆4的端部开口进行封堵,从而完成对配重杆4的安装。
62.相比较于市面上的长条状的卡件,由于端盖8的尺寸较小,重量较轻,端盖8的安装或拆卸较为方便,并且卡接块5与配重杆4为滑动配合,从而达到了便于安装或拆卸配重杆4的效果。
6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