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回水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960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回水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与蒸煮食物的锅子,特别是与压力锅有关。
已为人们熟知的锅子,锅盖盖在锅身上,锅内的蒸汽通过锅盖与锅身接合处的间隙与大气相通(简称“普通锅”);有一种已经公知的压力锅,其锅盖上装有安全閥和低熔点金属片,在锅身与锅盖的接合处衬以密封圈。工作时,利用锅盖上的齿扣把锅身锁紧,锅内蒸汽不与大气相通。锅内压力由安全閥给定,当压力超过给定值时,安全閥向锅外排汽。若安全閥失灵,低熔点金属片熔化形成孔道而放汽,若低熔点金属片失效,就难免爆炸了。
普通锅不能带压,锅内温度低,蒸汽消耗大,热效率低,尤其是锅盖和锅身变形后情况更加严重。压力锅提高了热效率,但造价高,密封圈易老化,开合盖子不太方便,且有不安全的因素。
上述两种锅都向大气排放蒸汽,随着蒸煮时间的延长,锅内水份不断减少。一方面,蒸汽带走了食物中很多的芳香及营养成份;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烧锅的发生。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勿需密封圈的不向大气排放蒸汽的压力锅。
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在锅身上沿周设置一条水槽,将锅盖做成与锅身的凸缘、水槽有关的带有凸起部位和翻边的结构。自锅盖上接一根具有良好散热效果的管子,在锅盖的翻边外侧绕成一组蛇管,然后穿过翻边向上,在锅盖的凸起部位敞口。
蒸煮食物时,将锅盖翻边插入锅身的水槽,然后向槽内注入一定量的冷水或其它低温无毒液体,即可蒸煮。水槽的水起了密封和冷却的作用,锅内蒸汽在散热管内变成冷凝水,掉入水槽,返回锅内。
本发明的优点是1.不存在密封圈老化问题,对锅盖、锅身变形的控制也无严格的要求,只要锅盖的翻边能插入锅身的水槽即可。2.锅内蒸汽压力过高时,会自动托起锅盖直接进入大气,这样,不但蒸煮安全,而且对锅子材料强度要求也降低了安全系数的取值,为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条件。3.冷凝水返回锅内,不仅减少了蒸煮前的加水量,而且在蒸煮过程中减少了加水的麻烦,还可大大地避免烧锅现象的发生。4.用来蒸煮食物的水中,含有一些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其中亚硝酸盐是种对人体很有害处的物质。蒸汽回入锅内,有效地抑制了这一有害成份在锅内水中所占比例的增加,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液压回水锅可采用与普通锅相同的材料铸造,或采用模压和冲压等工艺成形。锅身上水槽的深度、锅盖翻边的尺寸和形状以及整个锅盖重量与承压的能力有关,可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做成不同规格的系列产品。
附图(剖面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锅盖(1)上连接了一根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管子(3),它绕锅盖翻边(6)的外侧形成一蛇管(5),然后穿过翻边在内侧伸向锅盖凸起部位(4)处敞口。锅盖(1)与锅身(12)接合后,蛇管(5)随同翻边(6)一起插入锅身水槽(9)。向锅身水槽内注入冷水或其它低温无毒液体(8)至液位线(7),锅子就形成了一个密闭的容器。锅内蒸汽沿箭头(5)所示方向进入管子,先后经管子与空气。水作间壁传热,变成冷凝水,在翻边(6)的内侧的锅盖凸起部位(4)处排出,(一部分来不及冷凝的蒸汽出管后将在这里继续冷却直至完全液化为止)。冷凝水的到来,使水槽(9)内原有液位超过锅盖与锅身凸缘(10)接合处间隙(11),于是就流入锅内。由于冷凝水的温度高于水槽内冷却水,总是在冷却水的上面,所以,流入锅内的也大部分为冷凝水。锅盖翻边(6)的外侧水槽的水与大气接触,起到散热的作用。空气中的尘埃会落入水槽,但因锅盖翻边插入水槽较深,且翻边内侧压力大于外侧,故外界的尘埃是难于进入锅内的。
权利要求
1.蒸煮食物的压力锅,其特征是在锅身(12)的上沿周有一条水槽(9),锅盖(1)做成与锅身(12)的凸缘(10)、水槽(9)有关的带有翻边(6)和凸起部位(4)的结构,自锅盖(1)上接出一根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管子(3)绕锅盖翻边(6)的外侧形成一组蛇管(5),然后穿过翻边(6)向上在锅盖凸起部位(4)处敞口。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锅盖(1)与锅身(12)接合后,锅盖翻边(6)连同蛇管(5)一起插入锅身水槽(9),在锅身水槽(9)内注入冷水或其它低温无毒液体(8)至液位线(7)后,锅子构成了一个密闭的容器。
3.根据权力要求1.和权力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锅内蒸汽不与大气相通,而是沿箭头(5)所示方向进入管子(3),先后经管子与空气、水作间壁传热,变成冷凝水在锅盖翻边(6)的内侧的锅盖凸起部位(4)处排出,然后进入锅内。
专利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蒸煮食物的勿需密封圈的不向大气排放蒸汽的压力锅。其特征是在锅身的上沿周有一条水槽,锅盖做成了与锅身的凸缘、水槽有关的带有翻边和凸起部位的结构,锅盖上接有一根管子,将锅内蒸汽冷却成冷凝水送入锅身水槽内侧,然后返回锅内。水槽的水把锅子密封为一密闭容器。从而达到了热效率高,使用安全方便,难于烧锅,保留食物芳香,降低锅内水份中亚硝酸盐等有害人体物质的所占比重的效果。
文档编号A47J27/08GK85106735SQ85106735
公开日1986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1985年9月2日
发明者刘晋舒, 刘彩燕 申请人:刘晋舒, 刘彩燕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