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婴儿学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8873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型婴儿学步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型婴儿学步车。
一般婴儿学步车的使用,可伴随着婴儿的成长而在婴儿的学步阶段形成一种走路姿势的学习揣摩,就当前所常见的婴儿学步车来说,其主要是在框设的底盘下侧设置数个轮体,且在底盘上设置可收合的交叉连杆组,交叉连杆组顶端设置乘坐盘,而在乘坐盘中设置坐垫,由此,而可将婴儿置放于坐垫当中,而使其两脚伸出,并可在底盘所框设的区域中脚踩地板学习走路的动作。而婴儿在成长的阶段中,为人父母者通常都会添购一些玩具或儿童车或摇椅,而让婴儿可在游戏中启发智力或熟悉各种肢体的平衡动作,其中,形成木马造型的摇椅与婴儿学步车的不同,是摇椅可让婴儿在定点的区域中摇摆,而婴儿学步车则可随着婴儿的脚步到处移动,然而,一般摇椅底座下端两侧的弧形板,为了配合婴儿的臀部宽度,通常是形成间距较窄的型态,而当婴儿置放其中摇摆时,则可能会有不慎倾倒的潜在危险,同时想要拥有婴儿学步车及摇椅,即必须多支出一项费用,且日后在收拾置放时,亦存有占用室内空间的困扰,而生成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型婴儿学步车,兼具婴儿学步车及摇椅的功能结构,达到多用途的实用功效,且配合婴儿学步车的交叉连杆组所形成可以折叠收合的型态,而能达到易于收拾置放及较不占用空间的实用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良型婴儿学步车,它包括底盘、交叉连杆组及乘坐盘等组合结构,其中,底盘是由前杆、后杆及弧形的两侧杆所框设而成,并于底端设有数个轮体,底盘上设有交叉连杆组,交叉连杆组顶端设置乘坐盘,乘坐盘中设有坐垫,其特征在于底盘的前杆、后杆与两侧杆的每一交接处均设有转折器,转折器的角座一侧杆体接设于侧杆端缘,另侧杆体枢设于前(后)杆端缘所形成的容置部中,转折器的角座可水平展开加以定位,转折器的卡掣松脱后可向下弯折角座,使角座与容置部枢设的杆体可向下转动角度,角座的向下弯折可带动侧杆下弯,并使侧杆抵靠于地面而将转折器加以定位。
所述的一种改良型婴儿学步车,其特征在于角座形成弯曲状及二侧形成杆体,其一杆体上接设侧杆,另一杆体端缘形成前凹槽、后凹槽,前凹槽的内底板周缘设置数穿孔,按钮侧端所延伸而成的数支顶板可对应于穿孔并穿入其中,底板外侧形成延伸管且位于后凹槽中,后凹槽的内侧周面形成咬合内齿;前(后)杆端缘形成容置部,容置部末端形成底板,且由底板侧向延伸出中空圆状的咬合内齿,容置部末端的底板外侧延伸出杆座,杆座中可插设衔接杆,而由底板朝容置部方向延伸出含有穿孔的定位管;卡掣齿轮一侧形成端板,端板面上延伸出枢接管并可供弹簧的套设,枢接管可套设于定位管上;一心轴可穿入定位管及角座杆体的延伸管加以枢设,而使卡掣齿轮一半周面与容置部的咬合内齿啮合,且另一半周面与角座杆体的后凹槽中所形成的咬合内齿啮合。
所述的一种改良型婴儿学步车,其特征在于顶板末端外侧形成勾部。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解决方案,即主要是在婴儿学步车的底盘中装设数个对应的转折器,该转折器是位于前杆、后杆与两侧弧形的侧杆交接处,由角座的衔接,而可以按下按钮使角座脱离与前(后)杆的卡掣,而将弧形的两侧杆向下弯折予以定位,使得弧形的两侧杆抵靠于地面而呈摇椅的型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创作设计,使得当婴儿要学步时,即可以转折器将两侧杆水平展开,而让婴儿可置放于坐垫中进行学步动作,而当婴儿欲乘坐摇椅时,则可以转折器的弯折,而将底盘两侧弧形的侧杆向下弯折定位,使得乘坐其中的婴儿可在坐垫上前、后摇动,形成一种易于折叠收合置放,且较不占用空间的改良型婴儿学步车结构。
以下结合实施例的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型婴儿学步车的侧视型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型婴儿学步车的俯视型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型婴儿学步车的转折器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型婴儿学步车的转折器组合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型婴儿学步车当按压按钮时转折器组合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型婴儿学步车变换成摇椅的状态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型婴儿学步车变换成摇椅的结构图。
首先,请配合参看
图1及图2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改良型婴儿学步车1的侧视型态及俯视型态示意图,其是在底盘10上设置可收折的交叉连杆组20,且于交叉连杆组20上设置乘坐盘30,并于乘坐盘30中设置坐垫31,如图2所示,该底盘10是由前杆11、后杆12及两侧弧形的侧杆13、14所框设而成,两侧杆13、14与前杆11、后杆12交接处设有角座15加以衔接,各角座15与前杆11、后杆12交接处则设有转折器40予以衔接,而于前杆11及后杆12相对的转折器40上设置衔接杆17,交叉连杆组20即设置于衔接杆17上。
配合参看图3及图4所示,其中,如图3所示的转折器40,是以前杆11端缘与侧杆13交接处所设置的转折器40为说明例,其中,前杆11端缘形成弧形缺口状的容置部111,容置部111末端形成底板116,且由底板116侧向延伸出中空圆状的咬合内齿112,容置部111末端底板116的外侧延伸出杆座114可供衔接杆17插设并固结其中,而由底板116朝容置部111方向延伸出含有穿孔的定位管113,心轴115可插设于定位管113中。
容置部111中可置入弹簧41,一卡掣齿轮42的轮齿可与咬合内齿112互相啮合,此一中空的卡掣齿轮42一侧形成端板421,端板421中设有枢接管422,枢接管422可套设于定位管113上。
弯曲状的角座15一侧杆体与侧杆13末端互为接设,另侧的杆体16端缘前面形成前凹槽161,前凹槽161中的内底板162周缘设有数个环绕的穿孔163穿至后凹槽中,而于后凹槽内侧周面设有咬合内齿165,可与卡掣齿轮42互为啮合;按钮43周缘所延伸出来的顶板44可穿过穿孔163,并且,顶板44端缘外侧所形成的勾部441可卡掣于穿孔163周缘,由此,而让按钮43可于前凹槽161中位移却不会向外脱落。
如图4所示,其中,弹簧41置入咬合内齿112中,并将卡掣齿轮42的枢接管422套设于定位管113,一心轴115穿入定位管113并穿入角座15的延伸管164,且由角座15前凹槽161的内底板162穿出,并将心轴115的端头形成突缘状,以达到形成枢接状态,此时,卡掣齿轮42受到弹簧41的弹力作用推抵,而约有一半的齿面与咬合内齿112啮合,另一半的齿面则与角座15后凹槽中的咬合内齿165互为啮合,此时,即为侧杆13呈水平展开的定位状,而形成婴儿学步车1的型态。
如图5、图6及图7所示,即是对于本实用新型的转折器40加以作用,而使婴儿学步车1的底盘10两侧杆13、14,可分别向下弯折加以定位,其中,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图,可用手按压按钮43,而使按钮43的顶板44可以推动卡掣齿轮42位移,使得卡掣齿轮42可完全的与咬合内齿165脱离,并啮合于咬合内齿112中,此时,角座15的杆体16即脱离与前杆11的卡掣状态,而可将角座15连同侧杆13向下弯折,使得弧形弯曲的侧杆13、14可抵靠于地面上,此时,再将按钮43放开且藉由弹簧41压缩回复的弹力推动卡掣齿轮42,而使卡掣齿轮42周面的轮齿可再次的一半啮合于咬合内齿112,另一半啮合于杆体16中的咬合内齿165加以咬合定位,使得设有侧杆13、14的角座15相对于前杆11或后杆14无法转动,而形成如图6及图7所示的摇椅型态,可供婴儿乘坐其中加以摆动。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型婴儿学步车,它包括底盘、交叉连杆组及乘坐盘等组合结构,其中,底盘是由前杆、后杆及弧形的两侧杆所框设而成,并于底端设有数个轮体,底盘上设有交叉连杆组,交叉连杆组顶端设置乘坐盘,乘坐盘中设有坐垫,其特征在于底盘的前杆、后杆与两侧杆的每一交接处均设有转折器,转折器的角座一侧杆体接设于侧杆端缘,另侧杆体枢设于前(后)杆端缘所形成的容置部中,转折器的角座可水平展开加以定位,转折器的卡掣松脱后可向下弯折角座,使角座与容置部枢设的杆体可向下转动角度,角座的向下弯折可带动侧杆下弯,并使侧杆抵靠于地面而将转折器加以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型婴儿学步车,其特征在于角座形成弯曲状及二侧形成杆体,其一杆体上接设侧杆,另一杆体端缘形成前凹槽、后凹槽,前凹槽的内底板周缘设置数穿孔,按钮侧端所延伸而成的数支顶板可对应于穿孔并穿入其中,底板外侧形成延伸管且位于后凹槽中,后凹槽的内侧周面形成咬合内齿;前(后)杆端缘形成容置部,容置部末端形成底板,且由底板侧向延伸出中空圆状的咬合内齿,容置部末端的底板外侧延伸出杆座,杆座中可插设衔接杆,而由底板朝容置部方向延伸出含有穿孔的定位管;卡掣齿轮一侧形成端板,端板面上延伸出枢接管并可供弹簧的套设,枢接管可套设于定位管上;一心轴可穿入定位管及角座杆体的延伸管加以枢设,而使卡掣齿轮一半周面与容置部的咬合内齿啮合,且另一半周面与角座杆体的后凹槽中所形成的咬合内齿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良型婴儿学步车,其特征在于顶板末端外侧形成勾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型婴儿学步车。它在婴儿学步车的底盘上设置转折器,而以按钮按压使其角座与前(后)杆容置部脱离卡掣,并能弯折角座而带动两侧杆向下弯折抵靠在地面的组合结构,形成也可以变换成摇椅功能的多用途改良型婴儿学步车。
文档编号A47D13/04GK2369563SQ97220300
公开日2000年3月22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8日
发明者黄陈丽琚 申请人:育丰台湾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