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滑车结构的双向开阖式窗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91226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具有滑车结构的双向开阖式窗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与窗帘结构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具有滑车结构的双向开阖式窗帘。
【背景技术】
[0002]已知双向开阖式窗帘(top down, bottom up, TDBU)的组成包括有一上、中、下梁,且于该中、下梁之间设置有一帘体。该已知双向开阖式窗帘是通过二拉绳控制该中梁靠近该上梁或该下梁(即双向移动),再通过另二拉绳控制该下梁相对靠近或远离该中梁的方式,以达到任意改变该双向开阖式窗帘的透光(或遮蔽)面积的目的。
[0003]然而,该已知双向开阖式窗帘结构虽使得遮光更具灵活性,惟其用以卷收拉绳的两组卷绳单元是安装在该上梁内,该两组卷绳单元在装配于上梁内部的过程中,经常受限于空间不足或是容易相互干扰,而增加组装的不便与困扰。同样地不便于后续检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滑车结构的双向开阖式窗帘,是可调整透光(或遮蔽)部位,并且具有组装或检修方便之效。
[0005]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滑车结构的双向开阖式窗帘,是安装于一定着物,该双向开阖式窗帘包含有一第一横梁、一第二横梁与一帘体,其中该第一横梁位于该定着物下方,该第二横梁位于该第一横梁下方,该帘体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横梁,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二横梁;一第一升降结构,设置于该第一横梁内,且包括有一第一滑车与一第一拉绳;其中该第一滑车随着该第一横梁相对该定着物为远离或靠近而于该第一横梁内往复移动;该第一拉绳一端绕经该第一滑车,另一端穿出该第一横梁并固结于该定着物;一第二升降结构,设置于该第二横梁内,且包括有一第二滑车与一第二拉绳;其中该第二滑车随着该第二横梁相对该第一横梁为远离或靠近而于该第二横梁内往复移动;该第二拉绳一端绕经该第二滑车,另一端穿出该第二横梁并固结于该定着物。
[0006]其中该第一升降结构包括有一第一卷线轮、一第一预力装置与一第一连接绳;该第一卷线轮可正反向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一横梁内;该第一预力装置带动该第一卷线轮转动;该第一连接绳的两端分别固接该第一卷线轮与该第一滑车,且该第一连接绳随着该第一卷线轮的转动而卷收于该第一卷线轮上,该第一连接绳随着该第一卷线轮的反转而自该第一卷线轮释出;其中该第一横梁以远离该定着物的方向移动时,该第一拉绳拉动该第一滑车以使该第一卷线轮产生反转。
[0007]其中该第一卷线轮的一端连结一第一主动齿轮;该第一预力装置包括有二第一卷筒与一第一涡卷弹簧,其中一该第一卷筒的一端连结一第一从动齿轮,且该第一从动齿轮啮合该第一主动齿轮;该第一涡卷弹簧的两端分别固接于该二第一卷筒上,且该第一涡卷弹簧随着该二第一卷筒转向的切换而改变卷收于其中一该第一卷筒上。
[0008]其中该第一卷线轮呈圆锥型,且以上宽下窄的方式直立地轴枢于该第一横梁。
[0009]其中该第一升降结构包括有一第一转向轮与一第一分线轴,该第一转向轮固定于该第一横梁内,并与该第一拉绳抵接;该第一分线轴设置于该第一滑车上;该第一拉绳绕过该第一转向轮与该第一分线轴。
[0010]其中该第二升降结构包括有一第二卷线轮、一第二预力装置与一第二连接绳;该第二卷线轮可正反向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二横梁内;该第二预力装置带动该第二卷线轮转动;该第二连接绳的两端分别固接该第二卷线轮与该第二滑车,且该第二连接绳随着该第二卷线轮的转动而卷收于该第二卷线轮上,该第二连接绳随着该第二卷线轮的反转而自该第二卷线轮释出;其中该第二横梁以远离该第一横梁的方向移动时,该第二拉绳拉动该第二滑车以使该第二卷线轮产生反转。
[0011]其中该第二卷线轮的一端连结一第二主动齿轮;该第二预力装置包括有二第二卷筒与一第二涡卷弹簧,其中一该第二卷筒的一端连结一第二从动齿轮,且该第二从动齿轮啮合该第二主动齿轮;该第二涡卷弹簧的两端分别固接于该二第二卷筒上,且该第二涡卷弹簧随着该二第二卷筒转向的切换而改变卷收于其中一该第二卷筒上。
[0012]其中该第二卷线轮呈圆锥型,且以上宽下窄的方式直立地轴枢于该第二横梁。
[0013]其中该第二升降结构包括有一第二转向轮与一第二分线轴,该第二转向轮固定于该第二横梁内,并与该第二拉绳抵接;该第二分线轴设置于该第二滑车上;该第二拉绳绕过该第二转向轮与该第二分线轴。
[0014]其中该定着物为一位在该第一横梁上方的上部横梁,另一帘体一端连接于该上部横梁,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横梁。
[0015]其中该第二横梁所穿出的第二拉绳在固定于该定着物前先穿经该第一横梁,且于该第一横梁中靠抵或绕经一轮体,再与该第一横梁所穿出的拉绳一同伸出而固定于该定着物。
[0016]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利用该第一升降结构与第二升降结构分别安装在可控制升降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中,以使组装或检修更为简便。
【附图说明】
[0017]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0018]图1为一立体图,揭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滑车结构的双向开阖式窗帘。
[0019]图2为图1的前视图。
[0020]图3与图4为一立体图,揭示图1中具有滑车结构的双向开阖式窗帘的第一升降结构。
[0021]图5为图3中第一升降结构的俯视图,揭示第一滑车位置不动。
[0022]图6类同图5,揭示第一滑车往左移动。
[0023]图7为一前视图,揭示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位处低位。
[0024]图8为一前视图,揭示第一横梁靠近上部横梁,第二横梁位处低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25]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滑车结构的双向开阖式窗帘100,其是安装于一定着物上,用以对建筑物的开口(如窗口)遮蔽使用。构成前述的定着物,如一个固定的横梁、一窗框或是其他具有稳固效果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该定着物为一固定在建筑物开口上缘的上部横梁101。
[0026]该双向开阖式窗帘100包含有一第一横梁10、一第二横梁12、一帘体14、一第一升降结构与一第二升降结构。其中该第一横梁10位于该上部横梁101下方,该第二横梁12位于该第一横梁10下方,该帘体14 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横梁10,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二横梁12。该帘体14具备良好的遮光效果,其型态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本实施例揭露的蜂巢帘。该第一升降结构设置于该第一横梁10内,用以控制该第一横梁10相对该上部横梁101为远离或是靠近;该第二升降结构设置于该第二横梁12内,用以控制该第二横梁12相对该第一横梁10为远离或是靠近。由于该第一升降结构与该第二升降结构的组成相同,于后先以该第一升降结构为主要说明,再以该第二升降结构辅助说明。
[0027]请配合图2至图4所示,该第一升降结构包括有一第一卷线轮16、一第一预力装置、一第一转向轮24、一第一滑车26、一第一连接绳28与二第一拉绳30、32。其中,该第一卷线轮16与该第一预力装置装设在该第一横梁10的长边方向的一侧,该第一转向轮24装设在该第一横梁10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侧,该第一滑车26位于该第一卷线轮16与该第一转向轮24之间且可往复移动。
[0028]该第一卷线轮16呈圆锥型,且以上宽下窄的方式直立地轴枢于该第一横梁10上。该第一卷线轮16可受操控而产生正向(顺时针)或反向(逆时针)的旋转,其轮面设有螺旋盘绕的线槽,且顶端及/或底端连结有一第一主动齿轮16a。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卷线轮16的圆锥型的轮廓,是呈自上而下渐窄的圆锥,且在最窄处再进一步向下以直柱状延伸,使其侧视的轮廓类似漏斗状;当然,其亦可为整体均为倾斜渐窄的圆锥形,或是锥体身部呈内凹曲面的圆锥形结构。
[0029]该第一预力装置用以带动该第一卷线轮16正转,其包括有二第一卷筒18、20与一第一涡卷弹簧22。该二第一卷筒18、20可转动地并邻设置,其中该第一卷筒18的顶端及/或底端连结有一第一从动齿轮18a,该第一从动齿轮18a啮合该第一主动齿轮16a ;请配合图5所示,该第一涡卷弹簧22的两端分别固接于该二第一卷筒18、20上,且该第一涡卷弹簧22随着该二第一卷筒18、20转向的切换而改变卷收于该第一卷筒18或该第一卷筒20上。如图2与图5所示,该第一涡卷弹簧22在常态下是大部分卷绕于该第一卷筒20上,此时的第一涡卷弹簧22所产生的拉力,通过该第一卷筒18而驱使该第一卷线轮16维持着正转态样,前述常态是指该第一横梁10靠近该上部横梁101的收合状态。
[0030]该第一转向轮24可转动地安装在一固定座25上,该第一转向轮24具有两个分隔槽。该第一滑车26包括有一车体26a、一第一分线轴26b与多个导轮26c。该第一分线轴26b连结于该车体26a下方且具有两个分隔槽;所述导轮26c轴枢于该车体26a的两侧边,所述导轮26c接触该第一横梁10内壁,以使该第一滑车26可相对该第一卷线轮16平稳地前后移动。
[0031]该第一连接绳28 —端固结于该第一滑车26的车体26a上,另一端则固结于该第一卷线轮16上。该第一连接绳28随着该第一卷线轮16的正转而卷收于该第一卷线轮16上,并减缩该第一卷线轮16与该第一滑车26之间的距离;该第一连接绳28随着该第一卷线轮16的反转则自该第一卷线轮16释出,并使得该第一卷线轮16与该第一滑车26之间的距离加大(参照图6)。
[0032]该二第一拉绳30、32的一端固结于该第一滑车26的车体26a,另一端于穿出该第一横梁10上的预定穿孔后固结于该上部横梁101上。该二第一拉绳30、32分别绕经该第一滑车26的第一分线轴26b与该第一转向轮24,且各别跨置于该第一转向轮24与该第一分线轴26b上的分隔槽中,以避免相互绞缠。前述第一转向轮24与第一分线轴26b的设置目的在于使第一拉绳可通过转折次数的设定,以改变该第一滑车26与该第一横梁10之间移动行程的倍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