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体式砂肋软体排及其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2253603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整体式砂肋软体排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冲刷工程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整体式砂肋软体排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河床河岸防护工程中使用的砂肋软体排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排布、加筋带和砂肋袋。其使用方法是先用织布机织造出排布;然后用缝纫机在排布上按一定间距缝上 5cm左右宽度的加筋带,每条加筋带在缝制时按一定间距回绕形成套环;最后用机织布或编织布缝制砂肋袋(长袋子),也可以直接织造而成,其直径等于套环的直径。使用时先将带加筋带的排布铺平,再将砂肋袋穿在套环内,最后向砂肋袋内充灌砂浆,形成砂肋软体排。这种砂肋软体排的弊端是(一 )加工环节多,效率低,效益差;(二)施工麻烦,工期长,费用高;(三)砂肋与排布的整体性差,铺设定位准确度不容易掌握;(四)砂肋容易阻砂成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整体式砂肋软体排及其使用方法,以实现整体性佳、排面光滑、制造成本低、施工方便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织造时沿经向或纬向制造成单层布和双层布平行相交替的软体排,所述单层布与现有技术中的加筋带功能相同;所述双层布与现有技术中的沙肋袋功能相同,双层布中间可充灌砂浆,所述软体排与单层布和双层布平行的两边缘为单层布。进一步地,所述单层布的宽度相当于现有技术中加筋带的间距,为45-55cm。进一步地,所述双层布的宽度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砂肋袋周长的50%,为45-55cm。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的使用方法,步骤如下1)由多臂平织机直接织造砂肋软体排;2)按多于施工要求排体宽度30-40cm的长度将步骤1)中织造好的软体排裁截成排块;3)将步骤2、中裁好的软体排依次沿纵向边缝接在一起,长度按下列公式计算L = η^+2(η+1)^/ π /χ式中L 施工要求排体的长度η 缝接好的排体上两端除外得单层布条数Ic1 单层布的宽度1 :双层布的宽度χ 砂肋的充灌饱和度(% )
缝接处相邻两条双层布的间距等于一条单层布的宽度;4)将步骤幻缝好的软体排四周缝边,缝边折损15-20cm ;5)在步骤4)中缝接好的软体排上每条双层布形成的砂肋袋的一端开口,充灌适量砂浆,最后缝上充灌口。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的另一种使用方法,步骤如下1)使用特宽幅多臂平织机直接织造砂肋软体排;2)将步骤1)中所述的软体排按下列公式裁剪;L = nki+2 (n+1) k2/ π /χ式中L 施工要求排体的长度η 缝接好的排体上单层布的条数(两端除外)Ic1 单层布的宽度k2 双层布的宽度χ 砂肋的充灌饱和度(% )实际裁截长度比施工要求排体的长度(L)大30-40cm。3)将步骤2、中裁好的软体排依次沿单层布和双层布平行向的边缝接在一起,缝接时将双层布的两层分别缝接,以保证形成贯通的砂肋袋,缝接后的宽度比施工要求排体宽度多30-40cm ;4)将步骤3)中缝好的软体排四周缝边,缝边折损15-20cm ;5)在缝接好的软体排上每条双层布形成的砂肋袋的一端开口,充灌适量砂浆,最后缝上充灌口。进一步地,所述特宽幅多臂平织机的织造宽度为4_6m。有益效果本发明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结构简单、合理、紧凑,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的使用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一 )软体排加工速度快,成本低;( 二)铺排工序少,施工快,工期短;(三)软体排的整体性好,铺设时定位容易;(四)排面光滑,阻砂成於少。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的主视图;图2为本发明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的仰视图;图3为本发明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图1-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示意图,由图可见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织造时沿经向或纬向制造成单层布和双层布平行相交替的软体排,所述单层布与现有技术中的加筋带功能相同,所述单层布的宽度相当于现有技术中加筋带的间距,为45cm;所述双层布与现有技术中的沙肋袋功能相同,所述双层布的宽度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砂肋袋周长的50%,为 45cm;双层布中间可充灌砂浆,所述软体排与单层布和双层布平行的两边缘为单层布。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的使用方法,步骤如下1)由多臂平织机直接织造砂肋软体排;2)按多于施工要求排体宽度35cm的长度将步骤1)中织造好的软体排裁截成排块;3)将步骤2)中裁好的软体排依次沿纵向边缝接在一起,长度按下列公式计算L = nki+2 (n+1) k2/ π /χ式中L 施工要求排体的长度η 缝接好的排体上两端除外得单层布条数Ic1 单层布的宽度1 :双层布的宽度χ 砂肋的充灌饱和度(% )缝接处相邻两条双层布的间距等于一条单层布的宽度;4)将步骤3)缝好的软体排四周缝边,缝边折损18cm ;5)在步骤4)中缝接好的软体排上每条双层布形成的砂肋袋的一端开口,充灌适量砂浆,最后缝上充灌口。实施例二一种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织造时沿经向或纬向制造成单层布和双层布平行相交替的软体排,所述单层布与现有技术中的加筋带功能相同,所述单层布的宽度相当于现有技术中加筋带的间距,为55cm;所述双层布与现有技术中的沙肋袋功能相同,所述双层布的宽度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砂肋袋周长的50%,为55cm,双层布中间可充灌砂浆,软体排与单层布和双层布平行的两边缘为单层布。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的使用方法,步骤如下1)使用织造宽度为4_6m的特宽幅多臂平织机直接织造砂肋软体排;2)将步骤1)中所述的软体排按下列公式裁剪;L = η^+2(η+1)^/ π /χ式中L 施工要求排体的长度η 缝接好的排体上单层布的条数(两端除外)Ic1 单层布的宽度k2 双层布的宽度χ 砂肋的充灌饱和度(% )实际裁截长度比施工要求排体的长度(L)大40cm。3)将步骤2、中裁好的软体排依次沿单层布和双层布平行向的边缝接在一起,缝接时将双层布的两层分别缝接,以保证形成贯通的砂肋袋,缝接后的宽度比施工要求排体宽度多30cm ;4)将步骤3)中缝好的软体排四周缝边,缝边折损16cm ;5)在步骤4)中缝接好的软体排上每条双层布形成的砂肋袋的一端开口,充灌适量砂浆,最后缝上充灌口。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整体式砂肋软体排,其特征在于,织造时沿经向或纬向制造成单层布和双层布平行相交替的软体排,所述软体排与单层布和双层布平行的两边缘为单层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砂肋软体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层布的宽度相当于现有技术中加筋带的间距,宽度为45-5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砂肋软体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布的宽度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砂肋袋周长的50%,宽度为45-55cm。
4.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由多臂平织机直接织造砂肋软体排;2)按多于施工要求排体宽度30-40cm的长度将步骤1)中织造好的软体排裁截成排块;3)将步骤幻中裁好的软体排依次沿纵向边缝接在一起,长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L = nki+2 (n+l)k2/ η /χ式中L :施工要求排体的长度 η 缝接好的排体上两端除外的单层布条数 Ic1 单层布的宽度 k2 双层布的宽度 χ 砂肋的充灌饱和度(% )缝接处相邻两条双层布的间距等于一条单层布的宽度;4)将步骤;3)缝好的软体排四周缝边,缝边折损15-20cm;5)在步骤4)中缝接好的软体排上每条双层布形成的砂肋袋的一端开口,充灌适量砂浆,最后缝上充灌口。
5.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使用特宽幅多臂平织机直接织造砂肋软体排;2)将步骤1)中所述的软体排按下列公式裁剪; L = nki+2 (n+l)k2/ η /χ式中L :施工要求排体的长度 η 缝接好的排体上两端除外的单层布条数 Ic1 单层布的宽度 k2 双层布的宽度 χ 砂肋的充灌饱和度(% )实际裁截长度比施工要求排体的长度(L)大30-40cm;3)将步骤幻中裁好的软体排依次沿单层布和双层布平行向的边缝接在一起,缝接时将双层布的两层分别缝接,以保证形成贯通的砂肋袋,缝接后的宽度比施工要求排体宽度多 30-40cm ;4)将步骤幻中缝好的软体排四周缝边,缝边折损15-20cm;5)在步骤4)中缝接好的软体排上每条双层布形成的砂肋袋的一端开口,充灌适量砂浆,最后缝上充灌口。
6.权利要求5所述的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宽幅多臂平织机的织造宽度为4-6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整体式砂肋软体排及其使用方法,织造时沿经向或纬向制造成单层布和双层布平行相交替的软体排,单层布与现有技术中的加筋带功能相同;双层布与现有技术中的沙肋袋功能相同,双层布中间可充灌砂浆,软体排与单层布和双层布平行的两边缘为单层布。本发明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结构简单、合理、紧凑,整体式砂肋软体排的使用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主要具有软体排加工速度快,成本低;铺排工序少,施工快,工期短;软体排的整体性好,铺设时定位容易;排面光滑,阻砂成於少的优点。
文档编号E02B3/10GK102277855SQ201010196968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0日
发明者赵博坤 申请人:赵博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