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活污水生态净化的污水、洪水分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5440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生活污水生态净化的污水、洪水分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污水净化技术体系,属于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领域,用于生活污水生态净化系统(譬如人工湿地、介质吸附、稳定塘、前置库)的洪水、污水分流。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污水治理已经成为了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譬如人工湿地、介质吸附、稳定塘、前置库) 是近几年来污水处理较热门的新技术之一,该系统能高效的去除水体中的氮磷营养及有机物,且基建投资及日常运行费用比常规污水处理厂低得多,因而逐步被广泛应用于城镇污水、畜牧业、食品业和矿山等工农业废水的处理。由于污水中含有漂浮物、砂子、泥沙等易对系统造成堵塞,使这些污水生态净化系统失去净化功能。因此污水进入生态净化系统前的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暴雨时分离洪水和污水,避免洪水进入生态净化系统,而导致系统被冲毁,也是污水生态净化系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污水生态净化系统预处理一般利用沉沙池进行沉淀,而洪水、污水的分离则没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常用的技术是设置闸门,人工来控制污水排放,洪水时必须提前关闭闸门以规避洪水。这种方法对保护净化系统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该方法却漏掉了初期洪水所带来的污水,而且关闭闸门的时间不好控制。另外,充气橡胶坝、溢流池等分流技术也常用于各种污水处理技术。但充气橡胶坝易损坏,维护费用高;而溢流池并不能高效的分离洪水,易造成净化系统被洪水冲刷而受损。在一些大的城市,则采用雨水和污水分开收集的方法,但工程量大,费用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生活污水生态净化系统的洪水、污水分流系统, 该系统利用洪水携带泥沙堆积作用,设置分流坝,合理地分离洪水;具有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等特点,可为生活污水生态净化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本发明以上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应用于生活污水生态净化技术的洪水、污水分流系统,包括引流槽(I)、排洪槽(2)、引流孔(3)、分流坝(4),引流槽⑴为倒梯形,入口宽,出口窄;引流槽⑴两侧和底部有挡水墙(5),分流坝(4)位于一侧挡水墙和底部的挡水墙之间,分流坝(4)、一侧挡水墙和底部的挡水墙构成一三角形,分流坝(4)和挡水墙(5)之间的区域构成排洪槽(2);引流孔⑶直径为0. 15m;引流孔(3)出口端装有挡沙网(6),过滤网圆形,筛孔孔径0.002m, 引流孔(3)入口端装有栅格网(7),栅格网(7)圆形,直径0.15m,栅格孔径0.02m;分流坝
(4)高度要求高于引流孔上边0. 2m,且高于所述排洪槽的出水口挡墙0. 2m。所述的洪水污水分流系统,排洪槽⑵位于引流槽⑴右边,排洪槽⑵有I个出水口,出水口宽lm,出水口挡墙高为0. 2m,出水口一侧挡水墙高为0. 5m,厚0. 24m,出水口另一侧挡水墙高为Im,厚0. 24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1)本发明不仅能较好的分离洪水和污水,而且具有沉沙功能,能高效截留污水和 洪水带来的大量固体废弃物。因此,可以替代沉沙池的功能,降低污水生态净化技术的建设 成本。(2)本发明利用泥沙堆积自动分离洪水、污水,克服了部分分流系统无法自动启动 的缺点,而且不耗费任何能源,因此该发明兼顾了节能与生态恢复效益。(3)本发明主要结构简単,便于建造,系统管理方便,易于掌握和操作,维护成本 低。(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优化了引流孔的设计,同时安装栅格网和挡沙网,能 较好的规避大的固体废弃物对系统的影响,克服了现有技术易受大的固体废弃物堵塞的缺点。本发明提供的洪水、污水分流系统,可以彻底解决现存的分流方式出现的问题。此 夕卜,本发明通过泥沙堆积自动控制分流,克服了传统分流技术中人为控制分流时间难控制 的缺点,同时兼顾了沉沙和除杂物功能,且维护费用低廉。可广泛应用于污水生态净化技术 等领域,对污水生态处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图1为本发明ー种洪水污水分流系统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ー种洪水污水分流系统的平面图;图3为本发明第二种洪水污水分流系统的立体图;图4为本发明第二种洪水污水分流系统的平面图;图5为本发明关键部件引流孔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 2所示,本发明第一种洪水污水分流系统包括引流槽1、排洪槽2、引流孔 3、分流坝4,引流槽1两侧和底部有挡水墙5,分流坝4位于ー侧挡水墙和底部挡水墙之间, 分流坝4、一侧挡水墙和底部挡水墙构成ー三角形,分流坝4和挡水墙5之间的区域构成排 洪槽2。其中,引流孔3直径c为0. 15m。其中引流槽1为倒梯形,入口宽加,出口宽0.5m; 引流孔3出ロ端装有挡沙网6,过滤网圆形,筛孔孔径0. OOaii,引流孔3入口端装有栅格网 7,栅格网圆形,直径0. 15m,栅格孔径0. 02m,两者均为不锈钢网,成本低且坚硬,安装于引 流孔前后,可以拆卸;排洪槽2位于引流槽1右边,排洪槽2有1个出水口,宽lm,出水ロ挡 墙高b为0. 2m,比分流坝4低0. 2m,出口 ー侧挡水墙高d为0. 5m,厚0. 24m,另ー侧高a为 lm,厚 0. 24mo引流槽1衔接污水排放沟道,暴雨径流产生时同时引导洪水、污水排放,同时沉淀 洪水所帯来的大颗粒石砾及其他生活固体废物;排洪槽2用于消解水能,沉降泥沙,规范行 洪方向;引流孔3主要引导小流量、低含沙的生活污水排放;分流坝4主要将大流量、高含 沙的洪水与小流量的污水分流和过滤;所述挡水墙5通过人为建设具有足够抗冲刷能力 的墙体,作用在于规范洪水行洪方向,避免洪水随意排放;挡沙网6容许污水和细小泥沙流 过,大粒径泥沙被拦截并沉淀引流孔3内,栅格网7容许大颗粒泥沙通过,树叶、塑料袋残CN 102535631 A
渣、废纸固体废弃物等被拦截于栅格网7外;排洪槽2位于引流槽I旁边,依不同地势和流量,可以设置双边排洪槽,或者单边排洪槽。当没有洪水时,小流量的污水直接通过引流孔3进入污水净化系统;当洪水产生时,会带来大量大颗粒石砾及其他生活固体废物,产流初期,大颗粒石砾可以通过栅格网7, 而固体废弃物(如树叶、塑料袋等)被挡在栅格网7外;随着流量越来越大,挡沙网6逐渐被泥沙堵塞,引流孔停止工作,洪水漫过分流坝4,通过排洪槽进行泄洪。洪水结束后,打开挡沙网6、栅格网7,清扫固体废弃物和石砾。如图3 4所示,本发明第二种洪水污水分流系统(其中,a为lm,b为0. 2m,c为
0.15m, d为0. 5m)由引流槽I、排洪槽2、引流孔3、分流坝4、挡水墙5、挡沙网6、栅格网7 组成。其中引流槽I为倒梯形,入口宽3m,出口 0. 5m ;引流孔3出口端装有挡沙网6,过滤网圆形,筛孔孔径0. 002m,引流孔入口端装有栅格网7,直径0. 15m,栅格网圆形,栅格孔径
0.02m,两者均为不锈钢网,成本低且坚硬,安装于引流孔前后,可以拆卸;排流槽2位于引流槽左边,排流槽有I个出水口,宽lm,出水口挡墙高0. 2m,比分流坝低0. 2m,出口一侧挡水墙闻0. 5m,厚0. 24m,另侧闻Irn,厚0. 24m。如图5所示,本发明引流孔3由引流孔本体、栅格网7、挡沙网6组成。引流孔本体直径0. 15m。引流孔出口装有挡沙网6,过滤网圆形,筛孔孔径0.002m;引流孔入口装有栅格网7,栅格网圆形,栅格孔径0.02m;两者均为不锈钢网,成本低且坚硬。两者均利用细铁丝固定安装于引流孔前后,容易拆卸。
权利要求
1.一种应用于生活污水生态净化技术的洪水、污水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槽(I)、排洪槽(2)、引流孔(3)、分流坝(4),引流槽⑴为倒梯形,入口宽,出口窄;引流槽(I)两侧和底部有挡水墙(5),分流坝(4)位于一侧挡水墙和底部的挡水墙之间,分流坝(4)、一侧挡水墙和底部的挡水墙构成一三角形,分流坝(4)和挡水墙(5)之间的区域构成排洪槽⑵;引流孔⑶直径为0.15m;引流孔(3)出口端装有挡沙网(6),过滤网圆形,筛孔孔径0.002m,引流孔(3)入口端装有栅格网(7),栅格网(7)圆形,直径0. 15m,栅格孔径0.02m;分流坝(4)高度要求高于引流孔上边0. 2m,且高于所述排洪槽的出水口挡墙0. 2m。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洪水污水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洪槽⑵位于引流槽⑴ 右边,排洪槽(2)有I个出水口,出水口宽lm,出水口挡墙高为0. 2m,出水口一侧挡水墙高为0. 5m,厚0. 24m,出水口另一侧挡水墙高为Im,厚0. 24m。
全文摘要
一种应用于生活污水生态净化技术的洪水、污水分流系统,包括引流槽(1)、排洪槽(2)、引流孔(3)、分流坝(4),引流槽(1)为倒梯形,入口宽,出口窄;引流槽(1)两侧和底部有挡水墙(5),分流坝(4)位于一侧挡水墙和底部的挡水墙之间,分流坝(4)、一侧挡水墙和底部的挡水墙构成三角形,分流坝(4)和挡水墙(5)之间的区域构成排洪槽(2);引流孔(3)直径为0.15m;引流孔(3)出口端装有挡沙网(6),过滤网圆形,筛孔孔径0.002m,引流孔(3)入口端装有栅格网(7),栅格网(7)圆形,直径0.15m,栅格孔径0.02m;分流坝(4)高度要求高于引流孔上边0.2m,且高于所述排洪槽的出水口挡墙0.2m。本发明构造简单合理、造价低,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活污水生态净化系统,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文档编号E03F5/14GK102535631SQ20121003196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4日
发明者唐家良, 朱波, 汪涛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