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恒压供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0100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恒压供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恒压供水系统,它具有封闭式恒压水箱、在封闭式恒压水箱内设有溢流管、稳水板,稳水板侧向开有稳水孔,稳水板将封闭式恒压水箱内划分为进水区和稳水区,封闭式恒压水箱上部封闭,封闭式恒压水箱的侧面底部开孔,与补气管通过单向阀连通,封闭式恒压水箱分别在稳水区底部连接供水管、进水区下方连接进水管,溢流管下端延伸接入蓄水箱内,进水管下端与蓄水箱内的水泵连接,进水管上设进水阀,供水管上设供水阀,蓄水箱内设储水板,储水板顶高高于溢流管底口。本实用新型一改以往连续给水的做法,特别是针对一些需长时间恒压供水试验和一些需精滴定的实验确提供了一种经济、可靠、安全的恒压供水方法。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型的植物的灌溉系统以及实验量测仪器,尤其涉及一种 新型恒压供水系统。 一种新型恒压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在植物的灌溉系统,化工、生物领域的滴定试验,以及以水为主要对象研究液体运 动规律的水力学等领域,如何提供一套完善、可靠的恒压供水系统,是进行相关实验的必需 装备。
[0003] 为此,国内外开展各科研院所及大中专院校、生产单位,凡是要开展相关实验研究 或生产时,总会使用各种大大小小恒压供水系统供水,这些传统的恒压供水系统,结构简 便,操作方便,但该种系统还有一定欠缺:
[0004] 其一,为有一恒定水位,实验时必须连续对水箱供水并保持溢流状态,资源浪费严 重;
[0005] 其二,若遇到需超长时间工作,如进行渗流等实验,供水装置(水泵)能否长时间 正常工作受到考验,所以在实验的同时,还需时刻留意设备安全,得有专人留守,故运行成 本教高;
[0006] 其三,传统恒压供水系统工作时,水箱溢流势必造成对水体干扰,影响供水水源本 身的水体稳定度;
[0007] 专利号200820086093. 4公告的"一种变液位下的恒压供水系统"专利技术,利用 变液位下的恒压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恒压供水系统上述所说的各种欠缺,但是,其在结构 设计的时候未免过于繁杂。例如:为形成恒压水箱的局部真空区域,分别设置了进水阀、回 水阀、出水阀和排气阀,其中进水阀和出水阀是供水系统必需部件,必不可少,回水阀和排 气阀的设置就相对比较多余,但在专利200820086093. 4中又必须设置,造成结果就是如其 中一阀门稍一误操作或失效,系统瘫痪,所以受人为因素及部件本身可靠性严重制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8]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新型恒压供 水系统,既要保留传统恒压供水系统的优势,又要克服上面提到的传统恒压供水系统的一 些缺陷。
[0009]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封闭式恒压水箱、在封闭 式恒压水箱内设有溢流管、稳水板,稳水板侧向开有稳水孔,稳水板将封闭式恒压水箱内划 分为进水区和稳水区封闭式恒压水箱上部封闭,封闭式恒压水箱的侧面底部开孔,与补气 管通过单向阀连通,封闭式恒压水箱分别在稳水区底部连接供水管、进水区下方连接进水 管,溢流管下端延伸接入蓄水箱内,进水管下端与蓄水箱内的水泵连接,同时,进水管上设 有进水阀,供水管上设有供水阀,蓄水箱内设有储水板,储水板顶高高于溢流管底口。
[0010] 所述的封闭式恒压水箱与蓄水箱为两个独立组件,中间用溢流管、进水管连接,且 封闭式恒压水箱位置高于蓄水箱。
[0011] 所述的封闭式恒压水箱与蓄水箱为一整体,中间用溢流管、进水管连接,且封闭式 恒压水箱位置高于蓄水箱。
[0012] 所述的封闭式恒压水箱可通过外接水源供水。
[001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4] 1) 一改以往恒压供水系统中水箱内水位必须恒定并保持溢流的做法,即使水箱内 水位在下降过程中,其提供的水压也是恒定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0015] 2)正常供水情况下,水体内无振动源,供水稳定;
[0016] 3)设备在充水、供水一气呵成,无多余操作,方便简洁;
[0017] 4)本供水系统充水完成后,无需再提供任何动力供应,可保证超长时间供水状态 下,设备的安全可靠。
[0018] 5)本供水系统是通过压力来控制流速,故流速定量且恒量,能有效实现水资源的 合理利用。
[0019] 6)本供水系统设置简单,需人为控制的较少,大大降低了由于操作失误带来的损 失。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予以阐明:参见图1,本新型恒压供水系 统,它具有封闭式恒压水箱1、在封闭式恒压水箱1内设有溢流管5、稳水板2,稳水板2侧 向开有稳水孔,稳水板2将封闭式恒压水箱1内划分为进水区8和稳水区9,封闭式恒压水 箱1上部封闭,封闭式恒压水箱1的侧面底部开孔,与补气管10通过单向阀11连通,封闭 式恒压水箱1分别在稳水区9底部连接供水管12、进水区8下方连接进水管3,溢流管5下 端延伸接入蓄水箱6内,进水管3下端与蓄水箱6内的水泵14连接,同时,进水管3上设有 进水阀4,供水管12上设有供水阀13,蓄水箱6内设有储水板7,储水板7顶高高于溢流管 5底口。
[0022] 所述的封闭式恒压水箱1与蓄水箱6为两个独立组件,中间用溢流管5、进水管3 连接,且封闭式恒压水箱1位置高于蓄水箱6。
[0023] 所述的封闭式恒压水箱1与蓄水箱6为一整体,中间用溢流管5、进水管3连接,且 封闭式恒压水箱1位置高于蓄水箱6。
[0024] 所述的封闭式恒压水箱1可通过外接水源供水。
[0025] 恒液位下恒压供水的工作过程是:开启进水阀4,关闭供水阀13,启动蓄水箱6内 水泵14,蓄水箱6内蓄水经进水管3进入恒压水箱1内,恒压水箱1内水位提高,空气经溢 流管5排出,若水位高于恒压水箱1内溢流管5顶部,多余水量经由溢流管5流回蓄水箱6 内,关闭水泵14,关闭进水阀4,此时恒压水箱1内形成一恒压水头,实验者若要进行专项实 验,只需将实验设备连接到供水阀13上,开启闭供水阀13,即可为实验或生产提供恒定水 源,开展科研或生产活动进行实验。
[0026] 设备适用范围
[0027] 针对传统恒压供水系统,在某些方面也有待解决,譬如:
[0028] 1、科研实验。
[0029] 在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一些实验中,对水的要求常常十分严苛。本恒压供水 系统由于是由压力控制,不用向现有技术那样目测液体体积变化,只需通过控制阀门大小, 便可决定水的流速大小,从而决定水的量。该系统不仅能提高实验的精确度,还能降低成 本,节约用水。
[0030] 其他的,针对一些小流量长时间实验项目,动辄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如此长时间 供水,设备能耗太大不说,对供水水泵本身就是一大考验,一旦水泵中途出现故障或者热保 护停机,实验将前功尽弃。本实用新型使恒压水箱内水位在变液位状态下依旧可提供恒压 水头的功能,将水量尽可能的真正用于实验、科研,同时抛弃了在实验过程中受水泵可靠性 的制约,使实验可以在长时间当中得到安全可靠运行。
[0031] 对于水体自身稳定度要求叫高的实验如流场分析、雷诺等实验项目,本实用新型 利用变液位状态下供水系统,工作过程中减少了水泵提水工程的自身干扰源,水体经静置 后可以达到上述实验的实验要求。
[0032] 2、植物滴灌
[0033] 众所周知,作物吸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以往的一些喷灌技术均采用人工开启间 歇式灌水方式,水量控制精度差;土壤水分不足或过多,对农作物同样有害,如果管理不当 还将造成水资源浪费,并且容易形成地表径流,使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且与 节水灌溉背道而驰。本系统可以通过压力来控制水的流速,且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改变使 其流速发生变化,能够均匀、缓慢地对植物进行浇灌,以利于植物能够充分吸收水分,有利 于农业及园林的灌溉,使植物更好的生长。
[0034] 3、生活方面。
[0035] 对于家庭的一些盆栽植物,在人员长期外出的情况下,该装置可以对盆栽进行浇 灌,省事、安全。对于一些大规模的生产企业的供水,由于该装置可以恒量、恒速供水,且装 置相对材料便宜,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
1. 一种新型恒压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具有封闭式恒压水箱(1)、在封闭式恒压水 箱(1)内设有溢流管(5)、稳水板(2),稳水板(2)侧向开有稳水孔,稳水板(2)将封闭式恒 压水箱⑴内划分为进水区⑶和稳水区(9),封闭式恒压水箱⑴上部封闭,封闭式恒压 水箱(1)的侧面底部开孔,与补气管(10)通过单向阀(11)连通,封闭式恒压水箱(1)分别 在稳水区(9)底部连接供水管(12)、进水区(8)下方连接进水管(3),溢流管(5)下端延伸 接入蓄水箱¢)内,进水管(3)下端与蓄水箱¢)内的水泵(14)连接,同时,进水管(3)上 设有进水阀(4),供水管(12)上设有供水阀(13),蓄水箱(6)内设有储水板(7),储水板(7) 顶高高于溢流管(5)底口。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恒压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封闭式恒压水箱(1) 与蓄水箱(6)为两个独立组件,中间用溢流管(5)、进水管(3)连接,且封闭式恒压水箱(1) 位置高于蓄水箱(6)。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恒压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封闭式恒压水箱(1) 与蓄水箱(6)为一整体,中间用溢流管(5)、进水管(3)连接,且封闭式恒压水箱(1)位置高 于蓄水箱(6)。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恒压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封闭式恒压水箱(1) 可通过外接水源供水。
【文档编号】E03B11/06GK203846561SQ201420243621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2日
【发明者】施秀晶, 潘剑云, 陈少庆, 倪涌舟 申请人:浙江农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