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2497阅读:1171来源:国知局
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包括井筒和井室结构,所述井筒和所述井室结构之间设置有盖板,所述井室结构包括上井和下井,所述上井设置于所述下井上;所述上井为钢筋混凝土沉井;所述上井的下部设置有刃脚,所述刃脚的内侧设置有一与所述上井一体成型的环形凸缘;所述下井包括采用倒挂法堆砌的外井和采用钢筋混凝土正向浇筑的内井,所述内井浇筑于所述外井的内侧;所述环形凸缘设置于所述内井的顶部。本实用新型的抗渗能力强、结构安全可靠。
【专利说明】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

【背景技术】
[0002]在对直线段管道进行设计时,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的规定,组合检查井设置间距按管径和功能的不同限定为40m?120m。为提高功效,降低造价,直线段顶管施工时,管道由工作井始发,至接收井完成,每个顶程设置的最优间距为一般为150m?300m,常为设计要求检查井间距的整倍数。因此,顶管完成后,需要在工作井和接收井之间的顶管区间施工符合设计要求间距的组合检查井。
[0003]在排水管道工程建设中,当管道埋置较深或穿越建筑密集区时,一般采用作为非开挖技术的顶管法进行施工。
[0004]目前,当管道埋设深度不太深(4?Sm)且土质较好时,施工单位常采取简易的基坑支护方式(如钢板粧),将需要建造检查井的位置挖开,取出土方及中间不需要的管道,再建造符合设计要求的常规检查井,然后对基坑进行回填。因施工空间受到约束,井周回填不易碾压密实,往往导致后期路面沉降。
[0005]当管道埋设很深(>8m)或土质较差时,一般简易的支护无法实现基坑稳定的目标。此时往往采取钢筋混凝土沉井直接下沉至管底下方并封底、浇筑底板,形成检查井。由于沉井下沉至管道顶部位置后,刃脚需切断管道方能继续下沉,造成沉井壁与管道之间的接口脱离。在管道通水一段时间后,管井接口容易因渗漏发生沉降或脱节,成为管道典型病害的高发区。
[0006]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研宄一种较深管道埋置时,抗渗能力强、扰动小、结构安全可靠的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较深管道埋置时,抗渗能力强、扰动小、结构安全可靠的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包括井筒和井室结构,所述井筒和所述井室结构之间设置有盖板,所述井室结构包括上井和下井,所述上井设置于所述下井上;所述上井为钢筋混凝土沉井;所述上井的下部设置有刃脚,所述刃脚的内侧设置有一与所述上井一体成型的环形凸缘;所述下井包括采用倒挂法堆砌的外井和采用钢筋混凝土正向浇筑的内井,所述内井浇筑于所述外井的内侧;所述环形凸缘设置于所述内井的顶部。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上井和所述下井同轴设计。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井的内径与所述内井的外径相同;所述上井的外径与所述外井的外径相同。
[0011]进一步地,所述内井的内径与所述环形凸缘的内径相同。
[0012]进一步地,所述刃脚的下端部设置于顶管的顶部。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下井的底板上设置有凸隼;所述凸隼的端部嵌入所述外井的墙体内。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上井的内径与所述下井的外径叠合处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条。
[0015]进一步地,所述内井内设置有砼流槽;顶管设置于所述砼流槽内。
[0016]进一步地,所述外井为圆形;所述外井用砖堆砌而成。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8]本实用新型的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由于上井采用沉井法施工,当上井的刃脚下沉至管顶标高时,在刃脚下采用人工分层砖砌倒挂井,该施工方式对周边的扰动较小,对管道等障碍物可以灵活排出和避让。
[0019]由于在下井内采用钢筋混凝土正向设计有内井,并且将内井与外井通过设置于外井内的环形凸缘连为一体,提高了组合检查井的强度。而设置于上井与下井叠合区内的遇水膨胀止水条,对渗漏通道进行封堵,提高了组合井的抗渗漏能力。
[0020]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实施例一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实施例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图1的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1的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
[0026]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至图4所示,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包括井筒I和井室结构2,井筒I和井室结构2之间设置有盖板3。
[0027]井室结构2包括同轴设计的上井21和下井22,上井21为钢筋混凝土沉井。设计时,依据不同管径和接入支管的要求,上井的井径可取2.0m?3.0m,井壁厚度为250?300mmo
[0028]上井21的下部设置有刃脚211,刃脚211的内侧设置有一与上井21—体成型的环形凸缘212。该环形凸缘212用钢筋混凝土与上井一体浇筑而成。
[0029]下井22包括圆形的外井221和设置于外井内侧的内井222。当刃脚下沉至管顶标高时,将混凝土顶管外壁与检查井结合部凿毛,并采用倒挂法用砖堆砌外井(也就是倒挂井)。砖砌倒挂井为圆形,自上而下逆向施工,在井内沿井墙底部向下分层分区、间隔取土并砌筑墙体,循环施工后形成圆形外井。由于砖砌倒挂井(即外井)是人工分层砌筑,施工扰动小,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管道等障碍物时可灵活排障和避让,并可将井内的管道端头根据需要预留一定的长度,提高了施工的灵活性。
[0030]由于砖砌倒挂井的强度不能满足检查井的相关规范,因此,当外井施工到预定深度并处理完管井接口后,需要在井内采用钢筋混凝土正向浇筑内井222,直至环形凸缘212的下端面。由于上井21和下井22通过该环形凸缘212可靠地连接为一体,可以将作用于环形凸缘的载荷可靠地传递至下井,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0031]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上井21的内径与下井22的外径之间有部分重叠,即形成一柱形叠合区。为了提高组合检查井的抗渗能力,在叠合区内设置了遇水膨胀止水条,万一有水从井内渗出,则遇水膨胀止水条膨胀,从而对渗漏通道进行封堵,形成符合设计使用年限要求的整体检查井。
[0032]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查井的连接强度,下井22的底板223上还设置有凸隼224,凸隼224的端部嵌入外井221的墙体内。
[0033]前述的组合检查井,为了便于施工,上井21的内径设计为与内井222的外径相同,上井21的外径设计为与外井221的外径相同,内井222的内径设计为与环形凸缘212的内径相同。
[0034]为了便于顶管的设置,在内井的内侧设置了砼流槽225。顶管4设置于砼流槽内。
[0035]本实用新型的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由于上井采用沉井法施工,当上井的刃脚下沉至管顶标高时,在刃脚下采用人工分层砖砌倒挂井,该施工方式对周围的扰动较小,对管道等障碍物可以灵活排出和避让。
[0036]由于在下井内采用钢筋混凝土正向设计有内井,并且将内井与外井通过设置于外井内的环形凸缘连为一体,提高了组合检查井的强度。而设置于上井与下井叠合区内的遇水膨胀止水条,对渗漏通道进行封堵,提高了组合井的抗渗漏能力。
[0037]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包括井筒和井室结构,所述井筒和所述井室结构之间设置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室结构包括上井和下井,所述上井设置于所述下井上;所述上井为钢筋混凝土沉井;所述上井的下部设置有刃脚,所述刃脚的内侧设置有一与所述上井一体成型的环形凸缘;所述下井包括采用倒挂法堆砌的外井和采用钢筋混凝土正向浇筑的内井,所述内井浇筑于所述外井的内侧;所述环形凸缘设置于所述内井的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井与所述下井同轴设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井的内径与所述内井的外径相同;所述上井的外径与所述外井的外径相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井的内径与所述环形凸缘的内径相同。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刃脚的下端部设置于顶管的顶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井的底板上设置有凸隼;所述凸隼的端部嵌入所述外井的墙体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井的内径与所述下井的外径叠合处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井内设置有砼流槽;顶管设置于所述砼流槽内。
9.如权利要求1、2、3、4、6、7或8任一所述的顶管区间组合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井为圆形;所述外井用砖堆砌而成。
【文档编号】E03F5/02GK204163178SQ201420610427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1日
【发明者】王志进, 汪坤, 王晓晨 申请人:合肥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