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轮内侧测点的路基贝克曼梁弯沉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01566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路基质量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基于轮内测测点的路基贝克曼梁弯沉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现行规范中路基弯沉检测的标准方法为贝克曼梁(Benkleman Beam)法,该方法是目前路基弯沉检测中最为常见的方法。采用贝克曼梁法进行路基弯沉检测,其测定弯沉所采用的标准车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早期一直规定用解放牌CA-10B型及黄河牌JN-150型作为贝克曼梁弯沉测定的两个荷载等级的标准车。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这两种型号的车已相当落后,渐趋灭绝。为此,我国参照国外检测方法,对弯沉检测标准车的规定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对典型车型的规定,进而规定了检测车的参数标准,其中,轮隙宽度以“应满足能自由插入弯沉仪测头的测试要求”为准。尽管如此,符合标准车轮隙宽度要求的载重车越来越少,其数量和质量均很难满足路基工程弯沉检测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捷、准确的贝克曼梁弯沉检测方法,即采用“轮内侧测点”代替“轮隙间测点”进行贝克曼梁弯沉检测,再通过路基弯沉关系回归公式,将轮内测测点弯沉换算为常规的轮隙间测点弯沉。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轮内测测点的路基贝克曼梁弯沉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具体步骤为:

1)选定轮内测测点:贝克曼梁弯沉检测采用左、右双轮组同时测定,同一断面共布置2个测点;

2)在选定测点上进行贝克曼梁弯沉检测,根据《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中“T 0951-2008贝克曼梁测定路基路面回弹弯沉试验方法”要求;

3)将轮内测测点弯沉换算为常规的轮隙间测点弯沉。

步骤1)中,所述测点选取满足在行车方向一侧,位于距后轴轴心线3~5cm,且距双轮组轮内侧边缘3~5cm处。

步骤3)中,依据路基弯沉关系回归公式y=0.724x-8.380,其中,R2=0.947,x为轮隙间测点弯沉、y为轮内侧测点弯沉进行轮内测测点弯沉转换成常规的轮隙间测点弯沉的换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轮内测测点的路基贝克曼梁弯沉检测方法解决了当前“标准车”难找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双轮组轮隙间距不足导致弯沉仪测头插入困难,且能大幅提高弯沉检测速度,可广泛应用于路基质量过程控制、交工验收等方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披露测量方法中轮内测测点的位置示意图,其中1#、2#为选取的两个测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轮内测测点的路基贝克曼梁弯沉检测方法做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一种基于轮内测测点的路基贝克曼梁弯沉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具体步骤为:

1)选定弯沉测点,贝克曼梁弯沉检测采用左、右双轮组同时测定,同一断面共布置2个测点,测点位于距后轴轴心线3~5cm(行车方向一侧)、距双轮组轮内侧边缘3~5cm处(图1中1#、2#测点);

2)根据《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中“T 0951-2008贝克曼梁测定路基路面回弹弯沉试验方法”要求,在选定测点上进行贝克曼梁弯沉检测;

3)依据路基弯沉关系回归公式y=0.724x-8.380(R2=0.947,x为轮隙间测点弯沉、y为轮内侧测点弯沉),将轮内测测点弯沉换算为常规的轮隙间测点弯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轮内测测点的路基贝克曼梁弯沉检测方法解决了当前“标准车”难找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双轮组轮隙间距不足导致弯沉仪测头插入困难,且能大幅提高弯沉检测速度,可广泛应用于路基质量过程控制、交工验收等方面。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