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的纠偏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49097阅读:2287来源:国知局
沉井的纠偏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井的纠偏方法,适用于市政领域。
背景技术
:沉井施工不当会引起沉井倾斜事故,在倾斜沉井的纠偏过程中,掏土法是传统的纠偏方法。但目前所采用的掏土工艺大多需要先开挖作业井或者作业槽,然后在作业井或者作业槽内用各种方法向沉井边缘进行掏土,辅助工作量较大且纠偏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下,施工会因作业井或者作业槽内积水而变得困难。可以采用吸泥方式对沉井倾斜部位进行应力卸除从而达到纠偏效果,在这个工艺中吸泥封闭措施是否有效性是关乎纠偏成败。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是提供一种沉井的纠偏方法,解决沉井纠偏效果不好的问题。本发明中在沉井周围布置出泥孔,出泥孔直径为0.15~0.3m,主迫降方向出泥孔间距为0.8m,侧迫降方向出泥孔间距为0.8~1.3m,侧迫降方向出泥孔离主迫降轴越近间距越小,相邻侧迫降方向出泥孔间距沿侧迫降轴依次减少,减少幅度为50~100mm。出泥孔深度与纠偏效果密切相关,为此进行了大量试验情况,表1为出泥孔深度与沉降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出泥孔深度增加,沉降逐渐增大,增加至一定幅度沉降趋于平稳。根据大量试验结果,综合经济因素,出泥孔深度根据土质情况确定,当沉井底部为粘土时,出泥孔深度为沉井底部以下2m;当沉井底部为粉土时,出泥孔深度为沉井底部以下1.5m;当沉井底部为淤泥质土时,出泥孔深度为沉井底部以下1m;当沉井底部为砂土时,出泥孔深度为沉井底部以下0.5m。表1出泥孔深度与沉降关系吸泥时采用间隔施工,即按照顺序将出泥孔进行编排,先施工奇数顺序的出泥孔,再施工偶数顺序的出泥孔。吸泥施工根据纠偏量情况进行安排,每次纠偏量小于或等于5cm,当目标纠偏量较大时,采用多轮吸泥施工工艺,相邻轮吸泥施工间歇时间不少于30min,避免土体失稳。施工出泥孔的钻杆带有吸气管、吸泥管和充气管,钻杆下部安装橡皮袋。待钻杆钻到出泥孔底部,再提升0.6m,对钻杆下部的橡皮袋进行充气,气压为0.3~0.4MPa。橡皮袋起了封闭出泥孔的作用,再在橡皮袋上面填塞粘土进一步密封,粘土填塞厚度为0.3~0.4m。然后启动与钻杆吸气管相连的空压机,橡皮袋以下的空隙形成负压,待负压达到75~85MPa时关闭空压机,启动与吸泥管相连的虹吸式吸泥机进行吸泥操作。施工过程中由于土孔变形等因素造成真空度衰减,钻杆提升高度过大真空度衰减会过大。由于密闭气体的压强变化大小与空气体积相关,如果钻杆提升高度过小会造成真空度变化幅度过大,难以维持预期真空度。由于这里钻杆提升高度根据试验确定,表2为钻杆提升高度与真空度的关系,根据表1确定钻杆提升高度为0.6m。表2为钻杆提升高度与真空度的关系钻杆提升高度/m维持真空度/MPa0.4630.4610.4600.5720.5700.5730.6780.6800.6810.7750.7740.7730.8650.8640.867在达到纠偏目的后孔道可用砂回填,继续观测沉井的沉降情况,7天后沉井的沉降处于不稳定状况,即沉降量超过0.05mm/d,进行注浆加固土体。本发明操作工艺可靠,纠偏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沉井的纠偏示意图。1、沉井,2、出泥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某沉井东边和西边的沉降差达到110mm,沉井底部为粘土。在沉井周围布置出泥孔,出泥孔直径为0.2m,主迫降方向出泥孔间距为0.8m,图中A轴为主迫降轴,侧迫降方向出泥孔间距为0.8~1.3m,图中a轴和b轴为侧迫降轴,侧迫降方向出泥孔离主迫降轴越近间距越小,相邻侧迫降方向出泥孔间距沿侧迫降轴依次减少,减少幅度为50~100mm。出泥孔深度为沉井底部以下2m。吸泥时采用间隔施工,即按照顺序将出泥孔进行编排,先施工奇数顺序的出泥孔,再施工偶数顺序的出泥孔。吸泥施工根据纠偏量情况进行安排,采用三轮吸泥施工工艺,第一轮纠偏量为40mm,第二轮纠偏量为40mm,第三轮纠偏量为30mm,相邻轮吸泥施工间歇时间不少于30min,避免土体失稳。施工出泥孔的钻杆带有吸气管、吸泥管和充气管,钻杆下部安装橡皮袋。待钻杆钻到出泥孔底部,再提升0.6m,对钻杆下部的橡皮袋进行充气,气压为0.35MPa。橡皮袋起了封闭出泥孔的作用,再在橡皮袋上面填塞粘土进一步密封,粘土填塞厚度为0.35m。然后启动与钻杆吸气管相连的空压机,橡皮袋以下的空隙形成负压,待负压达到80MPa时关闭空压机,启动与吸泥管相连的虹吸式吸泥机进行吸泥操作。在达到纠偏目的后孔道用砂回填,继续观测沉井的沉降情况,7天后沉井的沉降量为0.01mm/d,沉降已处于稳定状况。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