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设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预制管桩。
背景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的基础工程上。尤其对于修建在不稳定土层或软土层上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项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通过将建筑物的负荷传递至地下的稳定岩层上,从而支撑建筑物,确保其安全。
常规预制管桩,其截面为单圆环形,其内部中空,存在强度低、抗捶打能力弱的缺点,虽然目前的管桩中都配置有钢筋来加强强度,但这些钢筋只能在筒体上竖直或规律卷绕布置,抗剪能力以及结构强度十分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管桩,强度高、抗捶打、抗剪能力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制管桩,包括圆柱状的管体,所述管体的管壁内包括由若干第一加强筋围成的第一主筋圈与由若干第二加强筋围成的第二主筋圈,所述第一主筋圈与第二主筋圈均绕管体的中心作圆周分布、且各第一加强筋均位于第二主筋圈的圈外;
所述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交错设置,且各第一加强筋均与自身相邻的第一加强筋及第二加强筋之间焊接有辅加强筋,各辅加强筋均一一对应与第一、第二加强筋连接呈若干三角形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组筋圈配合配合可以大大增加管桩的整体强度,且第一主筋圈与第二主筋圈均绕管体的中心作圆周分布,可以将管外的作用力均匀分散、抵消;同时,辅加强筋的设计,利用了三角形稳定结构的特点,使得管桩的抗剪能力也可以得到加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上均设有供辅加强筋嵌入的固定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单纯的焊接连接方式,能够是辅加强筋与第一、第二加强筋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能够提高第一、第二主筋圈以及辅加强筋对管体径向的支撑,能够帮助管体提高抗剪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辅加强筋的表面设有若干环形纹路,各环形纹路的横截面均呈弧形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纹路提高辅加强筋对管体径向的支撑,能够帮助管体提高抗剪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筋的横截面积与第二加强筋的横截面相同,且第一加强筋为中空状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改变第一加强筋横截面积的情况下,增加第一加强筋的外表面积,与管壁充分接触,大大提高管桩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筋的表面一体设置有若干呈拱形结构的第一凸起,所述凸起与第一加强筋的延伸方向平行;
且第一凸起位于第一加强筋的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拱形结构的凸起可以分散从外界受到的作用力,承受的更大的力量的特点,避免第一加强筋在受力时发生弯曲,提高第二加强筋、乃至整个第一主筋圈的抗剪能力,达到提升管桩整体抗剪能力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筋的表面一体设置有若干呈拱形结构的第二凸起,所述凸起与第二加强筋的延伸方向平行;
且第二凸起位于第二加强筋的内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拱形结构的凸起可以分散从外界受到的作用力,承受的更大的力量的特点,避免第二加强筋在受力时发生弯曲,提高第二加强筋、乃至整个第二主筋圈的抗剪能力,达到提升管桩整体抗剪能力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至少两圈的加强筋来提高管桩的结构强度以及抗捶打能力,同时辅加强筋的设计,加强了两圈加强筋之间的联系,提高管桩的抗剪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第一加强筋的主视图;
图3为第二加强筋的主视图;
图4为辅加强筋的主视图。
图中:1、管体;2、第一加强筋;3、第二加强筋;4、辅加强筋;5、固定槽;6、环形纹路;7、第一凸起;8、第二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包括圆柱状的管体1,管体1的管壁内设置了两组筋圈,这两组筋圈分别由若干第一加强筋2跟第二加强筋3围成,然后第一主筋圈与第二主筋圈均绕管体1的中心作圆周分布,第一主筋圈的直径大于第二主筋圈的直径,相当于第一主筋圈包裹在第二主筋圈的圈外。
然后,第一加强筋2与第二加强筋3交错设置,各第一加强筋2均与自身相邻的第一加强筋2及第二加强筋3之间焊接辅加强筋4,各辅加强筋4与第一、第二加强筋3连接,从附图1中可以看出,呈若干三角形结构,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在各第二加强筋4之间也增加辅加强筋4,进一步提高强度。
这样的设计,通过两圈的加强筋来提高管桩的结构强度以及抗捶打能力,尤其是辅加强筋4的增加,结合三角形结构的特点,在收到径向的作用力时,辅加强筋4能够牢牢抵住第一、第二加强筋3、不产生形变,增加管桩的抗剪能力。
从附图2与附图3中可以看出,第一加强筋2与第二加强筋3上均设有供辅加强筋4嵌入的固定槽5,辅加强筋4在嵌入各固定槽5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焊接来固定。
此外,从附图4中可以看出,辅加强筋4的表面还设有若干环形纹路6,本实施例中的环形纹路6的横截面均呈弧形结构。
此外,从附图2中可以看出,第一加强筋2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呈拱形结构的第一凸起7,凸起与第一加强筋2的延伸方向平行,从附图3中可以看出,第二加强筋3的表面也设置有相类似的若干呈拱形结构的第二凸起8;
第一凸起7位于第一加强筋2的外侧,第二凸起8位于第二加强筋3的内侧。
第一、第二凸起8与第一、第二加强筋3可以通过一体浇筑成型,结构强度更高。
另外,从图1中可以看出,第一加强筋2的横截面积与第二加强筋3的横截面相同,但第一加强筋2为中空状结构,用来增加与管壁的接触面积。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