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混凝土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2882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筋混凝土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土木工程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桩。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得到迅猛发展,具有抗拔要求的建筑物日益增多,深度亦越来越深,地下空间的抗浮问题日益突出,工程中经常会遇到由于未考虑结构的抗浮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当而引起的工程进度,近年来应用范围已经逐步扩大到抗拔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桩是建筑地基基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仅仅承载上部建筑物,还需保证上部建筑物的稳定性,但一般的混凝土桩不能满足这一系列需求。因此,设计一种钢筋混凝土桩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桩,使桩体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大,桩体与土体的粘接力大,抗拉和抗剪切能力强,能够有效节约桩体原料的使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是:

一种钢筋混凝土桩,混凝土桩主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菱形凹槽1-1;钢筋龙骨架2包括外箍筋2-1、内箍筋2-2、连接筋2-3和主筋2-4,外箍筋2-1设置在内箍筋2-2的外侧,连接筋2-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外箍筋2-1和内箍筋2-2上;外箍筋2-1和内箍筋2-2均有多层,多层外箍筋2-1和内箍筋2-2从下往上依次均匀的分布;主筋2-4将多层外箍筋2-1之间连接;

钢筋龙骨架2设置在混凝土桩主体1的内部,内护板3固定连接在钢筋龙骨架2的内壁上;承台板4的两端均设置在混凝土桩主体1中,承台柱5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承台板4固定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桩所述的承台板有多个,多个承台板两个为一组均匀的分布在混凝土桩主体的内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桩所述的各外箍筋与内箍筋同轴。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桩所述的混凝土桩主体、钢筋龙骨架和内护板同轴。

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桩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桩,桩体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大,桩体与土体的粘接力大,抗拉和抗剪切能力强,能够有效节约桩体原料的使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桩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桩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桩的钢筋龙骨架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混凝土桩主体1;菱形凹槽1-1;钢筋龙骨架2;外箍筋2-1;内箍筋2-2;连接筋2-3;主筋2-4;内护板3;承台板4;承台柱5。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

下面结合图1、2、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土木工程结构,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钢筋混凝土桩,包括:混凝土桩主体1、钢筋龙骨架2、内护板3、承台板4和承台柱5,桩体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大,桩体与土体的粘接力大,抗拉和抗剪切能力强,能够有效节约桩体原料的使用量。

混凝土桩主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菱形凹槽1-1,菱形凹槽1-1增强了混凝土桩主体1与土体的摩擦力,使得稳定不易倾倒,并且菱形凹槽1-1有助于提高钢筋混凝土桩的抗剪切能力。

钢筋龙骨架2包括外箍筋2-1、内箍筋2-2、连接筋2-3和主筋2-4,外箍筋2-1设置在内箍筋2-2的外侧,连接筋2-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外箍筋2-1和内箍筋2-2上。外箍筋2-1和内箍筋2-2均有多层,多层外箍筋2-1和内箍筋2-2从下往上依次均匀的分布,主筋2-4将多层外箍筋2-1之间连接。双层编织形的钢筋龙骨架2能够提高整个钢筋混凝土桩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抗拉和抗剪切等性能。

内护板3能够很好的保护钢筋混凝土桩的内部,使得内部结构整齐。

钢筋龙骨架2设置在混凝土桩主体1的内部,内护板3固定连接在钢筋龙骨架2的内壁上。承台板4的两端均设置在混凝土桩主体1中,承台柱5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承台板4固定连接。承台板4与承台柱5之间焊接连接,提高钢筋混凝土桩结构的稳定性和其他综合抗击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二:

下面结合图1、2、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承台板4有多个,多个承台板4两个为一组均匀的分布在混凝土桩主体1的内部。

具体实施方式三:

下面结合图1、2、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各外箍筋2-1与内箍筋2-2同轴,有助于提高钢筋混凝土桩结构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四:

下面结合图1、2、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混凝土桩主体1、钢筋龙骨架2和内护板3同轴,有助于提高钢筋混凝土桩结构的稳定性。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