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2858阅读:1944来源:国知局
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工建筑用排水材料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



背景技术:

排水盲管又称排水盲沟,主要以合成纤维、塑料以及合成橡胶等为原料,经不同的工艺方法制成各种类型、多功能的土工产品。其材质憎水、阻力小,具有极高的表面渗水能力和内部通水能力;并具有极好的抗压能力及适应形变的能力;具有极佳的化学惰性,在岩土工程使用中能保持长久的寿命;重量轻,易裁剪,施工安装方便。排水盲管广泛应用于土木、交通、水利、工民建矿工、环境保护等建设项目的地下集排水工程。其主要作用是集排土中渗水,用以减小地下水压力,排除多余水分,保护土体和建筑物不会因产生渗透变形而破坏。

现有的透水盲管制作工艺复杂,耗费大量成本,其作为工程用品,性价比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其利用碎石层优良的透水性能和滤水性能,将碎石设置于第一滤水层和第二滤水层之间形成滤水结构,透水效果优良,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其包括盲管骨架、第一滤水层、碎石层以及第二滤水层,盲管骨架内具有管腔,第一滤水层围设于盲管骨架的远离管腔的一侧,碎石层设置于第一滤水层的远离盲管骨架的一侧,第二滤水层设置于碎石层的远离第一滤水层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包括盲管骨架、第一滤水层、碎石层以及第二滤水层。盲管骨架用于支撑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的管壁,防止管体塌陷造成堵塞,盲管骨架内具有管腔,渗入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的地下水通过管腔引流及排出。第一滤水层围设于盲管骨架的远离管腔的一侧,碎石层设置于第一滤水层的远离盲管骨架的一侧,第二滤水层设置于碎石层的远离第一滤水层的一侧。该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放置于地下后,地下渗水由第二滤水层渗入管体,渗入的地下渗水经过碎石层进行再次过滤,经碎石层过滤的地下渗水再经过第一滤水层进入管腔。第二滤水层可以防止地下渗水在经第二滤水层时,碎渣进入碎石层内影响碎石层的透水效果。第一滤水层用于防止碎石层的碎石进入管内造成管腔堵塞,同时对渗入的地下渗水进行进一步的过滤。由于碎石层的透水性能及滤水性能优良,将碎石设置于第一滤水层和第二滤水层之间形成的滤水结构,使该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具有优良的透水及滤水性能。同时,采用碎石层作为中间过滤层,成本较低,性价比高。此外,该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 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Ⅳ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碎石层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200、300;盲管骨架110;管腔111;防腐层112;第一滤水层120;第一表面121;第二表面122;碎石层130;进水面131;出水面132;碎石133;透水孔134;第二滤水层140;第三表面141;第四表面142;第一支撑架210;填充面211;支撑面212;内容腔213;防水层3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的立体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其包括盲管骨架110、第一滤水层120、碎石层130以及第二滤水层140,上述第一滤水层120围设于如图1所示的盲管骨架110的外侧,碎石层130设置于如图1所示的第一滤水层120的外侧,第二滤水层140围设于如图1所示的碎石层130的外侧。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请参阅图2以及图3,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盲管骨架110为沿上述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轴线方向延伸的金属螺旋线圈,如铬金属螺旋线圈。盲管骨架110可以为一组金属螺旋线圈,也可以是两组或两组以上相同的金属螺旋线圈的组合,多组金属螺旋线圈并联设置能够增强盲管骨架110的抗压性能。

请参阅图3,上述盲管骨架110沿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轴线方向的外径保持不变,盲管骨架110一致的外径能够使上述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管体均匀,便于相邻两个上述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的衔接。此外盲管骨架110一致的外径能使上述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外形平整,增强了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的刚性。

请参阅图3,上述盲管骨架110为均匀缠绕的金属螺旋线圈,其相互平行且相邻的任意两段线圈线之间的距离值不变,均匀分布的金属螺旋线圈使上述盲管骨架110受力均匀。上述相互平行且相邻的任意两段线圈线之间的距离的选取,可以根据具体施工的尺寸需求以及承重能力要求确定,线圈线距离过大会影响上述盲管骨架110的承重能力,而线圈线距离过小会影响上述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内部的透水能力,同时造成材料的浪费从而增加成本。上述盲管骨架110金属螺旋线圈的均匀缠绕以及适当的线圈线距离,能够有效的防止上述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由于长期埋设在地下造成的形变以及局部塌陷影响渗水排水。

为了延长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的使用寿命,使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在工程中长期保持稳定的性能,通常对盲管骨架110进行防腐处理,有效避免盲管骨架110受到腐蚀性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

图4为图3中Ⅳ的局部放大图,Ⅳ为盲管骨架110的局部剖切图,表示金属螺旋线圈垂直于其螺旋路径方向的截面图。请参阅图4,盲管骨架110线圈线的截面为圆形,线圈线采用圆形截面可以尽量减少表面沉积物的沉积,提高盲管骨架110的防腐性能。盲管骨架110设置有防腐层112,防腐层112涂覆于盲管骨架110线圈线外壁。金属防腐通常采用覆盖法进行防腐处理,即在金属表面涂覆一层防腐材料,常用的防腐材料包括清漆、色漆、聚氯乙烯塑料、乙烯塑料、凡士林以及石蜡等。此外,对盲管骨架110的防腐处理还可以采用化学防腐处理如磷化处理、发蓝处理等。

请继续参阅2以及图3,盲管骨架110内具有管腔111,渗入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内部的地下水最终集聚于管腔111,再通过管腔111进行引流排出。如图3所示,盲管骨架110沿可排水透水多用 盲管100轴线方向的内径保持不变,管腔111为类似于圆柱形的均匀空腔。由于不均匀管道的实际排水量等于该不均匀管道各点排水量的最低值,管腔111的均匀设置使管腔111沿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轴线方向的各处具有相同的排水量,防止管腔111因沿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轴线方向的管径变化使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的排水量下降。根据具体的施工需求及工程所在地地下水的情况,选择不同内径的盲管骨架110,使管腔111能够满足不同的排水量需求。

请继续一并参阅图2以及图3,第一滤水层12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22,第一滤水层120设置于如图所示的盲管骨架110外侧,且上述第一滤水层120的第一表面121与盲管骨架110远离管腔111一侧的外壁接触,第二表面122位于第一滤水层120远离盲管骨架110的一侧。如图所示,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在各处的距离值相同,第一滤水层120围绕于上述盲管骨架110各处的厚度均匀,使经过第一滤水层120的地下水能够均匀地渗入管腔111。

第一滤水层120直接缠绕于上述盲管骨架110外壁,第一滤水层120为多层结构围设于盲管骨架110外壁。第一滤水层120的厚度需要根据不同的施工需求进行选择,第一滤水层120越薄其透水性越好,第一滤水层120越厚其过滤效果越好。此外,缠绕于盲管骨架110的第一滤水层120应当留有适当的变形余量,第一滤水层120多层结构位于第二表面122的最外层的边缘处,可采用点缝的方式进行缝合。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滤水层120为土工布层。土工布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原料是涤纶、丙纶、晴纶、锦纶等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纤维,具有过滤、排水等多种功能。当水由细料土层流入粗料土层时,利用涤纶短纤针刺土工布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使水流 通过,而有效地载流土颗粒,细沙、小石料等,以保持水土工程的稳定。涤纶短纤针刺土工布具有良好的导水性能,它可以土体内部形成排水通道,将土体结构内多余液体和气体外排。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碎石层13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5,碎石层130包括进水面131、出水面132、碎石133以及透水孔134,碎石层130环绕于上述第一滤水层120外侧,碎石层130的出水面132与第一滤水层120的第二表面122接触。碎石层130的垂直于盲管骨架110轴线方向的横截面为圆环状。优选地,碎石层130均匀设置于第一滤水层120外,即进水面131和出水面132在碎石层130横截面上为两个同心圆,进水面131为同心圆的外圆。

如图5所示,碎石133位于进水面131和出水面132之间,多个碎石133之间的空隙形成透水孔134,碎石133选用憎水材料,碎石层130具有良好的表面渗水能力和内部通水能力。碎石133无固定形状,且碎石133的颗粒无固定尺寸,在一定程度上,碎石133颗粒越小,透水孔134越小,其过滤效果越好。为了避免碎石133堵塞第一滤水层120以及第二滤水层140的滤水孔,影响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的透水效果,碎石133需要大于第一滤水层120以及第二滤水层140的滤水孔,根据不同的施工需求,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碎石133。砂砾石和煤渣等均具有较好的疏水性能,价格较低,优选地,碎石133为砂砾石层或煤渣层。

请参阅图2以及图3,第二滤水层140包括相对的第三表面141和第四表面142,第二滤水层140设置于如图所示的碎石层130外侧,且上述第二滤水层140的第三表面141与碎石层130的出水面132外壁接触,第四表面142位于第二滤水层140远离碎石层130的一侧。如图所示,第三表面141与第四表面142在各处的距离值相同,第二 滤水层140围绕于上述碎石层130各处的厚度均匀,使经过第二滤水层140的地下水能够均匀地渗入碎石层130。

第二滤水层140为多层结构缠绕于碎石层130的进水面131。第二滤水层140的厚度可以根据不同的施工需求进行选择。此外,缠绕于碎石层130的第二滤水层140应当留有适当的变形余量,第四表面142的边缘处,可采用点缝的方式进行缝合。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滤水层140为土工布层,能够增强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的过滤、排水功能。

综上,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放置于地下后,地下渗水由第二滤水层140渗入碎石层130,渗入的地下渗水经过碎石层130进行再次过滤,经碎石层130过滤的地下渗水再经过第一滤水层120进入管腔111。第二滤水层140可以防止地下渗水在经第二滤水层140时,碎渣进入碎石层130内堵塞透水孔134,从而影响碎石层130的透水效果。第一滤水层120用于防止碎石层130的碎石进入管内造成管腔111堵塞,同时对渗入的地下渗水进行进一步的过滤。由于碎石层130的透水性能及滤水性能优良,将碎石133设置于第一滤水层120和第二滤水层140之间形成的多层滤水结构,使该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具有优良的透水及滤水性能。同时,采用碎石层130作为中间过滤层,成本较低,性价比高。

第二实施例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200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沿B-B线的剖视图。请参照图6及图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200,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 200还其包括设置于碎石层130与第二滤水层140之间的第一支撑架210。

第一支撑架210包括相对的填充面211和支撑面212,支撑面212与第二滤水层140的第三表面141接触,填充面211与第一滤水层120的第二表面122之间形成内容腔213,碎石133设置于内容腔213内。第一支撑架210上设置有贯穿支撑面212和填充面211的渗水孔,地下水经过第二滤水层140后可以通过第一支撑架210的渗水孔进入碎石层130。优选地,上述第一支撑架为圆柱螺旋弹簧或钢丝编织架。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200,第一支撑架210支撑于第二滤水层140,使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200具有更优良的抗变形性。同时碎石133可直接填充于内容腔213,使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200的制造更加简便。

第三实施例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3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300,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100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300还其包括设置于第一表面121的防水层310,防水层310截面为半弧形。安装时,将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300设有防水层310的一侧置于下方,防止渗入管腔111的地下水在渗回地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碎石层130优良的透水性能及滤水性能,将碎石133设置于第一滤水层120和第二滤水层140之间形成的滤水结构,使该可排水透水多用盲管具有优良的透水及滤水性能,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采用碎石133作为主要原料,成本较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