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智能型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9546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全自动智能型泵站。



背景技术:

现在的市政排水和农田灌溉多采用小型独立泵站,每个泵站安排人员值守,当雨季或旱季来临时还要增加人员检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难以保证供水或排水安全。特别是大面积农田灌溉可能会同时建设多个小型灌溉泵站,采用人工逐个泵站操作比较费时费力。本全自动智能泵站既可以通过现场智能控制柜一键启动操作也可以实现远程操作,设备和移动终端连接可随时查看设备运行状况和运行参数,彻底解决原来泵站操作和控制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全自动智能型泵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全自动智能型泵站,包括加压泵组、接头、同心变径管、偏心变径管、电磁阀、电动阀、电接点压力表、手动阀、自密封拍门、真空泵、水流检测器、连杆式液位检测装置、进水过滤装置、泵房淹水保护装置和智能控制柜,所述加压泵组一端与接头连接;所述加压泵组另一端与偏心变径管连接;所述接头、同心变径管、电动阀、电接点压力表、手动阀和自密封拍门依次按顺序连接;所述电磁阀设于同心变径管与电动阀之间并与真空泵连接;所述水流检测器与真空泵连接;所述进水过滤装置与偏心变径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自密封拍门设于出水池内。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式液位检测装置和进水过滤装置设于吸水池内。

进一步地,所述接头是可曲挠柔性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真空泵是水环式真空泵。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控制柜设有移动终端接口;所述智能控制柜还设有启动按钮和远程启动按钮。

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智能型泵站,启动和控制方式简单、可靠、安全系数高,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低;运行过程无需人员值守,一人可同时操作多个泵房;设备运行过程中自动切换,故障自主检测并自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智能型泵站,包括加压泵组1、接头2、同心变径管3、偏心变径管4、电磁阀5、电动阀6、电接点压力表7、手动阀8、自密封拍门9、真空泵10、水流检测器11、连杆式液位检测装置12、进水过滤装置13、泵房淹水保护装置14和智能控制柜15,所述加压泵组1一端与接头2连接;所述加压泵组1另一端与偏心变径管4连接;所述接头2、同心变径管3、电动阀6、电接点压力表7、手动阀8和自密封拍门9依次按顺序连接;所述电磁阀5设于同心变径管3与电动阀6之间并与真空泵10连接;所述水流检测器11与真空泵10连接;所述进水过滤装置13与偏心变径管4连接;所述自密封拍门9设于出水池内;所述连杆式液位检测装置12和进水过滤装置13设于吸水池内;所述接头2是可曲挠柔性接头;所述真空泵10是水环式真空泵;所述智能控制柜15设有移动终端接口151;所述智能控制柜15还设有启动按钮152和远程启动按钮15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1、连杆式液位检测装置12可以检测高液位、启泵液位和停泵液位,根据液位状态向智能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水流检测器11可以检测水流,向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泵房淹水保护装置14可以检测地面淹水状态,向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智能控制柜15设有移动终端接口151,可实时上传数据。

2、智能控制柜15上设有一键启动按钮152和远程启动按钮153,设备接到启动指令时先检测连杆式液位检测装置12信号是启泵液位以上,并且检测电动阀6是关闭状态,这时水环式真空泵10启动,运行电流正常时,电磁阀5通电打开。

3、水流检测器11开始检测水流,当检测到水流满足启泵要求时,加压泵组1启动同时电磁阀5失电关闭,加压泵组1达到工作电流时电动阀6打开,电接点压力表7检测出水压力,设备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4、当设备接到停止指令时,电动阀6开始关闭,加压泵组1接到关闭到位信号后停止。

5、泵房淹水保护装置14长期处于工作状态,当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淹水状况时,电动阀6自动关闭,关闭到位后加压泵组1停止工作,同时发出报警信号;设备停止状态时检测到淹水状况时直接发出报警信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