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涌的处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48113阅读:58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涌的处置方法。



背景技术:

管涌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况下,堤内平地发生“流土”和“潜蚀”两种不同含义的险情的统称。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在河流、湖泊附近开挖基坑时,当基坑底部与外围的水源产生较大的水位差极易发生管涌。管涌险情的发展,以流土最为迅速。它的过程是随着水位上升,涌水挟带出的砂粒增多,涌水量也随着加大,涌水量增大挟带出砂粒也就更多,严重时可能造成基坑坍塌或位移。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管涌时,必须迅速处理,以防止管涌险情的进一步扩大。

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管涌,一般采用在冒水孔周围堆筑土袋围井、养水盆,内部填充反滤料,或采用砂、石料上压块石或土袋形成滤水压浸台等形式进行控制。这样的控制方法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资来完成围井或压浸台的堆砌,且随着管涌处水压的增大,水位的增高,围井、养水盆、滤水压浸台等的堆筑难度也随之加大,且对涌水势猛量大的管涌现象控制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管涌的处置方法,采用在管涌处打入空心钢护筒,内填反滤料的方法进行管涌,既有效对渗水进行了导流,降低了渗压,又防止了涌水带砂,能有效控制管涌险情的进一步扩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管涌的处置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在管涌冒水孔上部,用振动锤打入空心钢护筒至土体一定深度,使空心钢护筒套在冒水孔外部,再在空心钢护筒内按由下至上顺序分层填入粗砂、级配碎石和块石组成的反滤料;

在管涌冒水孔处水压较大处,采用由粗砂、级配碎石和块石组成的反滤料未能有效阻止带砂管涌时,将空心钢护筒内上层块石进行清除,换填成由级配碎石和粗砂混合组成的反滤料;

空心钢护筒填充完反滤料后,若出现对管涌的封堵过程中反滤料下沉,再向空心钢护筒继续填加由级配碎石、粗砂混合组成的反滤料,直到稳定为止。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特征是,所述空心钢护筒为圆筒形、壁厚为3mm~5mm,且空心钢护筒上、下两端开口。

本发明的又进一步技术特征是,所述空心钢护筒内径离最近管涌边缘处距离为500mm~600mm。

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特征是,所述空心钢护筒的打入深度为基础坑底标高以下2m~3m、露出地面部分为0.5m~1m,且根据管涌的水位差变化,可对空心钢护筒进行接筒。

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特征是,所述反滤料中的粗砂、级配碎石、块石按1:1:1的比例组成。

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特征是,所述粗砂细度模数为3.1~3.5。

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特征是,所述碎石为5~40mm连续级配。

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技术特征是,所述块石为粒径为50mm~150mm不规则毛石。

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过程方便快捷、安全,能有效制止管涌处的涌水带砂现象,且在管涌处留有渗水出路,降低管涌附近渗水压力,使管涌险情得以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其中:1、空心钢护筒,2、土体,3、岸堤,4、水位,5、基坑,6、细沙层,7、透水层,8、砂砾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管涌的处置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空心钢护筒1为圆筒形、壁厚为3mm~5mm,且空心钢护筒1上、下两端开口,在管涌冒水孔上部,用振动锤打入空心钢护筒1至土体2,空心钢护筒1的打入深度为基础坑底标高以下2m~3m、露出地面部分为0.5m~1m,且空心钢护筒1内径离最近管涌边缘处距离为500mm~600mm,根据管涌的水位差变化,可对空心钢护筒1进行接筒;空心钢护筒1套在冒水孔外部,再在空心钢护筒内按由下至上顺序分层填入粗砂、级配碎石和块石组成的反滤料,所述反滤料中的粗砂、级配碎石、块石按1:1:1的比例组成,所述粗砂细度模数为3.1~3.5,所述碎石为5~40mm连续级配,所述块石为粒径为50mm~150mm不规则毛石。

在管涌冒水孔处水压较大处,采用由粗砂、级配碎石和块石组成的反滤料未能有效阻止带砂管涌时,将空心钢护筒内上层块石进行清除,换填成由级配碎石和粗砂混合组成的反滤料;

空心钢护筒填充完反滤料后,若出现对管涌的封堵过程中反滤料下沉,再向空心钢护筒继续填加由级配碎石、粗砂混合组成的反滤料,直到稳定为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