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式智能地漏的装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48777阅读:692来源:国知局
一键式智能地漏的装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家装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一键式智能地漏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如今的装修越来越个性化,由头发等的杂物造成的下水道堵塞却一直是困扰家庭的“老大难”问题,但现阶段的地漏排污大都采用传统手工清理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不方便,而且效率低下有时候并不能起到排污的效果。而无需手工清理、功能比较全面的地漏一般结构比较复杂、装配过程比较繁琐、不当的装配方法既会降低了装配效率、又会影响装配后的使用效果、甚至引起零配件的损坏,因此有必要提出合理的智能地漏装配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一键式智能地漏的装配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一键式智能地漏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地漏外壳一侧上固定安装复位按钮和上盖;

步骤二、将齿轮转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复位按钮下方的地漏外壳内;

步骤三、将第一锥形齿轮固定安装在第三销轴上;

步骤四、通过旋转轴将旋转刀片组安装在箱体内,并安装与每一个刀片分别对应的刀口槽;

步骤五、在旋转轴的一端安装第二锥形齿轮,并使所述第二锥形齿轮与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相啮合;

步骤六、在地漏外壳一侧的通孔上可拆卸安装导污板,并在导污板上依次安装过滤网和过滤盖。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二中齿轮转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一销轴、第二销轴和第三销轴,所述齿轮转动机构的具体装配过程如下:将第一齿轮和第六齿轮分别固定在第一销轴的两端,第三齿轮和第二齿轮固定在第二销轴的两端,使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分别位于第六齿轮和第二齿轮的上方,将第四齿轮固定在与所述复位按钮下端固定连接的中心轴上,并使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将第六齿轮固定在第三销轴上,使第六齿轮与第五齿轮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啮合,将所述第一销轴、第二销轴和第三销轴固定安装在设有三个圆孔的压板上,所述压板固定在所述地漏外壳的底面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刀口槽均匀分布于导污板的出口正下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转刀片组至少安装有三排刀片。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转刀片组的刀片采用四刃圆弧刃口。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和优点:

本发明提出的一键式智能地漏的装配方法过程简单、无需复杂辅助工具、高效快速、不会造成零部件的损坏、有利于一键式智能地漏的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装配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装配前的各部件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刀口槽和刀片的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齿轮转动机构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编号说明: 1、过滤盖;2、复位按钮;3、上盖;4、地漏外壳;5、箱体;6、过滤网;7、旋转刀片组;8、旋转轴;9、刀口槽;10、压板;11、第一锥形齿轮;12、第二锥形齿轮;13、第一销轴;14、第一齿轮;15、第四齿轮;16、第三齿轮;17、第五齿轮;18、第二齿轮;19、导污板;20、第六齿轮;21、第二销轴;22、第三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出的一键式智能地漏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地漏外壳4一侧上固定安装复位按钮2和上盖3;

步骤二、将齿轮转动机构安装在复位按钮2下方的地漏外壳4内;

步骤三、将第一锥形齿轮11固定安装在第三销轴22上;

步骤四、通过旋转轴8将旋转刀片组7安装在箱体5内,并安装与每一个刀片分别对应的刀口槽9;

步骤五、在旋转轴8的一端安装第二锥形齿轮12,并使第二锥形齿轮12与第一锥形齿轮11相啮合;

步骤六、在地漏外壳4一侧的通孔上可拆卸安装导污板19,并在导污板19上依次安装过滤网6和过滤盖1。

步骤二中齿轮转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14、第二齿轮18、第三齿轮16、第四齿轮15、第五齿轮17、第六齿轮20、第一销轴13、第二销轴21和第三销轴22,齿轮转动机构的具体装配过程如下:将第一齿轮14和第六齿轮20分别固定在第一销轴13的两端,第三齿轮16和第二齿轮18固定在第二销轴21的两端,使第一齿轮14和第三齿轮16分别位于第六齿轮20和第二齿轮18的上方,将第四齿轮15固定在与复位按钮2下端固定连接的中心轴上,并使第四齿轮15与第三齿轮16啮合,将第六齿轮20固定在第三销轴22上,使第六齿轮20与第五齿轮17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啮合,将第一销轴13、第二销轴21和第三销轴22固定安装在设有三个圆孔的压板10上,压板10固定在地漏外壳4的底面上。

刀口槽9均匀分布于导污板19的出口正下方。

旋转刀片组7安装有三排刀片。

旋转刀片组7的刀片采用四刃圆弧刃口。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