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岸及堤岸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3700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利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堤岸及堤岸系统。



背景技术:

堤岸是水利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抵御洪水灾害的功能,然而由于长期受到水流冲刷作用,河道堤岸易出现不稳和垮塌等现象,需要采取相应的堤岸防护工程来对河道进行管护,从而保证河道堤岸的稳固性。

目前,堤岸防护工程存在诸多问题,如堤岸工程设计标准低,受水流持续冲刷作用,堤岸基底稳定性降低,加之维护保养不及时,突发性高水位易导致堤岸决堤;堤岸多采用分段式填筑等传统技术,在交通工具等碾压作用下,容易出现明显的裂缝和孔洞,并引起堤岸防护能力降低的连锁反应;此外,许多堤岸表面均为硬化处理,缺少水土界面,导致许多治理河道水生物栖息地的丧失。

针对长期以来,多数堤岸防护工程设计所面临的问题,需设计一种能够减轻水流冲刷作用,提高堤岸防护能力,改善河流生物栖息地的新型堤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堤岸,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堤岸防护能力低和发挥效益年限短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堤岸,包括:堤岸基础和设置在堤岸基础上的多个防冲击腔;所述防冲击腔用于减缓所述堤岸基础受到的冲击力。

进一步地,所述防冲击腔腔体的大小沿所述堤岸基础的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堤岸基础由上至下包括多段子堤岸基础,相邻子堤岸基础之间固定连接,每段子堤岸基础上均设置有多个防冲击腔。

进一步地,所述堤岸基础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段子堤岸基础和第二段子堤岸基础;

所述第一段子堤岸基础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防冲击腔,所述第二段子堤岸基础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防冲击腔;

所述第一防冲击腔沿所述第一段子堤岸基础的长度方向依次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防冲击腔沿所述第二段子堤岸基础的长度方向依次均匀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防冲击腔的腔体大于所述第一防冲击腔的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冲击腔内设置有第一防冲击管,所述第二防冲击腔内设置有第二防冲击管,所述第一防冲击管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防冲击腔内,所述第二防冲击管固定设在所述第二防冲击腔内。

进一步地,相邻所述第一防冲击管之间相互连通,相邻所述第二防冲击管之间相互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冲击管和所述第二防冲击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加钢带,所述加钢带用于提高所述第一防冲击管和所述第二防冲击管外壁的抗冲击力。

进一步地,还包括外衬套,所述第一防冲击管和所述第二防冲击管的进水端口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外衬套。

一种堤岸系统,具有上述的堤岸,多个第一防冲击腔和第二防冲击腔内设置有不同大小石块,所述石块用于提供河流鱼类的栖息环境,利于维持河道的生态功能。

本发明提供一种堤岸及堤岸系统;包括:堤岸基础和设置在堤岸基础上的多个防冲击腔;所述防冲击腔用于减缓所述堤岸基础受到水流的冲击力;多个所述防冲击腔内设置有石块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堤岸防护能力低、堤岸导致了许多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丧失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堤岸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堤岸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堤岸的第二防冲击腔的连接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堤岸的设置外衬套的局部示意图。

图标:1-堤岸基础;100-第一防冲击腔;200-外衬套;110-第二防冲击腔;101-第一防冲击管;111-第二防冲击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堤岸的主视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堤岸的侧视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堤岸的第二防冲击腔的连接剖视图。如图1、2和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堤岸,包括:堤岸基础1和设置在堤岸基础1上的多个防冲击腔;

所述防冲击腔用于减缓所述堤岸基础1受到的冲击力。

其中,防冲击腔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圆形、u型和椭圆形等等。

其中,在堤岸基础1建造的过程中,防冲击腔的设置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堤岸基础1分为多段的时候,每段堤岸基础1上设置的防冲击腔的大小可以不同,并且,每段上相邻的防冲击腔之间可以通过管道进行连通,并且,相邻两段之间的相邻的防冲击腔之间也可以通过管道进行连通,这样,在多段堤岸基础上的防冲击腔即可以横向和纵向的整体,不仅可以增加整体基础的稳定性,还可以提高堤岸基础1对水流的抗冲力和抗剪切力。

还有,多个防冲击腔的设置在堤岸基础1内的长度可以是不同的,这样,在将相邻的防冲击腔进行连通,或者是将设置同一段上的防冲击腔进行连通时,可以通过一个整体的管道惯穿所有的防冲击腔,同样可以减缓堤岸受到的冲击力。

再有,多个防冲击腔之间的连接是不规则的,相邻的两个或者连续的多个防冲击腔进行连接,只要是能够实现减缓堤岸基础1受到的冲击力即可。

其中,防冲击腔可以与堤岸基础1所在的水平面平行设置,也可与堤岸基础1所在的水平面呈角度设置,这样,防冲击腔的开口与堤岸基础1的侧面形成三种的设置方式,即防冲击腔的本体平行于堤岸基础1所在的平面时、防冲击腔的本体向下倾斜的设置在堤岸基础1的内部或者是防冲击腔的本体向上倾斜的设置在堤岸基础1的内部,都可以改变防冲击腔内进水的方式,这样,当防冲击腔的本体平行于堤岸基础1所在的平面时,防冲击腔的开口与堤岸基础1靠近河流端的侧面无夹角的设置,水流进入到防冲击腔内的水流流速既不会改变,而当防冲击腔的本体向下倾斜的设置在堤岸基础1的内部或者是防冲击腔的本体向上倾斜的设置在堤岸基础1的内部时,通过防冲击腔进入到堤岸基础1内的水流速度会因为防冲击腔的设置方式导致水流的速度的增加或者是减小,但是,都可以使堤岸基础1起到增加抗冲击的能力。

本实施例中,堤岸基础1和设置在堤岸基础1上的多个防冲击腔;防冲击腔用于减缓所述堤岸基础1受到的冲击力。这样,当水从冲击堤岸基础1时,部分水流进入到防冲击腔内,增加了水流的流路,达到消减水流的动能的目的,从而达到保护堤岸的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防冲击腔腔体的大小沿所述堤岸基础1的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增大。

本实施例中,具有大腔体的防冲击腔就设置在靠近底部的子堤岸基础上,在堤岸基础受到冲击时,大腔体的防冲击腔首先受到冲击,而防冲击腔腔体的大小沿堤岸基础1的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增大,可以有效的缓解堤岸基础1受到冲击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堤岸基础1由上至下包括多段子堤岸基础,相邻子堤岸基础之间固定连接,每段子堤岸基础上均设置有多个防冲击腔。

本实施例中,堤岸基础1由上至下包括多段子堤岸基础,相邻子堤岸基础之间固定连接,每段子堤岸基础上均设置有多个防冲击腔,由于,每段子堤岸基础上均设置有防冲击腔,这样,以使堤岸基础1的抗冲击能力得到增加。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堤岸基础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段子堤岸基础和第二段子堤岸基础;

所述第一段子堤岸基础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防冲击腔100,所述第二段子堤岸基础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防冲击腔110;

所述第一防冲击腔100沿所述第一段子堤岸基础的长度方向依次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防冲击腔110沿所述第二段子堤岸基础的长度方向依次均匀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防冲击腔110的腔体大于所述第一防冲击腔100的腔体。

其中,第一防冲击腔100和第二防冲击腔110长度可以不同。

其中,第一防冲击腔100和第二防冲击腔110优选为u型,由于,u型腔的为部呈弧形,在水流运动到u型腔的底部的弧形处,通过弧形处可以分散水的动能,以使得堤岸受到的冲击力被削减。

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防冲击腔100和多个第二防冲击腔110均匀间隔地设置在第一子堤岸基础和第二子堤岸基础上,这样,通过多个第一防冲击腔100和多个第二防冲击腔110的设置,可以极大程度上的减弱水流的动能,并且,多个第一防冲击腔100和多个第二防冲击腔110均匀间隔的设置,也能够增加整个堤岸基础1的结构上的稳定性,使堤岸基础1整体的强度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冲击腔100内设置有第一防冲击管101,所述第二防冲击腔110内设置有第二防冲击管111,所述第一防冲击管101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防冲击腔100内,所述第二防冲击管111固定的设置在所述第二防冲击腔110内。

其中,第一防冲击管和第二防冲击管111分别通过混凝土浇筑的方式浇筑在第一防冲击腔100内和第二防冲击腔110内。

其中,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的材质可以为多种,例如:pvc管、pe管和水泥管道等等。

其中,第一防冲击管101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一防冲击腔100,第二防冲击管111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二防冲击腔110内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孔,在第一防冲击腔100和第二防冲击腔110内设置有沉孔,通过螺栓和沉头螺母将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一防冲击腔100和第二防冲击腔110内。

还有,在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的外管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弹性环,在第一防冲击腔100和第二防冲击腔110内设置有多个环形槽,通过弹性环与环形槽之间的卡合,实现在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与第一防冲击腔100和第二防冲击腔110的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与第一防冲击腔100和第二防冲击腔110的固定连接,这样,可以提高第一防冲击管和第二防冲击管所能承受的冲击力,以提高第一防冲击管和第二防冲击管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第一防冲击管101之间相互连通,相邻的所述第二防冲击管111之间相互连通。

其中,第二防冲击腔110内还可设置有第三防冲击管;

第三防冲击管套设在第二防冲击管111内,且第三防冲击管与第二防冲击管111同轴设置。第二防冲击腔110内还设置有多个连接片;多个连接片呈螺旋状的设置在第三防冲击管的外壁上,第二防冲击管和第三防冲击管通过连接片连接;连接片呈桨叶状。这样在水流冲击时,由于,多个连接片连接呈螺旋状,根据螺旋状的特性,可以有效的减缓水流的动能;将连接片的形状设置为桨叶状,这样,可以进一步的减缓水流动能的冲击力。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防冲击管101之间相互连通,相邻的第二防冲击管111之间相互连通,这样,相邻的第一防冲击管101之间、相邻的第二防冲击管111之间相即形成了呈u形状的连通,在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受到水流的冲刷时,由于相邻的第一防冲击管101之间、相邻的第二防冲击管111之间相互连通,可以提高堤岸的受冲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冲击管101和所述第二防冲击管111的外壁上设置有加钢带,所述加钢带用于提高所述第一防冲击管101和所述第二防冲击管111外壁的抗冲击力。

其中,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也可以通过工程胶或者填充胶将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的外壁与第一防冲击腔100和第二防冲击腔110的内壁之间填充,以提高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外壁的抗冲击力。

本实施例,在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的外壁上设置有加钢带,这样,当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受到来自水流的冲击力的时候,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的外壁会受到沿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的周向的挤压力,在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的外壁上设置有了加钢带,即可以提高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受到周向冲击力的抗冲击能力,从而增加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的使用寿命。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堤岸的设置外衬套的局部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外衬套200,所述第一防冲击管101和所述第二防冲击管111的进水端口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外衬套200。

其中,外衬套200的材质可以有多种,例如:橡胶套、钢套或者是塑料等等。

本实施例中,外衬套200的一端设置在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的进水端口,另一端设置在堤岸基础1上,这样,在河道内的砂石在水流的带动下冲击到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时,砂石会先冲击到外衬套200,可以避免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直接被砂石的冲击,以减缓第一防冲击管101和第二防冲击管111受损的机率,并且,当外衬套200砂石冲击的过程中受到损耗时,在汛后也可以对外衬套200直接进行更换,以减小堤防维修的困难,从而能够降低维护的成本。

实施例2

一种堤岸系统,具有上述的堤岸,多个所述第一防冲击腔100和第二防冲击腔110内设置有石块,所述石块用于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

本实施例中,在多个第一防冲击腔100和第二防冲击腔110内设置有石块,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对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起到一定的作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