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供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72818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供水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供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在水资源和电能逐渐紧缺的时代,节水节能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重要主题,长期以来在市政供水、高层供水、工厂生产循环供水等方面技术一直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其中,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控制系统,以管网水压为设定参数,通过控制变频器的输出频率从而自动调节水泵电机的转速,实现管网水压闭环调节,使供水系统自动恒定于设定的压力值,根据用水量的大小,由控制系统控制水泵的数量以及控制变频器对水泵的调速,来实现恒压供水。

目前,红外感应供水已被广泛应用在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以及家庭中,红外感应具有方便、卫生的特点,通过红外感应,用户无需直接碰触水龙头即可出水,这样,可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且避免了用户手上的赃物沾染水龙头。尤其是医院等卫生机构,医护人员洗手的卫生具有较高的要求,无需接触水龙头无疑更便于医护人员洗手和清洁器具,同时也使得清洗更为卫生。但这种红外感应的供水系统通常无法控制出水的用量,不利于节约用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供水系统,能够精确控制出水量,并且对浪费用水的情况及时报警提示,智能方便地提供用水,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供水系统,包括控制器、报警模块、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泵驱动模块、显示模块、第一检测模块、第二检测模块、第一供水模块、第二供水模块;

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在第一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开启第一供水模块,并在第一检测区域未检测到位移时,保持第一供水模块处于关闭状态;

第二检测模块,用于在第二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开启第二供水模块,并在第二检测区域未检测到位移时,保持第二供水模块处于关闭状态;

泵驱动模块,与控制器连接,用于为第一供水模块与第二供水模块供水;

第一压力传感器与第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检测第一供水模块与第二供水模块的水压,并将水压数据转化为电信号;

控制器,用于控制泵驱动模块的启动和关闭,并接收第一压力传感器与第二压力传感器发射的水压电信号,当水压数值在预设的阈值范围之外时,发送报警信号至报警模块;

显示模块,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显示报警信号。

优选地,所述第一检测区域的范围大于第二检测区域。

优选地,所述显示模块为led或oled显示屏。

优选地,所述第一检测区域与第二检测区域相应设置。

优选地,所述智能供水系统还包括:第三检测模块与第三供水模块;所述第三检测模块用于在第三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开启第三供水模块,并在第三检测区域未检测到人体时,关闭第三供水模块;所述第三供水模块用于在开启后供水,在关闭后停止供水。

优选地,所述第一检测模块还用于在关闭第一供水模块后,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再次在第一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再次开启第一供水模块,并控制第一供水模块增大或减小供水量。

优选地,所述第二检测模块还用于在关闭第二供水模块后,在第三预设时间内再次在第二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再次开启第二供水模块,并控制第二供水模块增大或减小供水量。

优选地,所述智能供水系统还包括:通信模块,与控制器连接,用于将报警信号发送至用户移动终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智能供水系统,能够精确控制出水量,并且对浪费用水的情况及时报警提示,智能方便地提供用水,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2.本发明的智能供水系统,通过第一检测模块在第一检测区域检测控制第一出水模块供应冷水,并第二检测模块在第二检测区域检测控制第二出水模块供应热水,使得用户在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更好地控制出水温度,从而使得用户使用体验更佳;而且在用水浪费的情况下,会发出警报提示,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节约用水意识,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种智能供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智能供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智能供水系统,包括控制器10、报警模块20、第一压力传感器30、第二压力传感器40、泵驱动模块50、显示模块60、第一检测模块70、第二检测模块80、第一供水模块90、第二供水模块100。

第一检测模块70用于在第一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开启第一供水模块90,并在第一检测区域未检测到位移时,保持第一供水模块9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检测模块70还用于在关闭第一供水模块90后,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再次在第一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再次开启第一供水模块90,并控制第一供水模块90增大或减小供水量。

第二检测模块80用于在第二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开启第二供水模块100,并在第二检测区域未检测到位移时,保持第二供水模块10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检测区域的范围大于第二检测区域且相应设置。第二检测模块80还用于在关闭第二供水模块100后,在第三预设时间内再次在第二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再次开启第二供水模块100,并控制第二供水模块100增大或减小供水量。

泵驱动模块50与控制器10连接,用于为第一供水模块90与第二供水模块100供水。第一压力传感器30与第二压力传感器40分别与控制器10连接,用于检测第一供水模块90与第二供水模块100的水压,并将水压数据转化为电信号。

控制器10用于控制泵驱动模块50的启动和关闭,并接收第一压力传感器30与第二压力传感器40发射的水压电信号,当水压数值在预设的阈值范围之外时,发送报警信号至报警模块20。显示模块60与控制器10连接,用于显示报警信号。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智能供水系统,包括控制器10、报警模块20、第一压力传感器30、第二压力传感器40、泵驱动模块50、显示模块60、第一检测模块70、第二检测模块80、第一供水模块90、第二供水模块100、第三检测模块110、第三供水模块120、通信模块130。

第一检测模块70用于在第一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开启第一供水模块90,并在第一检测区域未检测到位移时,保持第一供水模块9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检测模块70还用于在关闭第一供水模块90后,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再次在第一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再次开启第一供水模块90,并控制第一供水模块90增大或减小供水量。

第二检测模块80用于在第二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开启第二供水模块100,并在第二检测区域未检测到位移时,保持第二供水模块10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检测区域的范围大于第二检测区域且相应设置。第二检测模块80还用于在关闭第二供水模块100后,在第三预设时间内再次在第二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再次开启第二供水模块100,并控制第二供水模块100增大或减小供水量。

泵驱动模块50与控制器10连接,用于为第一供水模块90与第二供水模块100供水。第一压力传感器30与第二压力传感器40分别与控制器10连接,用于检测第一供水模块90与第二供水模块100的水压,并将水压数据转化为电信号。

控制器10用于控制泵驱动模块50的启动和关闭,并接收第一压力传感器30与第二压力传感器40发射的水压电信号,当水压数值在预设的阈值范围之外时,发送报警信号至报警模块20。显示模块60与控制器10连接,用于显示报警信号。显示模块60为led或oled显示屏。

第三检测模块110用于在第三检测区域检测到位移时,开启第三供水模块120,并在第三检测区域未检测到人体时,关闭第三供水模块120;第三供水模块120用于在开启后供水,在关闭后停止供水。通信模块130与控制器10连接,用于将报警信号发送至用户移动终端。

位移包括人体肢体或人体的局部移动。例如,人体的手部,而人体可以是静止,也可以是移动状态。例如,所述第一供水模块90连接冷水管,第二供水模块100连接热水管。例如,第一供水模块90和第二供水模块100均连接至水龙头,当第一供水模块90开启时,水龙头供应冷水,当第二供水模块100开启时,水龙头供应热水,当第一供水模块90和第二供水模块100同时开启时,水龙头内供应冷水与热水混合后的温水。用户仅需在所述第一检测区域和所述第二检测区域分别使得所述第一检测模块70和第二检测模块80检测到人体即可实现对冷水和热水的控制,当用户离开第一检测区域和第二检测区域后,第一供水模块90和所述第二供水模块100停止供水,进而实现节水,避免浪费。

为了便于用户分开控制冷水和热水,第一检测区域与所述第二检测区域至少部分相异设置,例如,用户可以使用两只手分别进入第一检测区域和第二检测区域,分别控制第一供水模块90和第二供水模块100工作。第一检测区域位于靠近用户右手的位置,第二检测区域位于靠近用户左手的位置,这样可以便于用户分开控制冷水和热水,从而使得水龙头的供水更符合用户的需求。用户一只手在所述第一检测区域与所述第二检测区域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检测区域与所述第二检测区域的重叠部分设置为重叠检测区域,这样,当用户的肢体进入所述重叠检测区域时,第一检测模块70和第二检测模块80同时检测到人体,分别控制第一供水模块90和第二供水模块100工作,这样,用户可以直接控制所述水龙头流出温水。

本发明的智能供水系统,能够精确控制出水量,并且对浪费用水的情况及时报警提示,智能方便地提供用水,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