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岩溶区的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044424阅读:5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中的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岩溶区的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岩溶发育地区施工建筑物钻孔灌注桩基时,当钻孔遇到规模较大溶洞时,经常发生钻孔内的护壁泥浆迅速流失而造成坍孔,造成财产损失和施工人员伤亡,同时也延误工期。为防止此类事故发生,通常的做法是钻孔至岩面时打入钢管护筒作为维护结构,这种钢护筒只是施工措施,永久结构受力并不考虑它,成桩后也无法取出,费用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且经济的适用于岩溶区的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岩溶区的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包括上段桩和下段桩,其特征在于:上段桩为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下段桩为预制的混凝土管桩,下段桩穿过岩层中的溶洞区,上段桩穿过非溶洞区,并支撑于下段桩上端,与下段桩共同组合成桩基础。

作为改进,所述预制的混凝土管桩顶部设有预留的接头钢筋,上段桩通过接头钢筋与混凝土管桩现浇为一体结构,形成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

作为改进,所述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钢筋笼下端伸入到混凝土管桩内空心区域,增强现浇后上段桩和下段桩连接强度。

作为改进,在上段桩现浇时,同时给下段桩的空心区域填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一种安全且经济的适用于岩溶区的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的施工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岩溶区的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下步骤:

a利用常规施工方法施工上层非溶洞区桩孔;

b利用人工挖孔法或旋挖钻机施工下层溶洞区桩孔;

c将作为下段桩的混凝土管桩顶端套装未充气的充气封孔圈,借助吊车一并吊装至下层溶洞区桩孔内,套有充气封孔圈上端伸入非溶洞区一段长度;充气封孔圈充气,将桩孔与混凝土管桩顶端之间空隙封闭,防止上段桩现浇过程中混凝土泄漏至下层溶洞区空腔内;

d给充气封孔圈充气,将混凝土管桩顶端与非溶洞区桩孔之间空隙封闭,防止上段桩现浇时混凝土泄漏至下层溶洞区空腔内。

f吊装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钢筋笼入桩孔,浇灌混凝土形成混凝土灌注桩,并使混凝土灌入下段桩空心区进行填芯,同时借助作为下段桩的混凝土管桩顶部预留的接头钢筋,使混凝土管桩和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组合成一个整体桩身共同受力。

作为改进,所述充气密封圈替换为具有弹性的橡胶密封圈。

作为优选,下段桩空心区进行填芯和上段桩浇筑同时进行。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上段桩的钢筋笼和混凝土均伸入下段管桩适当长度,使上段桩和下段桩组合成一个整体桩身共同受力,施工方便、快捷。下段桩身为混凝土预制管桩,在施工时无需再溶洞内抛填片石形成护壁或用钢护筒护壁,节省了目前常规方法中的溶洞区钢护筒费用或抛填片石施工周期长缺点,具有施工速度快,造价低等优点。本发明将溶洞区内常规桩用混凝土管桩代替,同时该混凝土管桩又能与后面施工的灌注桩组合成永久结构共同受力,因此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桩基结构,经济效益将非常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组件拼装图。

图3至图7为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施工流程示意图。

其中,图3为利用常规施工方法施工上层非溶洞区桩孔;

图4为利用人工挖孔法或旋挖钻机施工下层溶洞区桩孔;

图5为将混凝土管桩顶端套装充气封孔圈,并吊装至下层溶洞区桩孔内示意图;

图6为吊装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钢筋笼入非溶洞区桩孔,并给充气封孔圈充气示意图;

图7为浇灌混凝土形成混凝土灌注桩,并对混凝土管桩进行填芯示意图。

1-上段桩,2-下段桩,3-充气密封圈,11-钢筋混凝土灌注桩,12-钢筋笼,21-接头钢筋,22-混凝土管桩,1a-非溶洞区2a,2a-溶洞区2a,3a-溶洞区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以下仅仅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种举例,并不代表本发明所有技术方案范围,另外实施例中所用名词有明确定义的以其定义为准,没有明确定义的以行业通用解释为准,以下实施例中未提到详见结构或步骤部分均为现有成熟的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适用于岩溶区的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包括上段桩1和下段桩2,上段桩1为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11,下段桩2为预制的混凝土管桩22,下段桩2穿过岩层中的溶洞区2a,上段桩1穿过非溶洞区2a,并支撑于下段桩2上端,与下段桩2共同组合成桩基础。

所述预制的混凝土管桩22顶部设有预留的接头钢筋21,钢筋混凝土灌注桩11通过接头钢筋21与混凝土管桩22现浇为一体结构,形成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

所述钢筋混凝土灌注桩11的钢筋笼12下端伸入到混凝土管桩22内空心区域,增强现浇后上段桩1和下段桩2连接强度,在上段桩1现浇时,同时给下段桩2的空心区域填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安全且经济的适用于岩溶区的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的施工方法的实施例,具体为:

如图3至图7所示,一种适用于岩溶区的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施工方法,该方法包下步骤:

a利用常规施工方法施工上层非溶洞区2a桩孔;

b利用人工挖孔法或旋挖钻机施工下层溶洞区2a桩孔;

c将作为下段桩2的混凝土管桩22顶端套装未充气的充气封孔圈,借助吊车一并吊装至下层溶洞区2a桩孔内,套有充气封孔圈上端伸入非溶洞区2a一段长度;充气封孔圈充气,将桩孔与混凝土管桩22顶端之间空隙封闭,防止上段桩1现浇过程中混凝土泄漏至下层溶洞区空腔3a内;

d给充气封孔圈充气,将混凝土管桩22顶端与非溶洞区2a桩孔之间空隙封闭,防止上段桩1现浇时混凝土泄漏至下层溶洞区空腔3a内。

f吊装钢筋混凝土灌注桩11的钢筋笼12入桩孔,浇灌混凝土形成混凝土灌注桩,并使混凝土灌入下段桩2空心区进行填芯,同时借助作为下段桩2的混凝土管桩22顶部预留的接头钢筋21,使混凝土管桩22和钢筋混凝土灌注桩11组合成一个整体桩身共同受力。

所述充气密封圈3可替换为具有弹性的橡胶密封圈或者其他密封装置。

下段桩2空心区进行填芯和上段桩1浇筑同时进行。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岩溶区的现浇预制组合结构桩基础及其施工方法,包括上段桩和下段桩,上段桩为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下段桩为预制的混凝土管桩,下段桩穿过岩层中的溶洞区,上段桩穿过非溶洞区,并支撑于下段桩上端,与下段桩共同组合成桩基础,施工时,先用常规方法施工上层非溶洞区桩孔,然后用人工挖孔法或旋挖钻机施工下层溶洞区桩孔,之后将混凝土管桩吊装到溶洞区桩孔内,并在混凝土管桩顶部与非溶洞区桩孔之间设置密封圈,然后吊装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钢筋笼到非溶洞区桩孔,现浇施工得到混凝土管桩和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一体化的整体桩基,本发明上段桩和下段桩组合成一个整体桩身共同受力,施工方便、快捷,造价低廉。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莉;肖衡林;马强;周文佐;李丽华;何俊;黄思璐;巴军涛;柏华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工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10.26
技术公布日:2018.03.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