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层地质条件下无封底混凝土组合式围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9224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岩层地质条件下无封底混凝土组合式围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深水基础施工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岩层地质条件下无封底混凝土组合式围堰。



背景技术:

在深水桥梁基础施工过程中,当遇到临近有既有建筑物基础时,为尽可能增大安全距离,保证既有建筑物的安全,采用钢管桩围堰具有较强的受力性能和明显的尺寸优势。正常钢管桩围堰施工时,其工艺流程为:根据钢管桩围堰设计,进行钢管桩、锁口加工及拼装;下沉钢管桩(在施工平台周边安装导向架,控制钢管桩的倾斜度,在导向架上按理论尺寸放线定出各钢管桩的位置,用震动打桩机将其击打到位);水下浇注封底混凝土;安装水平支撑;浇注混凝土承台及部分墩身;最后再拔除钢管桩。但是当基坑开挖深度较深的岩层地质条件地区时,由于岩层硬度较大,钢管桩围堰插打困难,根部难以打入岩面生根,导致围堰结构体系失稳,无法满足其受力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层地质条件下无封底混凝土组合式围堰,可以解决钢管桩难以打入岩面锚固,无法满足围堰结构体系受力要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岩层地质条件下无封底混凝土组合式围堰,包括环置在承台四周由多根钢管桩组成的矩形钢管桩排,相邻两钢管桩之间设置有封闭锁口;所述钢管桩的下底口插打至所述承台底部的强风化岩层表面,在所述钢管桩的下端衔接有钢筋混凝土钻孔桩,所述钢筋混凝土钻孔桩的上端深入至所述钢管桩内腔,其下端穿过强风化岩层并延伸至弱风化岩层内。

深入进所述钢管桩内腔中的钢筋混凝土钻孔桩高度≥2米。

所述钢筋混凝土钻孔桩下端插进弱风化岩层内的深度≥1米。

所述承台上方钢管桩排围成的封闭空间内设置有框架式支撑体系。

所述的框架式支撑体系包括自上而下间隔水平焊接在所述钢管桩排内侧壁上的至少两层支撑板以及水平固定在每层支撑板上的矩形圈梁,在所述矩形圈梁的中部水平设置有横向支撑杆,上、下层圈梁的横向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纵向连接杆;在所述矩形圈梁的四角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斜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整体围堰的刚度和稳定性可满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根据桥梁深水基坑开挖遇到的具体岩层结构,将锁口钢管桩插打到承台底部的强风化岩层表面,然后利用钢管桩做护筒,在其下端延伸施工钢筋混凝土钻孔桩,并将钢筋混凝土钻孔桩穿过强风化岩层延伸进下方的弱风化岩层内作为围堰的锚固基础,极大的提高了围堰整体的刚度和稳定性,满足了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同时由于弱风化岩层所具有的高密度和高强度,大大减轻了围堰底部的渗水现象,无需再采用混凝土进行封底,简化了施工工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岩层地质条件下无封底混凝土组合式围堰,包括环置在承台1四周由多根钢管桩2组成的矩形钢管桩排,相邻两钢管桩2之间设置有封闭锁口;当基坑下方出现风化岩层时,为方便施工,将钢管桩2的下底口插打至承台1底部的强风化岩层3表面(钢管桩2的底口应低于承台1底部标高0.5米以上),在钢管桩2的下端衔接有钢筋混凝土钻孔桩4,为保证围堰整体的刚度和稳定性,钢筋混凝土钻孔桩4的上端深入至钢管桩2内腔中的高度不小于2米,其下端穿过强风化岩层3后延伸至弱风化岩层5内,为保证锚固稳定,深入进弱风化岩层5内的钢筋混凝土钻孔桩的高度不小于1米;在承台1上方由钢管桩排围成的封闭空间内设置有框架式支撑体系: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框架式支撑体系包括自上而下间隔水平焊接在钢管桩排内侧壁上的三层支撑板6以及水平固定在每层支撑板6上的矩形圈梁7,在矩形圈梁7的中部水平设置有横向支撑杆8,上、下层圈梁的横向支撑杆8之间设置有纵向连接杆9;在矩形圈梁7的四角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斜支撑10。

本实用新型的围堰施工时,首先将钢管桩2逐根从河床面11插打至覆盖层12底面位置处,待四周合拢后,采用旋挖钻机依次在每根钢管桩内钻孔使之穿透强风化岩层3至弱风化岩层5内一定深度,然后施工钢筋混凝土钻孔桩4(下钢筋笼并浇注混凝土),全部完成后,即形成上部为钢管桩2、下部为钢筋混凝土钻孔桩4的组合式围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