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排污式蹲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0396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高效排污式蹲便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卫生洁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排污式蹲便器。



背景技术:

蹲便器是指使用时以人体取蹲式为特点的便器。蹲便器的结构通常包括一长条形的池体,池体的侧壁上设有冲水孔,冲水孔连接有自来水管道或水箱,自来水管道或水箱上设有阀门。池体一端的底部设有排污孔,排污孔下端连通有存水弯,存水弯连通有连接下水管道的排污管。

现有的蹲便器结构中,人们为了池体内的污物能受到来自多方向的冲击力,通常会于池体的侧壁上设置20-30个呈环状分布的冲水孔,再于池体的内部设置通道,以连通这些冲水孔以及自来水管道或水箱,以便开启阀门时,自来水可从多方向对污物进行冲击。然而,此种结构虽然满足了人们的设想,能达到相应的技术效果,但人们却忽略了其带来的以下不足:

1、自来水管道或水箱内的水压是一定的,多个冲水孔同时出水,会导致每个冲水孔出来的水的冲击力度小,虽然能实现将污物多方位地松动,但对于质量、体积比较大的污物却无法一次冲走,而且即使冲走了,池体底部也会残留一些顽固污渍,这些顽固污渍需要较大的冲击力或多次较小的冲击力才能完全清除,对于现有的蹲便器结构就只能多次冲水才能彻底清洁,非常地浪费。

2、冲水时,从池体端部出来的水和从池体两侧出来的水会发生冲撞,造成能量损失,从而减小了水的冲击力。

3、使用蹲便器时,使用者的两只脚踩在池体两侧的面板上,蹲便器的使用环境比较湿润,鞋上的一些赃物容易顺着池体的侧壁向下流动,有些会进入至冲水孔内,甚至会通过冲水孔进入至通道内,时间长久后,容易导致堵塞。

4、自来水通过冲水孔出来,冲水孔处容易产生水垢,对于孔洞中水垢的清理较为困难,而多个冲水孔的存在自然增加了蹲便器清洗的难度。

另外,现有蹲便器的存水弯通常呈箱体结构,如此的结构会存在以下不足:1、当向存水弯内充入水时,由于箱体式存水弯与池体底部之间的空间较大,污物容易在该空间内打旋、徘徊,在水流的作用下容易直接向上运动,被池体的底部阻挡,而难以进入至排污管内排走,造成存水弯内的污物积聚、滞留,最后腐烂,、发臭,甚至会导致堵塞。且为了尽可能多地将污物排走,必须使用大量的水,耗水量大。

2、由于箱体空间较大,冲水时,无法保证整个存水弯内的水均形成水流,如上述所言,水和污物容易在存水弯内打旋徘徊,从而导致存水弯内的水难以得到完全的更换,而存水弯内的水长时间得不到更换亦容易导致发臭。

3、污物随水从排污管排走后,存水弯内的液面下降,由于箱体式存水弯空腔较大,需要补充较多的水才能形成水封,耗水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高效排污式蹲便器,以解决现有蹲便器冲水去污效果不好、清洗难度大,而且容易造成污物积聚以及耗水量大的技术问题。

本方案中的高效排污式蹲便器,包括池体,池体的侧壁上设有冲水孔,池体一端的底部设有排污孔,池体的下端设有与池体分隔的存水弯,存水弯与排污孔连通,存水弯远离排污孔的一侧上部连通有排污管,所述冲水孔位于池体远离排污孔的一端,池体的侧壁上还设有环形的凹槽,凹槽的开口朝向池体的内部,凹槽内位于冲水孔的两侧均设有刷洗孔,刷洗孔与冲水孔连通,两个刷洗孔和冲水孔位于池体的同一端,两个刷洗孔向远离冲水孔的方向倾斜;所述存水弯包括存水管和排水管,存水管与排污孔连通,排水管倾斜设置,排水管的上端与排污管连通,排水管的下端与存水管的底端连通,排水管、存水管与池体底端之间形成一个与外界相通的空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及技术效果为:

1、本方案中只有池体的端部设有冲水孔和刷洗孔,阀门打开后,管道或水箱内的水集中地从池体的端部如瀑布式地喷出,其中,从冲水孔喷出的水会直接冲向池体内部,形成冲走污物的主冲击力,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此种集中冲击的冲击力大,容易将池体中的污物冲走。

2、池体的侧壁上设有凹槽,凹槽可以对从冲刷孔喷出的水进行导流,一方面将溅射至池壁上的污物冲刷干净,另一方面该水从侧壁朝向污物流下,将污物的下端润湿、松动,便于将污物冲走,冲水去污的效果好。

3、水集中从池体的端部喷出,避免了水从不同的方向喷出而导致水喷出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保证了水的冲击力。

4、本实用新型的蹲便器中冲水孔或刷洗孔的数量少,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赃物堵塞的机率降低,水垢清洗的难度降低。而且该冲水孔位于池体的端部,远离池体两侧用于放置脚的面板,赃物不易进入至冲水孔中,进一步降低了赃物堵塞的机率。

5、本实用新型中,存水管和排水管形成一个水流通道,该水流通道横截面积比较窄,冲水时,水流会带着污物沿着该水流通道流动,将污物顺着水流通道冲走,而不会给予水或污物在存水弯内打旋、徘徊的机会,避免了因水或污物打旋、徘徊而导致的污物在存水弯内积聚、滞留而腐烂、发臭。而且,一次冲较少的水即可将污物冲走,耗水量少。

6、由于冲水时,水流能贯通整个存水弯,新冲入的水会把上一次存留的水冲走,使得存水弯内的水处于高频率更换的状态,避免存水弯内的水因长时间得不到更换而导致发臭。

7、由于排水管和存水管的底端连通,而相对于现有的存水弯而言,排水管和存水管的尺寸较小,因此,冲水完成后,只需要较少的水即能进行水封,耗水量少。

8、将存水弯设计成排水管和存水管连通的结构,向存水弯内冲入水时,排水管会充满水,从而形成虹吸效应,对污物形成一个吸力,利于将污物排走。

以下是基于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

优选地,所述冲水孔位于凹槽的上侧壁上,且朝向池体的内部倾斜。由此从冲水孔喷出的水可以直接喷向池体底部,不会产生抛物线,形成的冲击力大。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下侧壁外侧向上倾斜,倾斜的角度小于10度。即凹槽的底部与凹槽的下侧壁之间形成一定的沟槽,对水起到一个导流的作用,避免水刚从刷洗孔中喷出即流向池体内部,而导致池体内部有些部位无法被水冲击。而对于该下侧壁的倾斜角度,不能过大,过大了会导致水在所述沟槽内积聚,依靠水冲击、流动的力量无法全部冲向池体底部,由此容易导致所述沟槽内形成污垢。实验证明,倾斜角度小于10度是较为合适的,既能保证池体的每个部位都被冲刷,又能避免水在所述沟槽内积聚形成污垢。

优选地,所述排污孔的孔壁上设有与冲水孔连通的辅冲孔。辅冲孔可进行辅助冲洗。

优选地,所述存水管包括上部的大径管和下部的小径管。大径管方便污物掉落至存水管内,避免污物搁置于池体底部;而小径管有利于增大水的冲击力及因虹吸效应产生的吸力。

优选地,所述小径管从上至下依次分为第一管、第二管和第三管,第一管、第二管和第三管的管径比为1:2:1。第一管和第三管的管径小,以增大冲击力和吸力,且第三管的管径小可减少水封所需要的水量。第二管的管径大于第一管的管径,可以减少管壁对污物的摩擦力。

优选地,第一管、第二管和第三管的高度比为1:4:2。第二管的高度相对于第一管和第三管的要高,以较大限度地减小管壁对污物的摩擦,以利于污物被冲走。

优选地,所述池体侧壁靠近刷洗孔的端部设有第一挡块,第一挡块位于刷洗孔远离冲水孔的一侧,第一挡块位于凹槽内,且第一挡块与凹槽的下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挡块与凹槽的上侧壁之间有缝隙。第一挡块可对沿着凹槽向两侧流动的水起到部分阻挡的作用,一方面增大水在凹槽中的冲击力,另一方面让部分水回流至冲水孔处,与冲水孔出来的主水流一起冲入至池体中,增大其冲击力。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下侧壁位于冲水孔与第一挡块之间靠近第一挡块处为向下凹的弧面。该弧面可以对水起到一个更好的导向作用,减少水冲击至第一挡块上而导致的能量损失。

优选地,所述池体侧壁远离冲水孔的端部设有两块第二挡块,两块第二挡块均位于凹槽内,且两块第二挡块分别位于辅冲孔与凹槽连通处的两侧,两块第二挡块均与凹槽的下侧壁固定连接,两块第二挡块与凹槽的上侧壁之间均有缝隙,两块第二挡块均为弧形,且两块第二挡块的凹面相向设置。第二挡块对于凹槽内流通的水形成一个阻挡,以增大水的冲击力;而第二挡块为弧形的,可以对撞击于第二挡块上的水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便于水通过较小的缝隙越过第二挡块,最后以较大的冲击力进入至辅冲孔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效排污式蹲便器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B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高效排污式蹲便器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A处的剖视图;

图8为图6中B-B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池体1、凹槽2、辅冲孔3、排污孔4、冲水孔5、刷洗孔6、排污管7、排水管8、存水管9。

如图2、图4所示,高效排污式蹲便器,包括池体1,池体1一端的底部设有排污孔4,如图3所示,池体1的侧壁上设有一个冲水孔5,冲水孔5和排污孔4分别位于池体1的两端。如图3、图4所示,池体1的侧壁上还设有环形的凹槽2,凹槽2的开口朝向池体1的内部,凹槽2内位于冲水孔5的两侧均设有刷洗孔6,两个刷洗孔6和冲水孔5位于池体1的同一端,两个刷洗孔6朝向远离冲水孔5的方向倾斜,即两个刷洗孔6朝向不同的方向,可分别沿池体1的两侧流动,并对池体1的两侧进行冲刷。冲水孔5位于凹槽2的上侧壁上,且朝向池体1的内部倾斜;凹槽2的下侧壁外侧上向上倾斜,倾斜的角度为度,即凹槽2的下侧壁与凹槽2的底部之间形成沟槽。排污孔4的孔壁上还设有辅冲孔3,冲水孔5、刷洗孔6、辅冲孔3通过设于池体1壁内的水道连通。

如图1、图4所示,池体1的下端设有存水弯,存水弯与池体1通过池体1的底部分隔。存水弯包括存水管9和排水管8,存水管9的上端与排污孔4连通,存水管9的下端与排水管8连通,排水管8倾斜设置,排水管8的上端连通有竖直的排污管7,排水管8、存水管9与池体1底端之间形成一个与外界相通的空腔,即排水管8、存水管9与池体1底端之间形成一个镂空状,空腔呈横向的三棱柱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自来水管道或水箱与冲水孔5连通,使用完蹲便器后,开启自来水管道或水箱上的阀门,水通过池体1端部上的冲水孔5和刷洗孔6喷射出,冲水孔5喷出的水对池体1内的污物形成极大的冲击力。与此同时,从刷洗孔6喷出的水进入至凹槽2中,顺沿着凹槽2流动,一方面将溅射至池体1侧壁上的污物冲走,另一方面沿凹槽2的下侧壁流入池体1内,将污物的下部润湿、松动,再加上端部方向冲击过来的强有力水压,将污物冲走。

冲走的污物进入至存水管9中,而且,随着自来水的冲入,排水管8充满自来水,产生虹吸效应,在污物自身的重力、自来水的冲击力以及虹吸效应的吸力之下,污物被冲入至排污管7中,最后进入至与排污管7连通的下水管道内被彻底排走。

实施例二: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池体1、凹槽2、第二管3、第三管4、冲水孔5、刷洗孔6、导向块7、第一挡块8、第二挡块9、排污管10、排水管11、排污孔12、大径管10、第一管12。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如图5、图6、图7、图8所示,池体1侧壁靠近冲水孔5的端部,位于凹槽2内设有两块第一挡块8,两块第一挡块8分别位于两个刷洗孔6远离冲水孔5的一侧。第一挡块8与凹槽2的下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挡块8与凹槽2的上侧壁之间有缝隙。凹槽2的下侧壁位于冲水孔5与第一挡块8之间靠近第一挡块8处为向下凹的弧面。第一挡块8的上端靠近冲水孔5的一侧设有长条状的导向块7。

池体1侧壁远离冲水孔5的端部还设有两块第二挡块9,两块第二挡块9均位于凹槽2内,且两块第二挡块9分别位于辅冲孔与凹槽2连通处的两侧,两块第二挡块9均与凹槽2的下侧壁固定连接,两块第二挡块9与凹槽2的上侧壁之间均有缝隙,以便于水通过,而且可以增大水的压力。两块第二挡块9均为弧形,且两块第二挡块9的凹面相向设置。

前述存水管包括大径管10和小径管,大径管10的下端与小径管的上端连接,且两者的连接处圆弧过渡,大径管10与小径管的高度比为1:5。小径管由上至下依次分为第一管12、第二管3和第三管4,第一管12、第二管3和第三管4的管径比为1:2:1,第一管12、第二管3和第三管4的高度比为1:4:2,第二管3与第三管4之间弧形过渡。存水管与排水管11之间的连接处,即第三管4与排水管11之间的连接处弧形过渡,且排水管11与第三管4的管径之比为3:2。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