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拱形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5814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拱形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科学坝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拱形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



背景技术:

面板坝坝型因具有对坝址区地形地质条件适应性强、经济性好、安全可靠的特点,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但近几年来已建的部分高面板坝出现了坝体变形比预测值大、面板出现挤压破坏、裂缝、坝体渗漏量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坝体变形大;二是面板等防渗系统易破坏、破坏引起坝体渗漏量大,可能存在渗透稳定的安全隐患;三是可维修性差,面板下部检修困难,遇到极端工况问题更加突出。由此目前对250m级或更高的面板坝的安全存在质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公众、政府对安全要求的显著提高 ,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挡水建筑物提出了强震等极端工况不倒、设计工况维修后能正常使用的要求。我国已建70m以上高面板坝全部没有检修底部防渗系统的条件。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国内对修建250~300m超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决策。

通常高面板坝或超高面板坝设计时,大多从坝体分区、填筑标准、接缝止水、施工步骤等方面研究,提出降低坝体变形、改善面板应力和控制接缝位移的相关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目前都无法更有效的解决超高面板堆石坝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高面板坝面板过长,变形较大;可维修性差,面板下部检修困难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拱形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通过在面板坝底部设置混凝土拱形坝,从而达到提高深水区面板的可维修性、改善超高面板堆石坝面板应力变形及坝体变位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拱形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包括由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混凝土面板、垫层料、上过渡料、上游堆石区、下游堆石区;在所述混凝土面板底部设置混凝土拱形坝;所述混凝土拱形坝的上游侧设有盖重区;所述混凝土拱形坝的下游侧为上游堆石区。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拱形坝在水平面上呈凸向上游的拱形。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拱形坝高度小于100m。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拱形坝内部设置有监测检修廊道。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拱形坝的拱端位于两岸基础上。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拱形坝下游侧还设有下过渡料;所述下过渡料位于所述混凝土拱形坝与所述上游堆石区之间。

优选的,所述上过渡料和所述下过渡料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常规混凝土面板的基础上,增设了位于河床部位混凝土面板上游侧的混凝土拱形坝,代替深水区面板,减小面板长度,并且替代了部分堆石料,从而提高了深水区面板的可维修性、改善超高面板堆石坝面板应力变形及坝体变位,为高面板坝或者超高面板坝的建设提供了依据,尤其是300m级高面板堆石坝;为超高面板坝的发展提供支撑,促进超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进步,为超高坝研究积累经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面板堆石坝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面板堆石坝的混凝土拱形坝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凝土拱形坝;2-混凝土拱形坝;3-混凝土面板;4-垫层料;5-上过渡料;6-上游堆石区;7-下游堆石区;8-两岸基础;9-下过渡料;10-监测检修廊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高面板坝面板过长,变形较大;可维修性差,面板下部检修困难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拱形复式结构面板堆石坝,包括由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的混凝土面板3、垫层料4、上过渡料5、上游堆石区6、下游堆石区7;在所述混凝土面板3底部设置混凝土拱形坝1;所述混凝土拱形坝1的上游侧设有盖重区2;所述混凝土拱形坝1的下游侧为上游堆石区6。

本实用新型在混凝土面板3底部设置混凝土拱形坝1,代替深水区面板,提高深水区面板的可维修性,改善超高面板堆石坝面板应力变形及坝体变位,为高面板坝或者超高面板坝的建设提供了依据,尤其适用于300m级高面板堆石坝。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混凝土拱形坝1在水平面上呈凸向上游的拱形。所述混凝土拱形坝1的拱端位于两岸基础8上。所述混凝土拱形坝1在平面上呈拱形,可有效的将其所承受的水荷载传递到两岸基础8上,解决了其稳定问题,同时也可减小混凝土拱形坝1的应力。

所述混凝土拱形坝1其内部设置有监测检修廊道10。

为了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更匹配坝的高度,所述混凝土拱形坝1高度小于100m。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混凝土拱形坝1下游侧还设有下过渡料9;所述下过渡料9位于所述混凝土拱形坝1与所述上游堆石区6之间,通过设置下过渡料9,以便使混凝土拱形坝1和上游堆石区6的接触更加密实可靠。

所述上过渡料5和下过渡料9相连,在上游和下游之间形成以完整和连续的过渡料,从上游至下游具有更好的过渡作用。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