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风电发电领域,涉及一种下沉式风机基础。
背景技术:
因为征地的原因,风电场部分机位被迫布置在排洪沟(或堤岸)边上,若采用常规的风机基础(基础埋深约-3.5m),将难以满足抗倾覆与抗滑移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种适用于排洪沟旁的下沉式风机基础。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下沉式风机基础,埋于排洪沟旁,该排洪沟的高度为Hp,所述下沉式风机基础包含台柱及连接于其下方的承台,所述台柱埋入土内的台柱高度为H2,H2≥Hp;所述风机基础的中心与排洪沟上边缘距离为D,风机基础的半径为R,D<R+6(米),所述H2=Hp时为最佳。
所述台柱高出地面的台柱高度为H1,H1高于最高行洪水位且H1≥300mm。
所述承台下方设置若干钢筋混凝土方桩,具体来说,承台的下方围绕承台圆心布置3圈钢筋混凝土方桩,由外向内分别为外圈32根、第二圈8根、第三圈3根。
在基础上方采用级配砂石回填,回填土表面设块石耐特龙护坦土工布(可配筋)1层,风机基础承台下分别设混凝土垫层与碎石垫层。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下沉式风机基础通过增大埋入土内的台柱高度,从而增加基础埋深,以提高抗倾覆与抗滑移能力,受力合理可靠,抗倾覆与抗滑移能力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沉式风机基础外形及桩位布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沉式风机基础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下沉式风机基础,其埋于排洪沟旁,排洪沟的高度为Hp。
上述下沉式风机基础包含台柱1及其下方的承台2。
台柱1的总体高为H,该高度H由埋入土内的台柱高度H2与高出地面的台柱高度H1两部分构成,且H2≥Hp,以H2=Hp时为最佳。高出地面的台柱高度H1应高于最高行洪水位且H1不小于300mm。
同时,风机基础的中心与排洪沟上边缘距离为D,风机基础的半径为R,D<R+6(米)。
由于下沉式风机基础台柱高度远大于常规风机基础台柱高度,故需要依据计算适当增加台柱直径与配筋。
基于上述结构,在基础上方采取防冲刷措施,可采用级配砂石回填,回填土表面设块石耐特龙护坦土工布(可配筋)1层,以提高风机基础防冲刷能力。
同时加设碎石垫层,在风机基础承台下分别设200mm厚混凝土垫层与250mm厚碎石垫层。
承台2下方还设置若干钢筋混凝土方桩3,其特别适用于土体承载力较弱、腐蚀性较强、地下水位较高的场地,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与施工可行性。
以下以某2.0MW风电机组的下沉式风机基础的参数为例。
风机基础中心距离排洪沟上边缘为10m,风机基础埋深为-7.0m,风机基础承台直径为16400mm,承台外边缘高度为1200mm,斜坡高度为800mm,台柱直径为6600mm,台柱埋入土内5000mm,台柱高出地面300mm。承台的下方围绕承台圆心布置3圈钢筋混凝土方桩,由外向内分别为外圈32根、第二圈8根、第三圈3根,共43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桩长为39m。承台下分别设200mm厚混凝土垫层与250mm厚碎石垫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