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城市人工河道治理的坝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6031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城市人工河道治理的坝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拦污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城市人工河道治理的坝体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人工河道作为城市环境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提供休闲、娱乐、景观及生态等功能,在城市行洪防涝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为构筑物、水循环较差导致城市人工河道的自净能力明显劣于自然河道。如果长期雨水短缺无法维持人工河道的良性循环,再加之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将进一步导致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蓝藻滋生、水体黑臭。长期河道表面漂浮垃圾、藻类等物质,不仅会遮挡阳光,抑制光合作用,自身腐败过程也会消耗水体的大量溶解氧,导致水体恶性循环。因此,对河道表面的垃圾、藻类等漂浮物及时清除是缓减黑臭的重要步骤。目前清除河道表面漂浮物的主要是通过设置拦截装置或者船体在河面进行捕捞。船体捕捞成本高。例如专利公开号为CN205242372U以及CN205501936U的专利技术公开的拦污装置或阻拦设施只适用于拦截木头等大型漂浮物,对蓝藻等小型漂浮物无法进行有效拦截。特别是对更细小的污染物没有去除效果。此外,清除聚集的漂浮物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城市人工河道治理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了一种用于城市人工河道治理的坝体装置,其结构简单,可隔离水体中蓝藻等藻类漂浮物,拦截、去除部分有机物和重金属,具有优异的治理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城市人工河道治理的坝体装置,其包括:

第一坝体,沿所述城市人工河道的宽度方向延伸地设置;所述第一坝体的下部具有第一排水通道;所述第一坝体的朝向所述城市人工河道下游的侧面为斜坡面,且所述斜坡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点;

第一封堵装置,配置成导通或切断所述第一排水通道;

水生植物种植区,设置于所述第一坝体的下游,配置成种植水生植物;和

拦阻设施,设置于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区的下游,且所述拦阻设施具有至少一个拦阻单元,每个所述拦阻单元具有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鱼丝网、活性炭纤维滤布、壳聚糖纤维滤布和第二鱼丝网。

进一步地,所述坝体装置还包括:

第二坝体,设置于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区的下游,且与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区之间设置有安装间隙,所述拦阻设施安装于所述安装间隙;所述第二坝体的下部具有第二排水通道;所述第二坝体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坝体的高度;和

第二封堵装置,配置成导通或切断所述第二排水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坝体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坝体的上表面均为用作行走的路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坝体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坝体的上表面均具有多个第二凸点。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凸点在所述斜坡面上呈不均匀状态及高低不平整状态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水通道的出水口高于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区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拦阻单元还包括不锈钢外框架,每个所述拦阻单元的第一鱼丝网、活性炭纤维滤布、壳聚糖纤维滤布和第二鱼丝网安装于该拦阻单元的所述不锈钢外框架。

进一步地,所述水生植物包括芦苇、香蒲和/或荷花。

进一步地,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区沿水流方向延伸的长度为0.3m至1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鱼丝网和所述第二鱼丝网的网孔直径为1mm至5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城市人工河道治理的坝体装置,可增加水体与空气中氧气的交换能力,提高水体中溶氧量。水生植物的设置不仅进一步降低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也可拦截较大的漂浮物;同样对第一排水通道的大流量排水也起到一定缓冲作用,降低对下游拦阻设施的水力冲击;水生植物种植区独特的下凹设计也防止水力对水草底泥的冲击,保证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拦阻设施特殊的结构,进一步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包括部分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

进一步地,第二坝体的设置,可便于及时更换拦网、打捞坝体内的垃圾漂浮物。第一排水通道和第二排水通道的双排水管的设置有利于坝体装置内部清污,雨涝期可充分发挥排水管的作用,不仅提高河道行洪能力,而且有利于保护坝体装置免受较大水力冲击的破坏。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坝体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坝体装置的示意性局部结构图;

图3是图1所示坝体装置中拦阻设施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图3所示拦阻设施中拦阻单元的示意性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坝体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并参考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城市人工河道治理的坝体装置,该坝体装置可包括第一坝体10、第一封堵装置20、水生植物种植区30和拦阻设施40。

第一坝体10可沿城市人工河道的宽度方向延伸地设置。第一坝体10的下部具有第一排水通道11;第一坝体10的朝向城市人工河道下游的侧面为斜坡面,且斜坡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点12。优选地,多个第一凸点12在斜坡面上呈不均匀状态及高低不平整状态分布。具体地,第一坝体10是沿河断面用水泥、沙子构筑而成,斜坡面即上述斜坡面分布不均匀的第一凸点12,可增加水体紊流,完成水体充氧,即增加水体与空气中氧的交换能力,提高水体中溶氧量。第一坝体10的实际长度以城市人工河道的宽度为准。

第一封堵装置20可配置成导通或切断第一排水通道11。第一封堵装置20为可移动挡板,设置于第一排水通道11的进口处。

水生植物种植区30也可被称为水草种植区,设置于第一坝体10的下游,配置成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选择当地适宜的品种,主要起拦截较大型漂浮物、吸附部分有害物质,也可以起到进一步拦截污染物的作用。进一步地,也可对第一排水通道11的排水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降低对拦阻设施40的水力冲击。例如,水生植物包括芦苇、香蒲和/或荷花。也就是说,水生植物一般选取适宜当地生存的、对富营养物质有较高富集能力较高的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为芦苇、香蒲和荷花以及其它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拦阻设施40可设置于水生植物种植区30的下游,且拦阻设施40具有至少一个拦阻单元41。每个拦阻单元41可由多层材料组成,例如可具有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鱼丝网42、活性炭纤维滤布43、壳聚糖纤维滤布44和第二鱼丝网45。第一鱼丝网42和第二鱼丝网45主要起拦截蓝藻、浮萍之类较大的漂浮物。活性炭纤维滤布43主要吸附一些更细小的漂浮物或者某些高分子有机污染物。壳聚糖纤维滤布44主要用来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进一步地,每个拦阻单元41还包括不锈钢外框架46,每个拦阻单元41的第一鱼丝网42、活性炭纤维滤布43、壳聚糖纤维滤布44和第二鱼丝网45安装于该拦阻单元41的不锈钢外框架46。第一鱼丝网42和第二鱼丝网45的网孔直径为1mm至5mm。当城市人工河道较宽时,单个拦阻单元41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时,可通过多个拦阻单元41进行组装,例如利用不锈钢铁丝将多个拦阻单元41沿城市人工河道宽度方向依次拼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坝体装置还可包括第二坝体50和第二封堵装置60。第二坝体50可设置于水生植物种植区30的下游,且与水生植物种植区30之间设置有安装间隙31。拦阻设施40安装于安装间隙31。第二坝体50的实际长度以城市人工河道的宽度为准。第二坝体50的高度可高于地面可起加固拦阻设施40的作用。第二坝体50的高度低于第一坝体10的高度。第二坝体50的下部具有第二排水通道51。第二封堵装置60配置成导通或切断第二排水通道51。进一步地,第二封堵装置60为可移动挡板,设置于第二排水通道51的出口处。第二排水通道51和第二封堵装置60的设置,以及与第一排水通道11和第一封堵装置20的配合使用,可以排空坝体装置内的河水,为坝体装置内的清污提供便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坝体10的上表面和第二坝体50的上表面均为用作行走的路面。例如,第一坝体10的上表面和第二坝体50的上表面均具有多个第二凸点52,以便于行人等通过。也就是说,第二坝体50还可具有提供行走的作用,可便于及时更换拦阻单元41、打捞坝体装置内的垃圾漂浮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水通道11的出水口高于水生植物种植区30的上表面,可略高于,以使水生植物种植区30呈独特的下凹设计,以防止水力对水草底泥的冲击,保证水草正常的生长。水生植物种植区30沿水流方向延伸的长度为0.3m至1m,不仅进一步降低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也可拦截较大的漂浮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用于城市人工河道治理的坝体装置,也可以称为是一种用于城市人工河道治理中拦藻、除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坝体装置,可利用第一凸点12增加水体与空气的交换能力,提高水体中的溶氧量,水生植物的设置不仅进一步降低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也可拦截较大的漂浮物;同样对第一排水通道11的大流量排水也起到一定缓冲作用,降低对下游拦阻设施40的水力冲击;水生植物种植区30独特的下凹设计也防止水力对水草底泥的冲击,保证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拦阻设施40特殊的结构,进一步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包括部分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

第一封堵装置20和第二封堵装置60的配合使用,可以调节坝体装置内水生植物种植区30的水位,为更换水草、土壤处理、垃圾处理提供方便。清洁人员可以在第二坝体50上表面处打捞坝体装置内的垃圾漂浮物。雨涝期充分发挥第一排水通道11和第二排水通道51的作用,不仅提高城市人工河道的行洪能力,而且有利于保护装置免受较大水力冲击的破坏。

拦阻设施40中,活性炭纤维滤布43表面富含大量的碳微粒,可吸收大量水体中的微量有害物质,壳聚糖纤维滤布44可通过氨基与重金属形成特定的螯合作用,达到去除的目的。活性炭纤维滤布43、壳聚糖纤维滤布44可通过特定的处理后可重复利用。一般将活性炭纤维滤布43安装在迎水面,壳聚糖纤维滤布44置于活性炭纤维滤布43后面即活性炭纤维滤布43下游。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