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特指一种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水利工程生态墙,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态防护墙环保、美观、无毒、无污染,植被选择可多样化,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能将边坡环境迅速还原成自然状态,和原生态环境完美融合。
但是,传统的水利生态墙却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土质河岸带由于受坡内的渗流作用和坡前水流的冲刷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容易崩塌,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该水利工程生态墙具有生态环保功能,整个水利工程生态墙安全性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同时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包括:植被、地砖、种植槽、土壤层、碎石层、砂垫层、混凝土层、基体;
所述基体的顶侧设置有混凝土层,且基体通过混凝土与混凝土层的底侧相连接;所述混凝土层的顶侧设置有砂垫层,且混凝土层通过混凝土与砂垫层的底侧相连接;所述砂垫层的顶侧设置有碎石层,且砂垫层通过混凝土与碎石层的底侧相连接;所述碎石层的顶侧设置有土壤层,且碎石层通过混凝土与土壤层的底侧相连接;所述土壤层的顶侧设置有种植槽,且种植槽通过嵌入方式与土壤层相连接;所述种植槽内部设置有植被,所述植被通过嵌入方式与种植槽的土壤层相连接;所述种植槽外侧设置有地砖,且地砖通过土壤层与种植槽的外侧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所述地砖外观特征呈方形状。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所述种植槽外观为六边形状,且种植槽为中空状设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所述地砖呈凹形引水槽设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所述地砖外侧为多个种植槽组成的菱形设计。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所述植被和地砖、种植槽、土壤层、碎石层、砂垫层、混凝土层、及基体为阶梯状设计。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方案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具有生态环保功能,整个水利工程生态墙安全性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同时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正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地砖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墙种植槽示意图。
其中:植被1、地砖2、种植槽3、土壤层4、碎石层5、砂垫层6、混凝土层7、基体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至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图,包括:植被1、地砖2、种植槽3、土壤层4、碎石层5、砂垫层6、混凝土层7、基体8;基体8的顶侧设置有混凝土层7,且基体8通过混凝土与混凝土层7的底侧相连接;混凝土层7的顶侧设置有砂垫层6,且混凝土层7通过混凝土与砂垫层6的底侧相连接;砂垫层6的顶侧设置有碎石层5,且砂垫层6通过混凝土与碎石层5的底侧相连接;碎石层5的顶侧设置有土壤层4,且碎石层5通过混凝土与土壤层4的底侧相连接;土壤层4的顶侧设置有种植槽3,且种植槽3通过嵌入方式与土壤层4相连接;种植槽3内部设置有植被1,植被1通过嵌入方式与种植槽3的土壤层4相连接;种植槽3外侧设置有地砖2,且地砖2通过土壤层4与种植槽3的外侧相连接;地砖2外观特征呈方形状,种植槽3外观为六边形状,且种植槽3为中空状设置,地砖2呈凹形引水槽设置,地砖2外侧为多个种植槽3组成的菱形设计,植被1和地砖2、种植槽3、土壤层4、碎石层5、砂垫层6、混凝土层7、及基体8为阶梯状设计。
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首先将基体8夯实,然后将混凝土层7覆盖在基体8的顶侧,混凝土层7表面凝固后,用水湿润混凝土层7,防止干裂,混凝土层7完全凝固后,将砂垫层6覆盖在混凝土层7顶侧,将砂垫层6整理平整后把碎石层5覆盖在砂垫层6的顶侧,然后将碎石层5和砂垫层6夯实,夯实后将土壤层4覆盖在碎石层5的顶侧,然后将种植槽3和地砖2铺于土壤4层顶侧,将植被1栽入种植槽3内,本实用新型水利工程生态墙具有稳定性好,适应性较广,不仅抗风浪能力较高,防止水土流失,而且内外水体能自由交换,利于水生物的繁衍,而且环保、美观、无毒、无污染,植被选择可多样化,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