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沟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3602阅读:1341来源:国知局
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沟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沟渠系统,具体是一种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沟渠系统,属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每次随着雨季的到来,全国许多城市都会出现内涝,给市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为此国家提出海绵城市这一全新的城市建设设计理念。海绵城市要求城市对雨水具有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

当前,城市内的硬化道路在整个城市不透水表面中的比例约为30%,存在着雨水冲刷路面,导致道路雨水径流携带大量悬浮物、有机质、营养物、重金属及病原体等污染物质进入城市地表水体,致使道路雨水径流成为城市地表水体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而目前我国城市道路雨水排放系统主要方式为 “边沟-雨水口-市政管线”或“急流槽-明沟/明渠”,大部分道路雨水径流未经处理,经由市政管网直接排入城市地表水体,对城市地表水体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破坏了城市水环境。城市硬化道路两侧一般设置仅具单一景观功能的绿化带,在现有的简单、快速的道路雨水径流排放模式下,并未实现对两侧绿化带的滞留、净化功能的充分利用,多为单纯的造景绿化。

硬化道路径雨水流污染严重且污染物成分复杂,单一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难以实现对其的有效控制,因此需合理配置多种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在实现道路景观设计的同时,能在源头上实现对径流污染的有效净化和控制,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道路环境。因此,有效控制、净化硬化道路的路面雨水径流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将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当前城市道路雨水未经处理,经由市政管网直接排入城市地表水体,对城市地表水体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破坏了城市水环境的问题,提出一种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沟渠系统,以对城市道路雨水进行处理,除去雨水中的部分污染物,提高从城市道路流入城市地表水体的雨水的水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沟渠系统,包括碎石浅沟、植被过滤带、雨水净化沟渠,碎石浅沟设置硬化道路的边缘两侧,植被过滤带一侧与碎石浅沟搭接,另一侧与雨水净化沟渠搭接;其中碎石浅沟的高度低于硬化道路的边缘,碎石浅沟内填充有碎石;植被过滤带为位于碎石浅沟和雨水净化沟渠之间、并与之搭接的斜坡,且与碎石浅沟搭接处的高度高于与雨水净化沟渠搭接处的高度,植被过滤带上种植耐短时水淹植物;雨水净化沟渠的高度低于植被过滤带边缘的高度,雨水净化沟渠内设有雨水净化装置。

进一步地,雨水净化装置包括挂件、透水土工布和填料,挂件为雨水净化装置的最底层,与雨水净化沟渠底部之间留有空间,挂件的底部设有穿孔,两侧搭接在雨水净化沟渠的两边;透水土工布设在挂件的上方,两侧均埋入与雨水净化沟槽搭接的两旁的土中;填料填充在透水土工布的上方。

进一步地,填料包括沸石、蛭石、鹅卵石,沸石填充在最下方,蛭石填充在沸石的上面,鹅卵石填充在沸石的上面。

进一步地,沸石的粒径为5-15mm,填充厚度为75-85mm,优选为80mm;蛭石的粒径为10-30mm,填充厚度为95-105mm,优选为100mm;鹅卵石的粒径为30-60mm,填充厚度为115-125mm,优选为120mm。

进一步地,透水土工布两侧埋入两旁土内的长度为50-70mm。

进一步地,挂件两侧在雨水净化沟渠两边的搭接长度为50-100mm,挂件底端距离雨水净化沟渠底部的深度为290-310mm,优选为300mm。

进一步地,挂件底部的穿孔内径为20-40mm,间距为40-60mm。

进一步地,碎石浅沟宽度为300-700mm,深度为300-500mm。

进一步地,填充的碎石为白玉碎石,白玉碎石的粒径为15-50mm。

进一步地,植被过滤带坡度为3-5%,宽度为4-7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实用新型中城市硬化道路表面的雨水径流汇入碎石浅沟,碎石浅沟可减少路面雨水径流对后续设施的冲刷、拦截过滤路面雨水径流中颗粒污染物、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碎石浅沟初步过滤后的雨水部分将从沟底或侧面下渗,削减部分地表径流量,同时也可削减道路雨水径流的洪峰流量,另一部分以均匀漫流的形式进入植被过滤带。植被过滤带主要利用植被的过滤、吸收,土壤吸附、微生物的降解,在输送道路雨水径流时,净化道路雨水径流,少部分道路雨水径流也将渗入地下。经过前述两道措施处理的道路雨水径流进入多功能雨水净化沟渠,在沟内填料挂件中填料的过滤、吸附、微生物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后从雨水净化沟渠内排入城市地表水体。提高了流入的道路雨水的质量。

2.本实用新型通过碎石浅沟-植被过滤带-雨水净化沟渠的三级截污单元串联成海绵城市道路雨水净化沟渠系统,可实现削减10-20%的道路径流量,40-50%道路径流污染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整体示意图;

其中:1.碎石浅沟,2.白玉碎石,3.植被过滤带,4.雨水净化沟渠,5.挂件,6.透水土工布,7.填料,8.绿化带,9.人行道或者自行车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沟渠系统,包括碎石浅沟1、植被过滤带3、雨水净化沟渠4,碎石浅沟1设置硬化道路的边缘两侧,植被过滤带3一侧与碎石浅沟1搭接,另一侧与雨水净化沟渠4搭接;其中碎石浅沟1的高度低于硬化道路的边缘,碎石浅沟1内填充有碎石;植被过滤带3为沿与碎石浅沟1搭接处向与雨水净化沟渠4搭接处倾斜的斜坡,植被过滤带上种植短时耐水淹植物;雨水净化沟渠4的高度低于植被过滤带3边缘的高度,雨水净化沟渠4内设有雨水净化装置。道路上的雨水流入两旁的碎石浅沟1,将道路上的颗粒污染物带入碎石浅沟1,然后雨水经渗透以及漫流的形式流入植被过滤带3,经植被的过滤、吸收,土壤吸附、微生物的降解后渗入地下或者流入雨水净化沟渠4进行净化处理。

其中植被过滤带优选为种植草本植物,灌木带不能像草本植物那样密植,存在裸露的土壤,易导致水土流失,若为景观考虑可以点缀灌木小品,采用草本植物带+灌木带+草本植物带(宜宽度较大)的形式,且草本植物带的宽度宜较大,而灌木带的宽度宜较小,如1-1.5m;或灌木带(宜宽度较小,如1-1.5m)+草本植物带(宜宽度较大)。

雨水净化装置包括挂件5、透水土工布6和填料7,挂件5为雨水净化装置的最底层,与雨水净化沟渠4底部之间留有空间,挂件5的底部设有穿孔,两侧搭接在雨水净化沟渠4的两边;透水土工布6设在挂件5的上方,两侧均埋入与雨水净化沟槽搭接的两旁的土中;填料7填充在透水土工布6的上方。将挂件5设置在离雨水净化沟渠4底部一定距离的位置,两侧搭接在雨水净化沟渠4的两边,以对上面部分进行支撑,避免雨水净化装置沉入雨水净化沟渠4底部,阻挡雨水净化沟渠4底部雨水的流动;在挂件5上设置穿孔以使净化后的雨水流入雨水净化沟渠4。透水土工布6再次作为支撑部件,且避免填料7以及雨水中的颗粒污染物从挂件5的穿孔中流入雨水净化沟渠4。

填料7包括沸石、蛭石、鹅卵石,沸石填充在最下方,蛭石填充在沸石的上面,鹅卵石填充在沸石的上面。填料7内各组分的直径安装从上到下依次减小的方式设置,对雨水进行从粗滤到细滤的处理,使雨水中的污染物处理更彻底。

沸石的粒径为5-15mm,填充厚度为75-85mm,优选为80mm;蛭石的粒径为10-30mm,填充厚度为95-105mm,优选为100mm;鹅卵石的粒径为30-60mm,填充厚度为115-125mm,优选为120mm。

透水土工布6两侧埋入两旁土内的长度为50-70mm。将透水土工布6两侧埋入土内,以对透水土工布6的位置进行固定。

挂件5两侧在雨水净化沟渠4两边的搭接长度为50-100mm,挂件5底部距离雨水净化沟渠4底部的深度为290-310mm,优选为300mm。挂件5与雨水净化沟渠4底部的空间供净化后的雨水在雨水净化沟渠4内顺畅流动。

挂件5底部的穿孔内径为20-40mm,间距为40-60mm。

碎石浅沟1宽度为300-700mm,深度为300-500mm。

填充的碎石为白玉碎石,白玉碎石的粒径为15-50mm。

植被过滤带3坡度为3-5%,宽度为4-7m。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方法同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雨水净化沟渠4远离硬化道路的一侧为绿化带8,且绿化带8为沿外边缘往与雨水净化沟渠4搭接处倾斜的斜坡。

雨水净化沟渠4上方为架空的人行道或者自行车道9。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本实用新型中城市硬化道路表面的雨水径流汇入碎石浅沟,碎石浅沟可减少路面雨水径流对后续设施的冲刷、拦截过滤路面雨水径流中颗粒污染物、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碎石浅沟初步过滤后的雨水部分将从沟底或侧面下渗,削减部分地表径流量,同时也可削减道路雨水径流的洪峰流量,另一部分以均匀漫流的形式进入植被过滤带。植被过滤带主要利用植被的过滤、吸收,土壤吸附、微生物的降解,在输送道路雨水径流时,净化道路雨水径流,少部分道路雨水径流也将渗入地下。经过前述两道措施处理的道路雨水径流进入多功能雨水净化沟渠,在沟内填料挂件中填料的过滤、吸附、微生物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后从雨水净化沟渠内排入城市地表水体。提高了流入的道路雨水的质量。

2.本实用新型通过碎石浅沟-植被过滤带-雨水净化沟渠的三级截污单元串联成海绵城市道路雨水净化沟渠系统,可实现削减10-20%的道路径流量,40-50%道路径流污染物。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或变换,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