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固减震桩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4468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加固减震桩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行业日益发展,建筑业对桩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地基基础形状大多采用较大下底面面积的地基基础,以此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但由于该结构的重量大,因此沉降量大,抗震能力较差,尤其用于软体层时,地基基础的底面直接承受着地壳断裂或移位导致的地震波能量的冲击,底面积越大,直接受冲击的力度及断裂、位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其抗震性能就差,尤其在地震多发地带,对其地基基础提出了更高的抗震要求。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单位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加固桩基的稳定性,但是行业内很少有一种简单有效的措施,来加固对于复杂多震的地质条件下的桩基等。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固减震桩基结构,有效增加桩基的稳定性,同时有效的解决了在多震的地质的情况下单杆站立不稳的问题,该结构具有载荷高的优点,较好的解决了桩基下沉及开裂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固减震桩基结构,包括桩基主体和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主体穿过承台设置,所述承台下面由上到下依次设有缓冲弹性层、加固层和承重层,所述缓冲弹性层采用缓冲橡胶垫或弹性树脂制成,所述加固层采用钢筋水泥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承重层下端面设有紧密围绕桩基主体外表面并向下延伸至桩基主体底部的筒状的承重部,所述承台下端面设有向下延伸依次穿过缓冲弹性层、加固层和承重层的若干承重柱,所述承重柱上设有从外侧水平穿过承重柱向桩基主体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的定位销柱,所述定位销柱由外到内依次穿过承重柱、承重部并延伸至桩基主体的外壁处,所述承台与承重柱、承重层与承重部均一体浇筑成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重柱底部与承重部底部之间还设有连接两者的加强柱。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台为低承台或高承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弹性层的厚度为30-50厘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台、缓冲弹性层、加固层和承重层的外边沿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固减震桩基结构,首先在结构中加入了缓冲弹性层,能有效吸收地震所产生的横向力,使地震对建筑物的水平破坏力被大大削弱;其次,本技术方案中在承台下加入了加固层和承重层,承台下设有延伸的承重柱,桩基主体在承受载荷后,将载荷传递到承台,再由承台分布到相应的承重柱上,承重柱依次穿过缓冲弹性层、加固层和承重层,其稳定性大大提高,从而大大减少了单一地面承受较大的载荷,利用本结构能明显解决桩基下沉及带来的桩基开裂现象,能够承载较大的载荷,有效的增加桩基主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固减震桩基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示意:1-桩基主体;2-承台;21-承重柱;3-缓冲弹性层;4-加固层;5-承重层;51-承重部;6-定位销柱;7-加强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加固减震桩基结构,包括桩基主体1和承台2,所述桩基主体1穿过承台2设置,所述承台2下面由上到下依次设有缓冲弹性层3、加固层4和承重层5,所述缓冲弹性层3采用缓冲橡胶垫或弹性树脂制成,所述加固层4采用钢筋水泥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承重层5下端面设有紧密围绕桩基主体1外表面并向下延伸至桩基主体1底部的筒状的承重部51,所述承台2下端面设有向下延伸依次穿过缓冲弹性层3、加固层4和承重层5的若干承重柱21,所述承重柱21上设有从外侧水平穿过承重柱21向桩基主体1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的定位销柱6,所述定位销柱6由外到内依次穿过承重柱21、承重部51并延伸至桩基主体1的外壁处,所述承台2与承重柱21、承重层5与承重部51均一体浇筑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固减震桩基结构,首先在结构中加入了缓冲弹性层3,能有效吸收地震所产生的横向力,使地震对建筑物的水平破坏力被大大削弱;其次,本技术方案中在承台2下加入了加固层4和承重层5,承台2下设有延伸的承重柱21,桩基主体1在承受载荷后,将载荷传递到承台2,再由承台2分布到相应的承重柱21上,承重21柱依次穿过缓冲弹性层3、加固层4和承重层5,其稳定性大大提高,从而大大减少了单一地面承受较大的载荷。加强层4增强整个结构的硬度和强度;承重层5及承重部51用于支撑和稳固承重层5以上的结构;定位销柱6可加强承重柱21和承重部51整个支撑结构之间的稳固;承台2与承重柱21、承重层5与承重部51均一体浇筑成型,会大大提高整个桩基结构的稳定性,使桩基结构受到震动时更加稳固。

如图1所示,所述承重柱21底部与承重部51底部之间还设有连接两者的加强柱7,加强柱7将承重柱21和承重部51及桩基主体1的底部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加强承重柱21底部的稳定性及整个桩基的稳固性。所述承台2为低承台或高承台。所述缓冲弹性层3的厚度为30-50厘米。所述承台2、缓冲弹性层3、加固层4和承重层5的外边沿相匹配,相互匹配可使四者之间的稳定性达到最高。

利用本技术方案可以明显解决桩基下沉及带来的桩基开裂现象,能够承载较大的载荷,有效的增加桩基主体1的稳定性。

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