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8154阅读:7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热岛效应,水资源短缺,不透水地面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系统破坏,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我国有234个县级以上城市遭遇过水淹洪灾。面对日益凸显的城市洪涝灾害,海绵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体一样具有吸水、蓄水、释水能力,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保持原有水生态,降低雨洪灾害危害,目前,国家及地方已开展了多个海绵城市试点,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地形地貌各异,海绵城市各项措施没有统一模式,只有因地制宜,采取海绵城市综合措施。山区海绵城市建设有着自身特点,因此,需研制开发一种适用山区,集渗透滞用为一体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尤其是用于雨水的循环利用系统,能保持水土水分需求的前提下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构建雨水循环系统对山区的坡地进行保护,防止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能有助于城市排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解决了现有的雨水排放单一,而且山区雨水丰沛,没有针对山区特有地理优势建设循环利用雨水的系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通过排水系统连通的渗水系统、滞水系统、蓄水池、净化系统及浇灌系统,其中渗水系统及滞水系统收集雨水输送到蓄水池中,蓄水池中的雨水经过净化系统后排入景观池、浇灌系统中循环利用;

所述渗水系统包括渗透水路面及渗透水广场;

所述滞水系统包括人造式的滞水湿地;

所述净化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沉淀池、生物净化池、净化水池。

在实现山区雨水循环利用建设时,可以利用山区具有的高低地势差,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可在靠近边坡的区域建设循环利用系统,建设渗水系统、滞水系统、蓄水池、净化系统、浇灌系统,其中蓄水池用于收集从渗水系统、滞水系统中多余的雨水,并进行储存,然后将蓄水池中的雨水按照需要输送到进化系统中进行雨水进化,然后将净化后的雨水输送到景观池中利用,而蓄水池中的雨水也可以直接排放到浇灌系统中,用于植物的浇灌。以此达到对边坡多余的雨水进行收集,用于城市建设用水使用,一方面对边坡区域进行了保护,有效避免了的滑坡、泥石流等灾难,另一方面也利用多余的雨水建造城市景观,不仅节约能源,也对城市环境起到了保护。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山区建设海绵城市具有地面起伏大,高度差优势,具有良好的排水优势,但山区地貌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通过在山区的坡地区域将设雨水循环系统,将过多的雨水通过蓄水池进行收集,并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建造中,实现绿色建筑理念,在雨天吸水,将低洪峰流量,旱天放水,避免了原有城市建设中存在雨水排放单一的现状,而且综合利用雨水资源,有效降低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

2、利用山区地势,可将循环系统建设成自流式的蓄水池、滞水系统,节约能源,也有利于环境净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山区海绵城市建设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渗透水路面的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沉湿地的断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净水系统布置示意图。

图中,渗透水路面1、草坪10、道路主体11、渗透水层111、不透水层112、蓄水池2、净化系统3、沉淀池31、生物净化池32、净化水池33、渗透水广场4、下沉湿地5、下沉草地51、集排水池52、绿化滞水屋面6、渗水管路7、排水管8、边坡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通过排水系统连通的渗水系统、蓄水池2、滞水系统、净化系统3及浇灌系统,其中排水系统主要由多条渗水管路7、排水管路8及人造的排水沟槽相互连通构成。由于山区具有地势高差,在靠近山区边坡200的地方雨水过多会自动流下,若没有快速对雨水进行排走,会造成边坡200雨水累积,造成滑坡等自然灾害。在靠近边坡200的位置建设渗水系统对雨水快速进行渗透,渗水系统包括建设在边坡200一侧的渗透水路面1及渗透水广场4,其中渗透水路面1包括道路主体11以及位于道路主体11两侧的草坪10,在道路主体11与草坪10之间设有排水沟槽,而道路主体11包括从下到上依次铺设的不透水层112、渗透水层111,不透水层112中铺设有与排水沟槽连通的雨水归集管路,当雨水通过渗透水层111进入不透水层112后,直接流入排水沟槽中,一方面对地基进行保护,避免雨水过多损坏地基。在不透水层112下方还埋设有用于收集泥土中雨水的渗水管路7,当泥土中的雨水超过泥土的吸附力后,通过渗水管路7上的渗水孔流出,由于渗水管路7与排水管路8相连通,从而将排水沟槽与渗水管路7中的雨水输送到蓄水池2中进行储存。同样的,渗透水广场4包括从下到上依次铺设的不透水层112及渗透水层111,在不透水层112下方也埋设有用于收集泥土中雨水的渗水管路7,渗水管路7同样通过排水管路8将雨水输送到蓄水池2中。一般的广场只能将雨水渗透到地面以下的泥土中,没有考虑泥土的水分吸附能力有限额,过多的水分容易造成建筑凹陷、塌裂,而且会在路面行程积水,易造成交通瘫痪。通过渗水管路7可以将多余的水分进行收集,也不会破会泥土中的原有含量,一方面保护泥土处于自然湿度状态,不会由于雨水过多造成路面积水,不便于行走另一方面也将多余的水分进行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蓄水池2可跟随道路一同修建,也可利用现有的水库、湖泊等来收集雨水。蓄水池2中的水可在旱天时排出,通过浇灌系统将雨水植被、草坪10中,用于保持水土。在本实施例中,更重要的一种用途是,按照渗透水路面1或者渗透水广场4的修建方式,在一侧修建景观池作为滞水系统,将雨水充分利用到绿色建筑上,充分利用水资源。

在蓄水池2与滞水系统之间设有净化系统3,对蓄水池2中的水进行净化,避免在滞水系统中的水污染环境,不利于景观植物生存,其中净化系统3包括依次连通的沉淀池31、生物净化池32、净化水池33,当蓄水池2中的雨水进入沉淀池31中进行初步沉淀,将污泥等进行沉淀,经过沉淀后的水进入生物净化池32进一步净化成可使用的水,然后在净化水池33中进行收集,将净化水池33与滞水系统连通,从而给滞水系统中进行供水。滞水系统包括人造式的滞水湿地及绿化滞水屋面6,其中滞水湿地为下沉式构造,包括下沉草地51及在草地中间挖设的集排水池52,在下沉草地51下方埋设有与集排水池52连通的渗水管路7,渗水管路7也与排水管路8连通,流回蓄水池2中,从而保证滞水湿地中的水的活性,不会产生污染,利于行人观赏。在绿化滞水屋面6上可以设置下沉式的渗水树坑,用于种植水养绿色植物,扩充净化水的实用范围,充分利用蓄水池2中的雨水。

雨天,雨水通过渗透水路面1、渗透水广场4归集到蓄水池2中,然后通过净化系统3给人造景观池提供净水,构造滞水湿地、绿化滞水屋面6,便于行人观赏,建造绿色建筑,符合环保推行理念,旱天,还能通过浇灌系统对植被、草地等进行灌溉。整个雨水循环系统对雨水进行收集,进行循环利用,充分在雨天对雨水进行收集,防止边坡200雨水过多造成滑坡等,也能避免路面雨水淤积,造成交通不便;充分利用雨水可以节约水资源,保护淡水资源。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