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防洪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8825发布日期:2018-08-04 15:14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防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防洪墙。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增多,我国的防汛问题日趋严峻,洪涝灾害也较为频繁。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初步的防洪体系,并发挥了重要的防洪作用。但部分中小河流堤防及山区堤防标准低,防洪能力偏弱,难以抵挡超强暴雨洪水。

每年汛期,国家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采用沙袋加高堤防等措施进行防洪度汛。采用传统的沙袋挡水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也承担极大的风险,一旦决口,将会损失惨重。而一般城市河道洪水期历时较短,采用传统永久性堤防,将河道与城市隔裂开,会影响城市的景观及亲水性。除此之外,此种结构还需附近有丰富的料源,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且劳动强度高。

当然,现有技术中也存在可移动的钢性防洪墙,但是此种钢性防洪墙只适用于城市地面、地下车库、地铁等混凝土或硬地基基础,且该基础必须是平面;使用之前皆需要进行地基预埋处理。在材料选材方面,若选用造价低的钢材,则会造成墙体超重,人工安装、拆卸困难,存储空间大;若选择重量轻的材质,则会直接提高其造价。

也存在橡胶材质的可折叠式防洪墙,该类型的防洪墙,可适用于河道软土基。使用之前,需将防洪的堤防基础处理成平面,不允许凹凸不平。将橡胶袋体内注水之前,也需要进行锚固或者打桩进行四角固定,以防止注水后以及挡水时结构不稳定。此外,当洪水超高时,该橡胶结构可能会随着水流进行滚动,而出现挡水失败的现象。另,若挡水长度过长,橡胶材质选用过长,将会面临着折叠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防洪墙,以降低防洪时耗费的人力物力及防洪风险,适用于软质地基,对地基的平整度的要求较低。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柔性防洪墙,用于安装于地基上,其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朝向所述地基的一侧为开口结构;

网片,所述网片安装于所述框架上,所述网片的内侧具有水袋容纳空间;

防水渗布,所述防水渗布设置于所述网片的外部;

水袋,所述水袋安装于所述水袋容纳空间中。

可选地,所述框架设置为多个,各所述框架相互连接,所述防水渗布覆盖各所述框架。

可选地,各所述框架成排设置,每排所述框架中,各所述网片依次排布形成网箱结构,相连的所述框架的连接处不设置所述网片。

可选地,所述防水渗布包括埋设部分以及与所述埋设部分连接的挡水部分,所述埋设部分埋入所述地基中,所述挡水部分与所述网片相对。

可选地,相连接的所述框架具有插销孔,销栓锁扣与所述插销孔插装配合。

可选地,所述框架包括框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框体上的加强管,所述框体朝向所述地基的一侧为开口结构。

可选地,还包括挂钩,所述挂钩设置于所述框架上与所述开口结构相对的一侧,所述水袋和所述防水渗布中的至少一者挂设于所述挂钩。

可选地,所述框架包括框体,所述框体朝向所述地基的一侧为开口结构,所述挂钩设置为多个,每个所述框体中,多个所述挂钩沿着所述框架的周向排布。

可选地,所述框架位于所述防水渗布与所述网片之间。

可选地,单个所述框架中设置多个所述网片,各所述网片相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柔性防洪墙包括框架、网片、防水渗布和水袋,水袋可以放置于网片内的水袋容纳空间中,由于水袋可以根据地基的形状变形,进而贴合地基基础,因此该柔性防洪墙适用于软质地基,且其对地基的平整度的要求较低;水袋之间可以相互挤压,有效防止柔性防洪墙出现侧面漏水的问题;同时,该柔性防洪墙在水袋、防水渗布的多重防水作用下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此外,防水渗布的埋设方式解决了框架之间衔接处漏水问题,延长渗径,降低渗透压力,使得该柔性防洪墙的防洪风险较低;该类型的防洪墙结构简单,安装快速,解决了防洪时耗费人力物力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防洪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防洪墙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C-C向剖切图;

图4为图2的B-B向剖切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防洪墙中,销栓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防洪墙中,水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防洪墙中,防水渗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框架;

11-插销孔;

12-销栓锁扣;

13-框体;

14-加强管;

20-网片;

30-防水渗布;

40-水袋;

41-挂钩连接孔;

50-挂钩。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防洪墙,该柔性防洪墙用于安装于软质地基,例如软土基、山区河道、烂泥塘等,以适用于湿地、壤土、粘土等恶劣气候软质堤防应急防洪抢险,也可用于河湖施工区围堰挡水。此柔性防洪墙具体可以包括:

框架10,该框架10是柔性防洪墙的其他部分的安装基础,其可以加固整个柔性防洪墙的结构,增大柔性防洪墙抵抗洪水的能力,框架10朝向地基的一侧为开口结构,也就是说,框架10朝向地基的部分是空的;框架10的材质可以是金属,以此提升框架10的结构强度;

网片20,该网片20可以通过焊接、紧固件连接等方式安装于框架10 上,可以在框架10的局部设置网片20,也可以在框架10各部分均设置网片20,并且,由于该网片20一般具有一定的柔性,因此可以将网片20 设置为一个,通过弯曲该网片20以适应框架10的结构,当然,也可以不弯曲网片20,使得网片20仅覆盖框架10的一部分;网片20的材质可以是金属,以此提升网片20的结构强度;该网片20的内侧具有水袋容纳空间;

防水渗布30,防水渗布30设置于网片20的外部,且防水渗布30位于柔性防洪墙的迎水面一侧,具体地,防水渗布30可以相对于框架10固定,例如将防水渗布30绑在框架10上,具体地,该防水渗布30可以选用帆布制成,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制成,只要防水渗布30的防水能力能够满足要求即可;防水渗布30的形状可以设置为矩形;

水袋40,水袋40安装于上述水袋容纳空间中,此时,网片20可以保护该水袋40;该水袋40内部装水,使得该水袋40具有一定的重量,进而压在地基上;水袋40通常设置为多个,此时各水袋20之间可以互相挤压。在框架10、网片20、防水渗布30的作用下,水袋40在止水过程中不容易出现变形、翻滚。

使用该柔性防洪墙时,可以单独将框架10、网片20、防水渗布30和水袋40运输至需要设置柔性防洪墙的地方,然后将框架10、网片20、防水渗布30组装在一起,接着可以就地取材,在水袋40内装水,再将水袋 40放置于网片20内的水袋容纳空间中,此时水袋40可以按压地基,各水袋40之间也存在挤压力,使得各水袋40之间不容易过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柔性防洪墙中,由于水袋40可以根据地基的形状变形,进而贴合地基基础,因此该柔性防洪墙可以适用于软质地基,且其对地基的平整度的要求较低;水袋40之间可以相互挤压,有效防止柔性防洪墙出现侧面漏水的问题;同时,该柔性防洪墙在水袋40、防水渗布30的多重防水作用下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使得该柔性防洪墙的防洪风险较低;该类型的防洪墙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快速等优点,解决了防洪时耗费人力物力的问题。另外,该柔性防洪墙的成本较低。该柔性防洪墙还具备以下优点:可在多个地点同时安装,抢险、施工效率高;移动性强、体积小、装卸方便,仅需使用少量的机械和人力即可完成现场安装以及材料填充;水袋40中的填充材料可就地取材,可以装水、土、泥沙,解决抢险或挡水现场填料缺乏问题;存储空间小、运输方便、可循环使用,利于回收。

为了提供更大的防水面积,可以将上述框架10设置为多个,各框架 10相互连接,防水渗布30可以覆盖各框架10。具体地,所有框架10可以沿着单个方向排布,以此在柔性防洪墙的迎水侧指向背水侧的方向上形成单排防洪墙结构,也可以是所有框架10沿着多个方向排布,以此在柔性防洪墙的迎水侧指向背水侧的方向上形成多排防洪墙结构。各框架10 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可拆卸式的连接方式,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组装框架10,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形成不同的排布方式。

另外,将框架10设置为多个时,还具有以下优点:将体积较大的柔性防洪墙拆成体积较小的部分再进行运输,使得柔性防洪墙的运输更加方便;不使用该柔性防洪墙时,可以将各框架10拆开存放,各框架10在存放时可以相互嵌套或者相互堆叠,并且网片20、防水渗布30和水袋40 均可以放置于框架10内,使得整个柔性防洪墙在存放状态下占用更小的空间,存储空间小,进而便于存放该柔性防洪墙。

一种实施例中,当各框架10成排设置时,每排框架10中,各网片20 依次排布形成网箱结构,相连的框架10的连接处不设置网片20。也就是说,并非在框架10的各部分处都设置网片20。在相连的框架10的连接处不设置网片20,可以使得相连的框架10的连接处基本不存在限制水袋40 的位置的结构,此时相连的框架10的连接处的水袋40就可以灵活地排布,进而形成更紧密的结构,提升该柔性防洪墙的侧止水能力。

进一步地,防水渗布30可以包括埋设部分以及与该埋设部分连接的挡水部分,具体地,该埋设部分埋入地基中,挡水部分与网片20相对。也就是说,整个防水渗布30的一部分固定于地基中,另一部分与框架10 固定。相比于防水渗布30仅包含挡水部分的方案,设置埋设部分后,该埋设部分被伸入地基下,使得水更不容易通过该柔性防洪墙,从而提升该柔性防洪墙的底止水能力。同时,通过埋设部分与地基之间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整个柔性防洪墙在地基上的固定强度,使得柔性防洪墙的结构稳定性有所提升。此外,防水渗布30的埋设方式解决了框架10之间衔接处的漏水问题,延长渗径,降低渗透压力,使得该柔性防洪墙的防洪风险较低。

对于框架10之间的连接方式,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方案:相连接的框架10具有插销孔11,销栓锁扣12与插销孔11插装配合。需要安装框架10时,仅需要将一个框架10的插销孔11与另一个框架10的插销孔 11对齐,然后将销栓锁扣12插入对齐的插销孔11内,使得两者插装配合,就可以锁紧相连接的框架10。此种方案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拆装效率高等优势。

具体地,单个框架10上可以设置多个插销孔11,销栓锁扣12也可以设置为多个,以此通过多个插销孔11和多个销栓锁扣12的同时配合,提高整个柔性防洪墙的稳定性。

为了提升框架10的结构强度,以改善框架10的抗冲击能力,该框架 10可以包括框体13以及设置于该框体13上的加强管14,该框体13朝向地基的一侧为开口结构,这里的开口结构就是前文所述的开口结构。框体 13可以设置为多个,在单个框架10中,可以采用多个框体13形成网箱结构,也可以相邻的两个框架10共用一个框体13。采用多个框体13形成框架10的主体结构,可以便于运输及储存该柔性防洪墙。加强管14可以增强框架10的结构强度,进而达到前述目的。具体地,该加强管14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例如方钢,单个框架10中可以仅设置一个加强管14,也可以设置多个加强管14。当加强管14设置为多个时,至少两个加强管 14可以交叉设置,以此进一步提升框架10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当相邻的两个框架10共用一个框体13时,可以在相邻的框架10的部分框体13上均设置前述插销孔11,各插销孔11交替对接,销栓锁扣 12同时穿过多个框架10的插销孔11,进而实现相邻的框架10之间的固定连接。

可选的实施例中,柔性防洪墙还可以包括挂钩50,该挂钩50设置于框体13上与前述开口结构相对的一侧,水袋40和防水渗布30中的至少一者挂设于该挂钩50。具体地,水袋40上可以开设多个挂钩连接孔41,水袋40通过该挂钩连接孔41挂在挂钩50上。一方面,挂钩50可以便于水袋40在水袋容纳空间中的设置以及防水渗布30与框架10之间的连接;另一方面,当洪水的冲击力较大时,挂钩50可以对水袋40和防水渗布30 施加拉拽力,防止水袋40和防水渗布30相对于框架10来回运动而影响整个柔性防洪墙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框架10可以包括前述框体13,该框体13朝向地基的一侧为开口结构,上述挂钩50可以设置为多个,每个框体13中,多个挂钩 50沿着框架10的周向排布。也就是说,该方案可以使防水渗布30在多个位置处与框架10连接,进而提高防水渗布30与框架10的连接稳定性,也可以使各水袋40相对均匀地排布在框架10内,促使水袋40向框体13 施加更加均匀的作用力,从而更大幅度地提升柔性防洪墙的结构稳定性,优化其防洪效果。可选地,多个挂钩50沿着框架10的周向均匀排布,以强化前述技术效果。

上述网片20可以设置在框架10的外侧,也就是说,网片20可以位于框架10和防水渗布30之间,但是此种结构会导致水袋40与框架10之间容易形成间隙,不利于水袋40的设置。反之,将网片20设置于框架10 的内侧,也就是框架10位于防水渗布30与网片20之间时,由于网片20 的表面相对比较平整,因此网片20与水袋40之间基本可以贴合设置,进而更可靠地定位水袋40。

前文提到,网片20可以设置为一个,但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框架10的结构,单个框架10中可以设置多个网片20,各网片20相连接。网片20 设置为多个时,单个网片20发生较小程度的弯曲,甚至不发生弯曲,就可以与框架10连接,各网片20共同作用,可以以更大的面积对应覆盖框架10,而各网片20相连接,则使得各网片20形成整体式结构,各网片 20之间可以形成拉力,进而提升各网片20的结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框体13可以形成立方体结构,该立方体结构中相连的四个面上设置加强管14,且迎水侧的加强管14被防水渗布30 覆盖,框架10的顶部为开口结构,底部不设置加强管14,框架10中不与其他框架10相对的面上设置网片20,与其他框架10相对的面上(也就是相连的框架10相互朝向的面)不设置网片20。

上述柔性防洪墙可以作为日常的防洪设施使用,也可以作为临时的挡水设施使用,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或强降雨时代替其他防洪设施进行抗洪。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