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桩桩帽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8333发布日期:2018-07-31 20:44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管桩桩帽构造。



背景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自90年代初由日本引进到我国后,由于其具有质量可靠,工程造价便宜,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大江南北得到迅速推广。桩基施工时通常采用打桩机将管桩打入地下或静力压入,由于一些不利因素,经常有打破桩头、桩外部砼局部脱落等现象,为克服上述现象,目前常采用带桩帽的预应力管桩,发挥桩帽的刚性板作用,增强管桩承载力。

专利公开号为CN20428234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管桩桩帽构造,包括桩帽和管桩,桩帽设置在管桩上部的外围,桩帽中加设有方形钢筋笼,方形钢筋笼的边长为管桩直径的两倍。通过在管桩上部设置加大尺寸的桩帽,增大其有效支撑面积,提高承压强度。

但上述管桩桩帽构造未能增加管桩和桩帽之间的接触面积,且未对接触部位进行补强,两者连接强度有限,当桩帽受到外力作用时,桩帽相对管桩发生移动,易造成局部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桩桩帽构造,通过在管桩上设置连接板并在连接板上设置支撑座以及弹簧跳珠,增强桩帽和管桩之间的连接强度,限制桩帽的移动,降低发生局部破坏的可能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桩桩帽构造,包括管桩和设置在所述管桩顶端的桩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顶端外侧套设有环形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于所述桩帽下侧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桩帽的支撑座,所述连接板上于所述支撑座上侧绕所述管桩轴向设置有多个弹簧跳珠,所述桩帽上对应所述弹簧跳珠开设有多个凹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座增大了管桩顶端的有效桩径,增强了管桩的承载能力,利用支撑座增大管桩与桩帽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强管桩对桩帽的支撑作用,减小桩帽对管桩顶端的压力;利用弹簧跳珠和凹槽的配合,加上支撑座的限制,减小桩帽的移动,从而减小桩帽和管桩之间的冲击,降低管桩局部破坏的可能性;利用连接板避免在管桩本体上进行开孔,减小应力集中,进一步降低管桩局部破坏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上于所述支撑座下侧设置有纵向加劲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纵向加劲肋增加支撑座与连接板的接触面积,增强支撑座与连接板连接处的抗剪强度,进而增强支撑座对桩帽的支撑作用,防止桩帽被压偏。

进一步的,所述管桩内侧设置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包括与所述管桩内壁贴合的竖向加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竖向加强板底部的水平承载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水平承载板增强管桩对桩帽的支撑作用,竖向加强板配合连接板支撑管桩的顶端,减小管桩顶端的弯曲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竖向加强板顶端与所述连接板顶端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管桩顶端之间设置有缓冲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隔板隔开桩帽与管桩顶端的直接接触,并利用缓冲件作为桩帽和管桩之间的缓冲,降低桩帽移动碰撞管桩顶端致其损坏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所述桩帽内设置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由纵筋和环筋构成,所述环筋呈M形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桩帽由混凝土制成,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但抗拉强度很低,利用钢筋笼增强桩帽的抗拉强度;环筋呈M形设置,抗弯强度高,进一步增强桩帽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纵筋伸出所述桩帽的一端与所述水平承载板焊接固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强加强部和桩帽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限制桩帽的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桩帽内设置有连接桩帽位于所述管桩内外侧部位的拉结筋,所述钢筋笼与所述拉结筋焊接固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拉结筋增强桩帽于管桩内外侧部位之间的连接强度,拉结筋与钢筋笼连接,进而增强桩帽与管桩之间的连接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管桩外侧套设连接板,并在连接板上设置支撑座,增大桩帽和管桩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管桩对桩帽的支撑作用,配合弹簧跳珠,对桩帽的移动进行限制,减小桩帽对管桩的冲击,降低管桩局部破坏的可能性;

(2)通过在管桩顶端设置缓冲件,对管桩受到的冲击进行缓冲,进一步降低管桩顶端破损的可能性;

(3)通过在桩帽中设置与加强部连接的拉结筋和钢筋笼,对桩帽的移动进一步进行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管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管桩;2、桩帽;3、连接板;4、支撑座;5、弹簧跳珠;6、纵向加劲肋;7、加强部;8、竖向加强板;9、水平承载板;10、隔板;11、缓冲件;12、钢筋笼;13、纵筋;14、环筋;15、拉结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管桩桩帽构造,参见图1,包括管桩1,管桩1顶端外侧套设有桩帽2,管桩1顶端于桩帽2内侧套设有环形的连接板3,连接板3上于桩帽2下侧设置有用于支撑桩帽2的支撑座4,为了增强支撑座4的结构强度,在连接板3上于支撑座4下侧绕管桩1轴向间隔固定有多个纵向加劲肋6。

如图2所示,连接板3上于支撑座4上侧绕管桩1轴向设置有多个弹簧跳珠5,桩帽2上对应弹簧跳珠5开设有多个凹槽(图中未示出)。利用支撑座4增大管桩1与桩帽2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强管桩1对桩帽2的支撑作用;利用弹簧跳珠5和凹槽的配合,加上支撑座4的限制,减小桩帽2的移动,从而减小桩帽2和管桩1之间的冲击,降低管桩1局部破坏的可能性。

管桩1内侧设置有加强部7,加强部7包括与管桩1内壁贴合的竖向加强板8以及固定在竖向加强板8底部的水平承载板9。结合图3,竖向加强板8顶端与连接板3顶端均超出管桩1顶端,两者之间连接有隔板10,隔板10与管桩1顶端之间设置有缓冲件11,本实施例中,缓冲件11采用弹簧。桩帽2位于管桩1内侧的部分由水平承载板9进行支撑,竖向加强板8增强了水平承载板9与管桩1的连接,隔板10将桩帽2与管桩1顶端隔开并利用缓冲件11减小桩帽2移动时对管桩1顶端的冲击。

桩帽2内于管桩1内侧嵌设有钢筋笼12,如图3所示,钢筋笼12由纵筋13和环筋14构成,环筋14呈M形设置,纵筋13的下端伸出桩帽2并与水平承载板9焊接固定。钢筋笼12加强桩帽2与水平承载板9的连接,进一步限制桩帽2的移动。

桩帽2内设置有连接桩帽2于管桩1内外侧部位的拉结筋15,钢筋笼12与拉结筋15焊接固定,增强桩帽2的结构强度,降低桩帽2位于管桩1内外侧的部位之间出现分裂。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

通过在管桩1顶端固定连接板3,并在连接板3上固定支撑板和弹簧跳珠5,支撑板和弹簧跳珠5配合限制桩帽2的竖向移动。管桩1内部的水平承载板9进一步增强对桩帽2的支撑作用,并利用钢筋笼12连接桩帽2和水平承载板9,进一步限制桩帽2的移动。管桩1顶端固定缓冲件11,当桩帽2移动时,减小管桩1顶端受到的冲击,降低出现局部破坏的可能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