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81933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10),在车身(11)设置有第1开口部(22),具备安装于车身(11)且覆盖第1开口部(22)的罩部件(25)。罩部件(25)具备第1锁钩(53)和第2锁钩(54)。第1锁钩(53)通过向第1方向移动,解除与车身(11)(具体而言是支撑托架(23)的前支撑部(38))的卡止状态。第2锁钩(54)通过向第2方向移动,解除与前支撑部(38)的卡止状态。据此,能够防止罩部件发生位置偏移,且防止罩部件发生脱落。
【专利说明】
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身安装有罩部件并通过罩部件覆盖车身的开口部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已知有一种车身结构,其中,在滑动门的前壁从门内部侧设置有闩锁装置,在前壁的与闩锁装置相对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开口部被罩部件覆盖。在罩部件中,在与开口部相对的部位形成有插口。
因此,通过锁闭滑动门,车身的锁扣板经插口或开口部卡合于闩锁装置。
[0003]罩部件形成为可覆盖开口部的大致矩形,从罩部件的内表面的四角突出设置有安装部(以下称为“锁钩”)。通过使内表面四角的锁钩插入前壁的卡孔,使锁钩的卡爪卡止于前壁的卡孔,将罩部件安装于前壁。
[0004]在此,内表面四角的锁钩中,上侧的锁钩的卡爪向上方突出,下侧的锁钩的卡爪向下方突出。
因此,将罩部件从前壁拆下时,向上方按压下侧的锁钩的卡爪,使下侧的锁钩从下侧的卡孔脱离。通过使下侧的锁钩从下侧的卡孔脱离,使上侧的锁钩从上侧的卡孔脱离,即可从前壁拆下罩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O )。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4987056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但是,专利文献I的罩部件中,上侧的锁钩的卡爪向上方突出,下侧的锁钩的卡爪向下方突出。因此,当有向上的外力或向下的外力作用于罩部件时,可能会使上侧的锁钩的卡爪或下侧的锁钩的卡爪因该作用于罩部件的外力而从卡孔脱离。
这样,若上侧的锁钩或下侧的锁钩的卡爪从卡孔脱离,可能会使罩部件发生位置偏移,或使罩部件从前壁脱落。该问题亟待解决。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防止罩部件发生位置偏移,防止罩部件发生脱落的车身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0008]本发明的第I方案为,一种车身结构,其在车身设置有第I开口部,具备安装于车身并覆盖第I开口部的罩部件,
罩部件具备:
第I锁钩,其通过向第I方向移动,解除与车身卡止的卡止状态;以及第2锁钩,其通过向与第I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移动,解除与车身卡止的卡止状态。
[0009]本发明的第2方案为,在第I方案所述的车身结构的结构基础上,
第I方向包括第I正方向以及与该第I正方向相反的第I反方向,
第I锁钩具备:
第I正向锁钩,其向第I正方向突出并卡止于车身;以及第I反向锁钩,其向第I反方向突出并卡止于车身,
且仅具备所述第I正向钩锁、所述第一反向钩锁各一个。
[0010]本发明的第3方案为,在第2方案所述的车身结构的结构基础上,
第2方向包括第2正方向以及与该第2正方向相反的第2反方向,
第2锁钩具有第2卡爪,其仅位于比第I锁钩更靠向第2反方向的位置,且仅向第2反方向突出,
通过第2卡爪与车身卡止,第2锁钩卡止于车身,
第I锁钩与第2锁钩中的至少一个卡止于第I开口部。
[0011]本发明的第4方案为,在第3方案所述的车身结构的结构基础上,
车身结构包含:
门,其以可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设置于车身,具备与该车身卡止的卡合部;以及被卡合部,其设置于车身,并与卡合部卡止,
门具备:
第I开口部,其供被卡合部插入;
支撑托架,其具有位于比第I开口部更靠向门的内侧的位置且供被卡合部插入的第2开口部;以及
罩部件,其位于比第I开口部更靠向门的外侧的位置,具有供被卡合部插入的第3开口部,
卡合部及罩部件设置于支撑托架。
【发明的效果】
[0012]第I方案中,罩部件具备第I锁钩及第2锁钩。通过向第I方向移动来解除第I锁钩的卡止状态。此外,通过向与第I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移动来解除第2锁钩的卡止状态。
也就是说,使第I锁钩的卡止状态的解除方向不同于第2锁钩的卡止状态的解除方向。因此,当有单一方向的负载施加于罩部件时,能够防止第I锁钩及第2锁钩双方的卡止状态都被解除。
据此,罩部件的安装位置难以相对于第I开口部发生偏移,而且,能够稳定保持罩部件的安装状态。
[0013]此外,通过使第I锁钩的卡止状态的解除方向不同于第2锁钩的卡止状态的解除方向,能够防止罩部件由于单一方向的负载而脱落。尤其是,即使在罩部件的作业过程中有单一方向的负载施加于其上时,也能防止罩部件发生意外脱落。
[0014]第2方案中,作为第I锁钩具备第I正向锁钩及第I反向锁钩。在第I正向锁钩具有第I正向卡爪,使第I正向卡爪向第I正方向突出着卡止于车身。此外,在第I反向锁钩具有第I反向卡爪,使第I反向卡爪向第I反方向突出着卡止于车身。而且,使第I正向锁钩、第I反向锁钩中的一方仅有一个。
据此,在将罩部件从车身拆下时,仅需解除第I正向锁钩、第I反向锁钩中的一方的卡止状态,能够提高罩部件拆卸作业的效率。
[0015]在此,使第I正向锁钩的第I正向卡爪和第I反向锁钩的第I反向卡爪的突出方向相反。因此,即使有单一方向的负载施加于罩部件时,另一方的卡爪得以保持在卡止状态。据此,能够防止罩部件从车身脱离。
与此相反,当第I正向锁钩及第I反向锁钩具有仅向相同方向突出的卡爪时,可能由于施加于罩部件的单一方向的负载而使两个锁钩的卡爪的卡止状态被解除。因此,罩部件可能从车身脱离。
[0016]此外,也可以考虑同时分别设置多个第I正向锁钩及第I反向锁钩。但在同时分别设置多个第I正向锁钩及第I反向锁钩时,必须针对多个卡爪全部进行卡止状态解除作业。
因此,例如,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解除第一个卡爪的卡止状态,然后解除下一个卡爪的卡止状态,而在解除下一个卡爪的卡止状态的过程中,第一个卡爪再次卡止。因此,从车身拆卸罩部件的作业变得麻烦,该做法并非优选。
[0017]第3方案中,使第I锁钩、第2锁钩中的至少一个卡止于第I开口部。在此,第I开口部与用于卡止第I锁钩、第2锁钩的卡孔相比,容纳锁钩的容许范围更大。
因此,与将第I锁钩及第2锁钩中的所有锁钩分别卡止于卡孔的情形相比,能够降低第I锁钩及第2锁钩的制造精度。据此,罩部件的制造变得容易,能够控制成本。
[0018]第4方案中,在门具备第I开口部、支撑托架及罩部件。此外,使车身侧的被卡合部插入第I开口部、支撑托架的第2开口部、及罩部件的第3开口部,与门侧的卡止部卡止。而且,将卡合部及罩部件设置于支撑托架。
因此,即使支撑托架相对于第I开口部的安装位置发生了偏移,也能以较高精度保持卡合部和罩部件相对于支撑托架的位置。也就是说,能够以较高精度保持第3开口部和卡合部的相对位置。
[0019]在此,关门时,门侧的卡止部卡止于车身侧的被卡止部。因此,能够以较高精度确定被卡合部相对于卡合部的位置。据此,即使支撑托架相对于第I开口部的安装位置发生了偏移,被卡合部也不会干涉罩部件。
此外,通过保持第3开口部和卡合部的相对位置,能够以较高精度将第3开口部安装于被卡合部。据此,能够将第3开口部控制在较小程度,能够较好地保持罩部件(也就是说,门)的外观。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车身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示出图1的锁扣板的斜视图。
图3为示出从车厢侧观察图1的滑动门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4为示出从图3的滑动门分拆了罩部件的状态的分拆斜视图。
图5为图3的5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示出图4的第I正向锁钩的斜视图。
图7为示出图4的第I反向锁钩的斜视图。
图8为示出图4的第2反向锁钩(上侧)的斜视图。
图9为示出图4的第2反向锁钩(下侧)的斜视图。 图10为图5的10 —10线剖面图。
图11为图5的11 一 11线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身结构
11车身
15锁扣板(被卡合部)
20滑动门(门)
22第I开口部
23支撑托架
24闩锁装置(卡合部)
25罩部件
38前支撑部(车身)
39第2开口部 51第3开口部
53第I锁钩
54第2锁钩
56第I正向锁钩
57第I反向锁钩 61、62第2反向锁钩 65第I正向卡爪 68第I反向卡爪 72第2卡爪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最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前(Fr)”、“后(Rr),,、“左(L)”、“右(R)”为驾驶员所见的方向ο
实施例中,第I方向包括第I正方向以及第I反方向两个方向。第I反方向为与第I正方向相反的方向。第I正方向用箭头A表示,第I反方向用箭头B表示。
此外,第2方向为与第I方向垂直的方向,包括第2正方向以及第2反方向两个方向。第2反方向为与第2正方向相反的方向。第2正方向用箭头C表示,第2反方向用箭头D表示。
【实施例】
[0022]下面对实施例的车身结构1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身结构10具备:车身11以及安装于车身11的罩部件25。车身11包括:门开口部13,其设置于车身11的侧部12;滑动门(门)20,其以可以开闭自如的方式支撑于门开口部13;以及锁扣板(被卡合部)15,其将滑动门20保持在关闭位置。
通过滑动门20向车身前后方向滑行移动,打开或关闭门开口部13。
[0023]如图2所示,在门开口部13的前下边缘13a设置有锁扣板15,锁扣板15从前下边缘13a向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突出。在由滑动门20关闭门开口部13的状态下,锁扣板15插入滑动门20的内部,卡合于滑动门20的闩锁装置(卡合部)24。
[0024]如图3所示,滑动门20具备:前壁21,其设置于前部20a并与门开口部13的前边缘13b(参照图2)相对;第I开口部22(参照图4),其设置于前壁21;支撑托架23,其设置于前壁21的内表面侧;闩锁装置24,其支撑于支撑托架23;以及罩部件25,其覆盖前壁21的第I开口部22。
[0025]如图4所示,在前壁21形成有第I开口部22。第I开口部22位于前壁21中与锁扣板15(参照图2)相对的部位21a,为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前壁开口部。
通过在前壁21形成有第I开口部22,在由滑动门20关闭门开口部13 (参照图2)的状态下,锁扣板15从滑动门20的外部插入第I开口部22。
[0026]在前壁21上,于第I开口部22的角部附近形成有第I通孔31、第2通孔32及第3通孔34。此外,在第I开口部22上,于内上角部形成有贯通凹部33。
在第I通孔31中,以非接触状态插入后述的第I正向锁钩56。在第2通孔32中,以非接触状态插入后述的第I反向锁钩57。还有,在第3通孔34中,以非接触状态插入后述的下侧的第2反向锁钩62。
此外,在贯通凹部33中,以非接触状态插入后述的上侧的第2反向锁钩61。
[0027]在滑动门20的内部27(参照图3)设置有支撑托架23。支撑托架23在滑动门20的内部27接合于内板36,具有与前壁21的内表面21b相对的前支撑部(车身)38。前支撑部38通过多个螺栓46、螺母连接于前壁21,具有第2开口部39。
[0028]第2开口部39为在支撑托架23的前支撑部38中与第I开口部22相对的部位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支撑托架开口部。该第2开口部39位于比第I开口部22更靠向滑动门20的内侧的位置,形成为比第I开口部22更小的形状。
因此,在由滑动门20关闭门开口部13(参照图2)的状态下,插入第I开口部22的锁扣板15(参照图2)插入第2开口部39。
[0029]在前支撑部38,在第2开口部39的角部附近(也就是说,与第I通孔31、第2通孔32及第3通孔34相对的位置),形成有第I卡孔41、第2卡孔42及第3卡孔44。
此外,在第2开口部39,在与贯通凹部33相对的部位,形成有卡止凹部43。
[0030]第I卡孔41形成为直径比第I通孔31更小,在第I卡孔41卡止有后述的第I正锁钩
56。此外,第2卡孔42形成为直径比第2通孔32更小,在第2卡孔42卡止有后述的第I反向锁钩
57。再者,第3卡孔44形成为直径比第3通孔34更小,在第3卡孔44卡止有后述的下侧的第2反向锁钩62。
此外,卡止凹部43位于比贯通凹部33更靠向第I开口部22的内侧的位置。在卡止凹部43卡止有后述的上侧的第2反向锁钩61。
[0031]在支撑托架23安装有闩锁装置24。也就是说,闩锁装置24与支撑托架23被一体支撑。闩锁装置24的闩锁(未图示)配置于第2开口部39的内侧。
[0032]因此,在由滑动门20关闭车身11的门开口部13(参照图2)的状态下,插入第2开口部39的锁扣板15(参照图2)卡止于闩锁装置24的闩锁。从而,使滑动门20卡止于门开口部13(也就是说,车身11)。
闩锁装置24及锁扣板15的结构与通常的安装于车辆的闩锁装置及锁扣板相同。
[0033I在第I卡孔41卡止有后述的第I正向锁钩56,在第2卡孔42卡止有后述的第I反向锁钩57。此外,在卡止凹部43卡止有后述的上侧的第2反向锁钩61,在第3卡孔44卡止有后述的下侧的第2反向锁钩62。
从而,使罩部件25安装于支撑托架23的前支撑部38。在该状态下,罩部件25以抵接的状态配置于前壁21的外表面21c。也就是说,罩部件25位于比第I开口部22更靠向滑动门20的外侧的位置。
[0034]如图4、图5所示,通过在前壁21配置罩部件25,来利用罩部件25覆盖前壁21的第I开口部22、支撑托架23的第2开口部39。罩部件25具有:外层部位47,其由软质树脂形成;以及卡止部位48,其由硬质树脂形成于外层部位47的内表面侧。通过外层部位47及卡止部位48—体双色成型,形成罩部件25。
[0035]罩部件25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外形以能够覆盖第I开口部22,在罩部件25的中央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呈矩形的第3开口部51。具体而言,第3开口部51为罩开口部,其形成于罩部件25的外层部位47中与第I开口部22对应的部位。
该第3开口部51在由罩部件25覆盖第I开口部22的状态下,配置于第I开口部22的前方侦U。因此,在由滑动门20关闭门开口部13(参照图2)的状态下,锁扣板15(参照图2)插入第3开口部51、第I开口部22及第2开口部39。
[0036]罩部件25的卡止部位48通过双色成型形成于外层部位47的内表面侧,且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外形。因此,在将罩部件25配置于前壁21的状态下,卡止部位48接触前壁21。
[0037]卡止部位48具有:外上角部48a、外下角部48b、内上角部48c及内下角部48d,它们形成于卡止部位48的四角部;第I锁钩53,其形成于外上角部48a及外下角部48b;以及第2锁钩54,其形成于内上角部48c及内下角部48d。
[0038]第I锁钩53具备:第I正向锁钩56,其从外上角部48a向第I卡孔41突出;以及第I反向锁钩57,其从外下角部48b向第2卡孔42突出。
此外,第2锁钩54具有:上侧的第2反向锁钩61,其从内上角部48c向卡止凹部43突出;以及下侧的第2反向锁钩62,其从内下角部48d向第3卡孔44突出。
[0039]如图4、图6所示,第I正向锁钩56具有:第I正向突起部64,其能够穿过前壁21的第I通孔31及前支撑部38的第I卡孔41;以及第I正向卡爪65,其形成于第I正向突起部64,能够向第I方向(箭头A—B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第I正向卡爪65保持在向第I方向中的第I正方向(也就是说,箭头A方向)突出的状态。
[0040]因此,通过使第I正向锁钩56插入第I卡孔41,从而能够使第I正向卡爪65卡止于第I卡孔41,使第I正向锁钩56支撑于前支撑部38 (同时参照图1O)。
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I正向卡爪65向第I方向中的第I反方向(也就是说,箭头B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其与第I卡孔41的卡止状态被解除。
[0041 ]如图4、图7所示,第I反向锁钩57具有:第I反向突起部67,其能够穿过前壁21的第2通孔32及前支撑部38的第2卡孔42;以及第I反向卡爪68,其形成于第I反向突起部67,能够向第I方向(箭头A—B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第I反向卡爪68保持在向第I方向中的第I反方向(也就是说,箭头B方向)突出的状态。
[0042]因此,通过使第I反向锁钩57插入第2卡孔42,从而能够使第I反向卡爪68卡止于第2卡孔42,使第I反向锁钩57支撑于前支撑部38 (参照图1O)。
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I反向卡爪68向第I方向中的第I正方向(也就是说,箭头A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使其与第2卡孔42的卡止状态被解除。
[0043]在卡止部位48分别设置有一个第I正向锁钩56及第I反向锁钩57。在此,在将罩部件25从前支撑部38拆下时,例如,应使第I正向锁钩56的第I正向卡爪65发生弹性变形,来解除第I正向卡爪65的卡止状态。
[0044]具体而言,使第I正向锁钩56的第I正向卡爪65发生弹性变形,仅解除一个第I正向卡爪65的卡止状态,解除第I反向锁钩57、上侧的第2反向锁钩61、及下侧的第2反向锁钩62的卡止状态。这样一来,由于作业简单,仅需解除一个第I正向卡爪65的卡止状态,即可将罩部件25从前支撑部38拆下,故能提高拆卸罩部件25时的拆卸作业的效率。
[0045]然而,上侧的第2反向锁钩61卡止于卡止凹部43。卡止凹部43朝车宽方向外侧开口,形成为半圆弧状。因此,与形成为圆弧状的卡孔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从卡止凹部43中拆出第2反向锁钩61。
从而,通过使上侧的第2反向锁钩61卡止于卡止凹部43,能够进一步提高拆卸罩部件25时的拆卸作业的效率。
[0046]在此,第I正向锁钩56的第I正向卡爪65和第I反向锁钩57的第I反向卡爪68的突出方向相反。因此,即使有单一方向的负载施加于罩部件25时,另一方的卡爪仍保持在卡止状态。从而,能够防止罩部件25从前支撑部38脱离。
与此相反,当第I正向锁钩56及第I反向锁钩57具有仅向相同方向突出的卡爪时,可能会由于施加于罩部件25的单一方向的负载而使两锁钩56、57的卡爪的卡止状态被解除。因此,罩部件25可能从前支撑部38脱离。
[0047]此外,在罩部件25分别设置了第I正向锁钩56及第I反向锁钩57各一个,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分别设置第I正向锁钩56及第I反向锁钩57各多个。但是,当分别设置第I正向锁钩56及第I反向锁钩57各多个时,必须针对多个卡爪全部进行卡止状态的解除作业。
因此,例如,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解除第一个卡爪的卡止状态,然后解除下一个卡爪的卡止状态,而在解除下一个卡爪的卡止状态的过程中,第一个卡爪再次卡止。因此,从前支撑部38拆卸罩部件25的作业变得麻烦,该做法并非优选。
[0048]如图4、图8所示,第2反向锁钩61从卡止部位48的内上角部48c突出。该第2反向锁钩61仅位于比第I锁钩53更靠向箭头D方向(也就是说,第2方向中的第2反方向)的位置。
具体而言,第2反向锁钩61具有:第2突起部71,其能够贯通前壁21的贯通凹部33及前支撑部38的卡止凹部43;以及第2卡爪72,其以能够向第2方向(箭头C一D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于第2突起部71。第2卡爪72保持在向第2方向中的第2反方向(也就是说,箭头D方向)突出的状态。
[0049]因此,通过使第2反向锁钩61插入卡止凹部43,从而能够使第2卡爪72卡止于卡止凹部43,使第2反向锁钩61支撑于前支撑部38 (参照图11)。
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2卡爪72向第2方向中的第2正方向(也就是说,箭头C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其与卡止凹部43的卡止状态被解除。
[0050]如图4、图9所示,第2反向锁钩62从卡止部位48的内下角部48d突出。该第2反向锁钩62仅位于比第I锁钩53更靠向箭头D方向(也就是说,第2反方向)的位置。
具体而言,第2反向锁钩62形成为与从卡止部位48的内上角部48c突出的第2反向锁钩61类似的形状。因此,对第2反向锁钩62的各构成部件标注与第2反向锁钩61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0051 ]根据内下角部48d的第2反向锁钩62,通过使第2反向锁钩62插入第3卡孔44,从而使第2卡爪72卡止于第3卡孔44,使第2反向锁钩62支撑于前支撑部38。
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2卡爪72向第2方向中的第2正方向(也就是说,箭头C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其与第3卡孔44的卡止状态被解除。
[0052]第I锁钩53、第2锁钩54中的、内上角部48c的第2反向锁钩61卡止于第I开口部22。具体而言,在第I开口部22形成有卡止凹部43,第2反向锁钩61卡止于卡止凹部43。在此,由于卡止凹部43形成为半圆弧状,与圆弧状的卡孔41?44相比,容纳第2反向锁钩61的容许范围更大。
[0053]因此,与将第1锁钩53及第2锁钩54的全部锁钩56、57、61、62分别卡止于个别的卡孔41?44等相比,能够降低第I锁钩53及第2锁钩54的制造精度。据此,罩部件25的制造变得容易,能够控制成本。
[0054]如图10、图11所示,第I正向锁钩56卡止于第I卡孔41,第I反向锁钩57卡止于第2卡孔42。此外,内上角部48c的第2反向锁钩61卡止于卡止凹部43,内下角部48d的第2反向锁钩62卡止于第3卡孔44(参照图4)。从而,使罩部件25安装于支撑托架23的前支撑部38。
[0055]在该状态下,卡止部位48的内表面48e抵接于前壁21的外表面21c,且外层部位47的周边缘47a抵接于前壁21的外表面21c。据此,外层部位47及卡止部位48(也就是说,罩部件25)在接触前壁21的外表面21c的状态下,安装于支撑托架23。
[0056]然而,在安装有罩部件25的支撑托架23,支撑有闩锁装置24。
因此,如图4所示,即使支撑托架23相对于第I开口部22的安装位置发生了偏移,也能以较高精度保持R锁装置24和罩部件25相对于支撑托架23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能够以较高精度保持罩部件25的第3开口部51和闩锁装置24的相对位置。
[0057]在此,关闭滑动门20时,滑动门20侧的闩锁装置24卡止于车身11侧的锁扣板15(参照图2)。因此,能够以较高精度确定锁扣板15相对于闩锁装置24的位置。
据此,即使支撑托架23相对于第I开口部22的安装位置发生了偏移,也能使锁扣板15避开罩部件25的干涉地插入第3开口部51。
[0058]此外,通过保持第3开口部51和闩锁装置24的相对位置,能够以较高精度将第3开口部51安装于锁扣板15。据此,能够将第3开口部51控制在较小程度,较好地保持罩部件25(也就是说,滑动门20)的外观。
[0059]而且,回到图10、图11,在罩部件25具备第I锁钩53及第2锁钩54,使第I锁钩53的卡止状态向第I方向(箭头A—B方向)移动而解除。此外,使第2锁钩54的卡止状态向与第I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箭头C 一 D方向)移动而解除。
[0060]也就是说,使第I锁钩53的卡止状态的解除方向不同于第2锁钩54的卡止状态的解除方向。因此,当有单一方向的负载施加于罩部件25时,能够防止第I锁钩53及第2锁钩54双方的卡止状态都被解除。
据此,罩部件25的安装位置难以向第2开口部39(同时参照图4)发生偏移,而且,能够稳定罩部件25的安装状态。
[0061]此外,通过使第I锁钩53的卡止状态的解除方向不同于第2锁钩54的卡止状态的解除方向,能够防止由于单一方向的负载而使罩部件25发生脱落。尤其是,在罩部件25的作业中,即使施加了单一方向的负载,也能防止罩部件25发生意外脱落。
[0062]而且,本发明的车身结构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实施例,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和改良等。
例如,所述实施例中,对在卡止部位48分别设置第I正向锁钩56及第I反向锁钩57各一个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非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仅设置一个第I正向锁钩56,而设置多个第I反向锁钩57。即使如此,也能利用第I正向锁钩56来解除第I卡孔41的卡止状态,据此不费事地将罩部件25从前支撑部38拆下。
此外,也可设置多个第I正向锁钩56,而仅设置一个第I反向锁钩57。即使如此,也能利用第I反向锁钩57来解除第2卡孔42的卡止状态,据此不费事地将罩部件25从前支撑部38拆下。
[0063]此外,所述实施例中,对使第I锁钩53、第2锁钩54中的内上角部48c的第2反向锁钩61卡止于第I开口部22(具体而言,卡止凹部4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非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使第I锁钩53、第2锁钩54中的多个锁钩或者全部锁钩卡止于第I开口部22(具体而言,形成于第I开口部22的卡止凹部)。
[0064]而且,所述实施例中,对将罩部件25安装于滑动门20的前壁2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非局限于此,也可在滑动门20的前壁21的其他部位适用本发明的安装方法。
[0065]此外,所述实施例所示的车身结构、车身、锁扣板、滑动门、第I开口部、支撑托架、闩锁装置、罩部件、前支撑部、第2开口部、第3开口部、第I锁钩、第2锁钩、第I正向锁钩、第I反向锁钩、第2反向锁钩、第I正向卡爪、第I反向卡爪及第2卡爪等的形状和结构并非局限于所举事例,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66]本发明优选适用于车身结构为在车身安装有罩部件并通过罩部件覆盖车身的开口部的汽车。
【主权项】
1.一种车身结构,其在车身设置有第I开口部,具备安装于所述车身并覆盖所述第I开口部的罩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具备: 第I锁钩,其通过向第I方向移动,来解除与所述车身卡止的卡止状态;和第2锁钩,其通过向与所述第I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移动,来解除与所述车身卡止的卡止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方向包括第I正方向和与该第I正方向相反的第I反方向, 所述第I锁钩具备: 第I正向锁钩,其其具有第I正向卡爪,该第I正向卡爪向所述第I正方向突出并卡止于所述车身;和 第I反向锁钩,其其具有第I反向卡爪,该第I反向卡爪向所述第I反方向突出并卡止于所述车身, 且仅具备所述第I正向钩锁、所述第I反向钩锁各一个。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方向包括第2正方向和与该第2正方向相反的第2反方向, 所述第2锁钩具有第2卡爪,该第2卡爪仅位于比所述第I锁钩更靠向所述第2反方向的位置,且仅向所述第2反方向突出, 通过所述第2卡爪与所述车身卡止,所述第2锁钩卡止于所述车身, 所述第I锁钩和所述第2锁钩中的至少一个卡止于所述第I开口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结构包含: 门,其以可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车身,且具备与该车身卡止的卡合部;和 被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车身并与所述卡合部卡止, 所述门具备: 所述第I开口部,其供所述被卡合部插入; 支撑托架,其具有位于比所述第I开口部更靠向所述门的内侧的位置且供所述被卡合部插入的第2开口部;以及 所述罩部件,其位于比所述第I开口部更靠向所述门的外侧的位置,且具有供所述被卡合部插入的第3开口部, 所述卡合部和所述罩部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托架。
【文档编号】E05B83/40GK106050023SQ201610183117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8日 公开号201610183117.7, CN 106050023 A, CN 106050023A, CN 201610183117, CN-A-106050023, CN106050023 A, CN106050023A, CN201610183117, CN201610183117.7
【发明人】深堀敬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