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0697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车辆构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辆构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车辆构造:将在腔室(chamber)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了规定量时相互卡合的止动卡合部分别设置于车辆底板下和腔室,由此抑制腔室的过度的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48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另外,作为现有的车辆构造而已知如下车辆构造:蓄电池、燃料箱等能量存储器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且相对于能量存储器在车宽方向外侧配置腔室。

在将专利文献1的止动卡合部应用于该车辆构造的情况下,若在侧面碰撞时腔室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规定量,则车辆底板下与腔室的止动卡合部相互卡合,从而腔室的进一步的移动得到抑制,但腔室会朝向能量存储器位移直至卡合为止。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侧面碰撞时的腔室与能量存储器的干涉的车辆构造。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构造具备:能量存储器;腔室,其相对于上述能量存储器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并设置于将来自车辆的原动机的废气向车外排出的排气管的中途;以及侧车架,其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能量存储器与上述腔室之间,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上述腔室与上述侧车架之间配置有滑触部件,该滑触部件以越趋向下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该滑触部件的下端部与上述能量存储器的下端部相比位于下方。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腔室与侧车架之间配置有滑触部件,因此若腔室在侧面碰撞时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则与侧车架及能量存储器相比先与滑触部件碰触。此时,由于滑触部件以越趋向下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且滑触部件的下端部与能量存储器的下端部相比位于下方,因此,腔室沿滑触部件被引导而与能量存储器相比向下方下落。因此,能够抑制侧面碰撞时的腔室与能量存储器的干涉。

另外,优选上述腔室具有与所述侧车架的下壁连结的连结部,在上述连结部,沿上下方向贯通有穿插部,该穿插部供将上述腔室与上述侧车架紧固的紧固部件穿插。在该情况下,上述穿插部可以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

这样,通常时能够利用紧固部件将腔室与侧车架连结。另一方面,在侧面碰撞时若腔室相对于侧车架向车宽方向内侧进行相对移动,则因紧固部件从穿插部通过车宽方向外侧的开口脱落而容易将腔室与侧车架的紧固解除。因此,能够适当地对腔室的下落进行引导。

另外,优选上述滑触部件固定于上述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和下壁。

这样,由于固定于侧车架的滑触部件的强度提高,因此能够适当地对沿着滑触部件的腔室的下落进行引导。

另外,优选具备将上述能量存储器从下方覆盖的罩部件。在该情况下,上述罩部件可以配置于与上述滑触部件的下侧部位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位置。

这样,当腔室沿滑触部件下落时,能够利用罩部件从车宽方向内侧适当地对滑触部件的下侧部位进行支承。因此,能够适当地对腔室的下落进行引导。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构造,能够抑制侧面碰撞时的腔室与能量存储器的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构造的汽车的仰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将图1的腔室附近放大示出的仰视图。

图4是从左斜后方仰视图1中的滑触部件附近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表示侧面碰撞时的车辆构造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的(a)表示碰撞前的状态,图6的(b)表示碰撞后腔室与滑触部件接触的状态,图6的(c)表示碰撞后腔室下落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V 汽车(车辆)

1 车辆构造

10 蓄电池(能量存储器)

10A 下端部

30 罩部件

40 侧车架

41 下壁

42 左侧壁

43 右侧壁

45 连结部

46 穿插部

60 排气管

70 腔室

80 滑触部件

80A 下端部

80B 下侧部位

81 凸部

83 安装部

B 螺栓(紧固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的车辆构造应用于燃料蓄电池汽车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其主旨并不在于限定本发明的车辆构造的用途。当对方向进行说明时,基于从驾驶员观察到的前后左右上下而进行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为同义。

如图1所示,具备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构造1的汽车V,在底面板2的下方具备蓄电池10、前后两个氢气箱20、20、罩部件30、左右一对侧车架40、40、左右一对下纵梁50、50、排气管60、腔室70以及滑触部件80。此外,图1中,由点状阴影线表示滑触部件80。

蓄电池10以及氢气箱20、20均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并从车辆前方按照上述顺序而设置。蓄电池10以及车辆前方的氢气箱20配置于前轮轮胎3与后轮轮胎4之间。车辆后方的氢气箱20设置于与后轮轮胎4在车宽方向上对应的位置。

蓄电池10是对搭载于在汽车V的前部设置的动力源装置室5的、未图示的驱动马达供给电力的设备。蓄电池1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能量存储器”。

氢气箱20、20是对氢气(燃料气体)进行贮存的中空容器。氢气箱20、20以使长度方向指向车宽方向的状态设置。

如图2所示,罩部件30是将蓄电池10从下方覆盖的金属制部件。罩部件30通过对折弯形成为规定形状的多个金属板进行组合而形成。罩部件30沿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罩部件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31与蓄电池10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到达侧车架40的下方。罩部件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31借助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固定件32而固定于侧车架40的下壁41。罩部件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31设置于与滑触部件80的下侧部位80B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位置。下侧部位80B是指包含下端部80A在内的滑触部件80的规定范围的区域。罩部件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31只要设置于与蓄电池10的下端部10A相比靠下方、且与滑触部件80的下端部80A相比靠上方或者与下端部80A相同高度的位置即可。

侧车架40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金属制部件。侧车架40相对于蓄电池10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侧车架40在观察铅垂截面时形成为向上方开口且凸向下方的槽形状(帽状)。侧车架40具有:下壁41,其沿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左侧壁42及右侧壁43,它们分别从下壁41的左右端部朝向上方且朝向外侧延伸;以及凸缘44、44,它们分别从左侧壁42及右侧壁43的上端部朝向外侧且大致水平地延伸。凸缘44、44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底面板2的下表面。

此外,底面板2架设于左右的下纵梁50、50彼此之间。图2所示的底面板2底面板下构件2a和底面板上构件2b构成,其中底面板上构件2b配置为相对于底面板下构件2a向上方分离。

下纵梁50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金属制部件。下纵梁50相对于侧车架40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下纵梁50呈中空形状(实施方式中为大致四边形筒状)。下纵梁50由车内侧的下纵梁内板51、和车外侧的下纵梁外板52构成。下纵梁内板51在观察铅垂截面时形成为向车外侧开口、且凸向车内侧的槽形状(帽状)。下纵梁外板52在观察铅垂截面时形成为向车内侧开口、且凸向车外侧的槽形状(帽状)。

排气管60是将从未图示的燃料电池系统排出的尾气(阳极尾气及阴极尾气)向车外排出的金属制部件。燃料电池系统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车辆的原动机”。排气管60由圆筒状的管材构成。图1所示的排气管60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从动力源装置室5内延伸至汽车V的后端。排气管60的从前端部至中间部的部位在从蓄电池10的前方横穿之后从蓄电池10的左侧方通过并向车辆后方延伸。排气管60在蓄电池10的左侧方配置于侧车架40与下纵梁50之间。此外,排气管60可以配置于蓄电池10的右侧方。在该情况下,腔室70和滑触部件80也配置于蓄电池10的右侧方。

腔室70在排气管60的前后方向的中途设置为包围排气管60的外周。腔室70具有降低排气噪声的功能。如图2所示,腔室70相对于蓄电池10及侧车架40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腔室70相对于下纵梁50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即,腔室70配置于侧车架40与下纵梁50之间。图2所示的腔室70的外形形状在观察铅垂截面时呈角部带有弧度的三角形。

如图3所示,腔室70具有用于与侧车架40连结的连结部71。连结部71在从腔室70的后端部朝向车内侧突出之后向车辆前方突出。即,连结部71由仰视L字状的突出片构成。连结部71从滑触部件80的下端部80A的下方通过并到达侧车架40的下壁41。连结部71从下方与侧车架40的下壁41抵接并借助螺栓B而被固定。穿插部72相对于滑触部件80的安装部83向车辆后方分离地配置。

在连结部71上形成有供螺栓B穿插的穿插部72。穿插部72是向上下两侧及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贯通孔。换言之,穿插部72通过使仰视圆形状的贯通孔的车宽方向外侧开口而形成。因此,在侧面碰撞时若腔室70相对于侧车架40向车宽方向内侧相对移动,则连结部71也向车宽方向内侧相对移动(参照图3中的双点划线)。由此,螺栓B从穿插部72通过车宽方向外侧的开口而脱落,从而成为腔室70与侧车架40的紧固解除的状态。

如图2所示,滑触部件80是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金属制部件。滑触部件80通过将一片金属板折弯为规定形状而形成。滑触部件80配置于腔室70与侧车架40及罩部件30之间。滑触部件80以越趋向下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滑触部件80的下端部80A与蓄电池10的下端部10A相比位于下方。

此处,参照图4及图5对滑触部件80与侧车架40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在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对排气管60及腔室70的描绘。如图4所示,在滑触部件80上,沿前后方向交替地形成有多个凸部81和凹部82。凸部81和凹部82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处于滑触部件80的前端部及中间部附近的2个凸部81、81经由托架BK、BK(参照图5)并借助螺栓B、B而分别固定于侧车架40的左侧壁42。此外,可以适当地对滑触部件80的螺栓B的紧固位置进行变更,也可以直接利用螺栓B将滑触部件80紧固于侧车架40。

如图5所示,凸部81的车内侧的面形成为凸状、且车外侧的面形成为凹状。凹部82的车内侧的面形成为凹状、且车外侧的面形成为凸状。凸部81从车外侧与侧车架40的左侧壁42抵接。凹部82相对于侧车架40的左侧壁42向车外侧分离。此外,也可以是凸部81相对于侧车架40的左侧壁42接近(向车外侧略微分离)的状态。

如图4及图5所示,在滑触部件80的下端部80A的中间部附近,安装部83朝向侧车架40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安装部83由外形形状形成为U字状的舌状突出片构成。安装部83从下方与侧车架40的下壁41抵接并借助螺栓B而被固定。

接下来,参照图6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构造1的侧面碰撞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6中,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对托架BK及螺栓B的描绘。

如图6的(a)所示,在侧面碰撞前的状态下,腔室70相对于滑触部件80向车宽方向外侧分离地配置。

如图6的(b)所示,若汽车V发生侧面碰撞,则腔室70随着下纵梁50的变形而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此时,由于在腔室70与侧车架40之间配置有滑触部件80,因此腔室70与侧车架40以及蓄电池10相比先与滑触部件80碰触。

若碰撞载荷因腔室70的移动而作用于滑触部件80,则滑触部件80发生变形,使得下侧部位80B与罩部件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31碰撞。

另外,如图6的(c)所示,由于滑触部件80以越趋向下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因此腔室70被沿滑触部件80向斜下方引导。

而且,由于滑触部件80的下端部80A与蓄电池10的下端部10A相比位于下方,因此,腔室70最终与蓄电池10相比向下方下落。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构造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构造1,由于腔室70沿滑触部件80被引导而与蓄电池10相比向下方下落,因此,能够抑制侧面碰撞时的腔室70与蓄电池10的干涉。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常时能够利用螺栓B将腔室70与侧车架40连结。

另一方面,在侧面碰撞时,由于腔室70的穿插部72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因此,若腔室70相对于侧车架40向车宽方向内侧进行相对移动,则因螺栓B从穿插部72通过车宽方向外侧的开口脱落而容易将腔室70与侧车架40的紧固解除。因此,能够适当地对腔室70的下落进行引导。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滑触部件80固定于侧车架40的左侧壁42和下壁41,因此固定于侧车架40的滑触部件80的强度提高。因此,能够适当地对腔室70的沿着滑触部件80的腔室下落进行引导。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罩部件30配置于与滑触部件80的下侧部位80B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位置,因此,当腔室70沿滑触部件80下落时,能够利用罩部件30从车宽方向内侧适当地对滑触部件80的下侧部位80B进行支承。因此,能够适当地引导腔室70的下落。

以上虽然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构造1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情况,但例如在汽油发动机车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在应用于汽油发动机车的情况下,内燃机构(发动机)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车辆的原动机”,排气管60将来自内燃机构的废气向车外排出。另外,燃料箱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能量存储器”,在腔室70与燃料箱之间配置滑触部件8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