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景观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5480发布日期:2018-09-07 21:52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景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态景观平台。



背景技术:

景观平台在建筑和园林区规划中主要以观光为功能用途,多由木材、石材、混凝土、金属、玻璃等材料建造而成。

目前,公告号为CN20655454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生态观景平台,包括透水观景台、支撑群柱组、透明防护壁、地面群桩组和升降装置,所述透水观景台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透水混凝土层、加固网和第二透水混凝土层,所述支撑群柱组包括多个支撑柱,所述地面群桩组包括多个环形阵列排布的多个固定于地面上的固定桩,各个所述支撑柱的下边缘均匀固定于固定桩上,所述升降装置由地面垂直向上直至所述透水观景台上表面。这种生态观景平台能够透过雨水,使雨水浇灌平台下方的地面,防止平台下方的植被干枯。

但是,许多园林景区中为了提高观景人员的感官,选用钢化玻璃作为平台建材,且钢化玻璃之间紧密拼接,以保证景观平台的安全性,此时,雨水难以通过景观平台浇灌到平台下方的植被,需要工作人员投入大量的成本进行人工灌溉,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景观平台,其具有能够回收雨水,浇灌玻璃平台下方植被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生态景观平台,包括玻璃平台,所述玻璃平台下方设有支撑杆,所述玻璃平台外周边缘处设有排水组件,所述玻璃平台底部设有集水盒,所述排水组件连通集水盒设置,所述玻璃平台底部设有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连通集水盒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玻璃平台通过钢化玻璃无缝搭接,雨水难以浇灌玻璃平台下方的植被,因此,在玻璃平台外周边缘处设置上排数组件,通过排水组件收集玻璃平台上的雨水,并将雨水汇集到玻璃平台底部的集水盒中,再通过连通集水盒设置的喷淋装置向玻璃平台底部区域进行灌溉;一方面,通过排水组件和集水盒的配合实现雨水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够消除玻璃平台上的积水,还能利用回收的雨水灌溉植被,节约资源,另一方面,无需工作人员另行铺设管道至玻璃平台下方,从而降低灌溉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玻璃平台边缘处设有护栏,所述护栏与玻璃平台分体设置,所述排水组件夹设于护栏与玻璃平台之间,且所述护栏连接在位于玻璃平台边缘处的支撑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栏的设置能够提高玻璃平台的安全性,而将护栏与玻璃平台分体设置,为排水组件的安装预留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组件包护栏底部与玻璃平台之间设置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顶端与玻璃平台顶面齐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玻璃平台外周边缘处设置有排水槽,且排水槽顶端与玻璃平台顶面齐平,玻璃平台上的积水能够沿着玻璃平台进入排水槽中,通过排水槽收集雨水就,从而汇集到集水盒中。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槽中设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低于玻璃平台顶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景观平台暴露在外界,玻璃平台上不仅不会积累灰尘,还存在一些体积较大的杂物,例如:砂石、树枝、树叶、生活垃圾等,为了避免这些杂物堵塞排水槽而使排水槽失去作用,在排水槽中铺设有过滤板,且过滤板低于玻璃平台顶面设置,从而方便雨水进入排水槽。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盒沿竖直方向滑移设置在玻璃平台底部,所述排水槽中连通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延伸至集水盒顶部且不与集水盒连接,所述集水盒顶部开口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集水盒中积蓄了大量的过滤板难以分离的泥沙后,需要工作人员对集水盒进行清理,因此,将集水盒沿竖直方向滑移设置在玻璃平台底部;为了避免集水盒的滑移破坏排水槽与集水盒的连通,排水槽通过排水管连通到集水盒顶部开口处,且排水管不与集水盒连接,即能保证排水管能够将雨水排入集水盒,又能避免排水管卡住集水盒的滑移。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盒包括储水盒,所述储水盒顶端开口设置,所述储水盒上设有过滤盒,所述过滤盒顶端和底端开口设置,所述过滤盒底部设有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盒由储水盒和过滤盒拼接而成,过滤盒两端开口设置,且底端开口设置有过滤网,利用过滤网进一步过滤排入集水盒的雨水;储水盒顶端开口设置,储水盒收集过滤后的雨水,以待后续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储水盒顶部与过滤盒底部配合设有凸缘,所述凸缘中贯通设有紧固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储水盒顶部和过滤盒底部配合设置有凸缘,在储水盒和过滤盒的凸缘中贯通设置有紧固螺栓,从而实现储水盒和过滤盒的可拆卸连接,方便工作人员拆下过滤盒进行清理。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储水盒中设置的水泵,绕所述储水盒外周壁上设有喷头,所述喷头连通水泵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喷淋装置设置在储水盒处,通过储水盒中的水泵引出储水盒中的经过滤后的雨水,通过喷头将雨水喷淋至玻璃平台底部,进行灌溉,避免水泵和喷头被杂质堵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排水组件、集水盒和喷淋装置的配合设置,回收玻璃平台上的雨水进行二次利用,灌溉植被,节约资源;

2.通过滑移设置的集水盒,方便工作人员滑下集水盒,清理集水盒中的杂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生态景观平台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另一视角的生态景观平台的整体结构图;

图4是集水盒的爆炸图。

图中,1、土体;2、玻璃平台;21、加强筋;22、支撑杆;23、护栏;3、排水组件;31、排水槽;32、过滤板;33、排水管;4、集水平台;41、卷扬机;42、集水盒;421、储水盒;422、过滤盒;4221、过滤网;423、凸缘;424、紧固螺栓;43、喷淋装置;431、水泵;432、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生态景观平台,如图1所示,包括呈半圆形设置的玻璃平台2,玻璃平台2呈直线型的一边固定在呈斜坡状设置的土体1中,且玻璃平台2水平设置,玻璃平台2由钢化玻璃拼接而成,在玻璃平台2底部设置有加强筋21;在玻璃平台2下方竖直设置有支撑杆22,支撑杆22连接在玻璃平台2底部;在玻璃平台2边缘处设置有排水组件3,在玻璃平台2底部设置有集水盒42,排水组件3连通集水盒42设置,且集水盒42处连通设置有喷淋装置43;在排水组件3外缘竖直设置有护栏23,且护栏23底部连接在支撑杆22顶部。

这里,玻璃平台2设置为中间略高于四周设置,这样,雨水落在玻璃平台2上后,雨水沿着玻璃平台2向四周汇集,并进入排水组件3中,雨水通过排水组件3进入玻璃平台下方的集水盒42中,并通过集水盒42处设置的喷淋装置43利用雨水灌溉玻璃平台2下方的植被;一方面,能够避免玻璃平台2上积蓄雨水而影响到玻璃平台2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回收利用雨水,无需在玻璃平台2下方区域铺设水管进行灌溉,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浪费,还能降低成本。

如图2所示,排水组件3包括沿玻璃平台2边缘处设置的排水槽31,这里排水槽31与玻璃平台2一体设置,且排水槽31的顶端与玻璃平台2的顶面齐平。这样,雨水即能沿着玻璃平台2进入排水槽31,从而利用排水槽31将玻璃平台2上的雨水收集起来。另外,由于排水槽31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玻璃平台2处会积累大量的灰尘、泥沙、树叶、树枝和生活垃圾,为了避免排水槽31被杂物堵塞而失去排水功能,如图2所示,在排水槽31中铺有过滤板32,且过滤板32低于玻璃平台2顶面设置。通过过滤板32阻挡杂物,而低于玻璃平台2顶面设置的过滤板32能够方便雨水流入排水槽31。

为了将排水槽31中汇集的雨水排入集水盒42中,如图3所示,在集水盒42和排水槽31之间连通设置有多根排水管33,且排水管33沿着玻璃平台2下方的加强筋21设置。这样,通过排水管33将雨水导入集水盒42,而沿着加强筋21设置的排水管33不仅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将排水管33连接在加强筋21上,还能通过加强筋21遮蔽排水管33,避免排水管33破坏玻璃平台2的美观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根支撑杆22侧壁上、靠近玻璃平台2底部水平连接有集水平台4,所述集水平台4中压沿竖直方向开有滑移孔,集水盒42安装在滑移孔处;喷淋装置43包括集水盒42中装设的水泵431,且集水盒42外周壁上设置有多个喷头432,喷头432连通水泵431设置。这样,通过水泵431抽取集水盒42中的雨水,再经过喷头432将雨水洒向玻璃平台2下方进行灌溉。

集水盒42长期使用后,集水盒42中会积累大量的泥沙,为了避免泥沙破坏水泵431和喷头,如图4所示,集水盒42包括储水盒421,储水盒421顶端开口设置,且水泵431和喷头432部分设置在储水盒421处;在储水盒421上接有过滤盒422,过滤盒422顶端和底端开口设置,且底端开口处连接有过滤网4221。这样,雨水进入储水盒421后,泥沙被过滤网4221拦住,从而保护水泵431和喷头432。

但是,泥沙大量堆积在过滤网4221上,会堵塞过滤网4221而使集水盒42失去作用,因此,如图3所示,在集水平台4上装有卷扬机41,卷扬机41的钢丝绳连接在集水盒42顶部;而排水管33延伸至集水盒42顶部开口处,且不与集水盒42连接。这样,工作人员即能控制卷扬机41实现集水盒42在竖直方向上的滑移,方便工作人员放下集水盒42,清理集水盒42中的泥沙;而与集水盒42分离设置的排水管33不会卡住集水盒42的下移,十分方便。

另外,如图4所示,绕储水盒421顶部和过滤盒422底部外周壁分别水平设置有凸缘423,且四周凸缘423中插有多个紧固螺栓424。这样,在将集水盒42放下后,能够方便工作人员拆下过滤盒422进行清理。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