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快速集雨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9197发布日期:2018-08-04 15:19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道路快速集雨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因降雨导致的内涝灾害日益频繁且严重。2012年“7.21”特大洪涝灾害是北京市61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内涝灾害,全市平均降雨量170mm,城区平均降雨量215mm,中心城区63处主要道路因积水导致交通中断,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愈百亿元。目前城市内涝灾害在全国的很多城市均有发生。2010年住建部对351个城市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自2008年起,我国有213个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占调查城市的62%;内涝灾害一年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就有137个。内涝灾害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mm的城市占74.6%,积水深度超过15mm的超过90%;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78.9%,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将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即发生内涝灾害。通过观察统计发现,城市道路排水管道的进水口因设计缺陷,常被污物堵塞,且当雨量较大时,管道并未满流,进水口集雨效率极低。

现有的集雨装置主要用屋顶排水,而没有用于马路上提高集雨效率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道路快速集雨排水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高城市道路集雨排水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道路快速集雨排水装置,用于设置在排水井内,所述排水井的侧壁上设置有城市排水管道,优选地,所述道路快速集雨排水装置包括排水管道和分流结构,所述排水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城市排水管道连通,所述排水管道的中部为防臭弯曲结构,所述排水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分流结构相连,所述分流结构包括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呈径向均匀分布于所述进水端且伸出所述进水端。

优选地,所述分流结构还包括一底板,所述隔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底板的中部开有通孔。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进水端的外径,所述底板固定于所述进水端的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进水端的外径,所述底板固定于所述进水端的外壁上。

优选地,所述分流结构还包括一盖板,所述隔板的顶部固定于所述盖板的下表面。

优选地,所述防臭弯曲结构为U形管。

优选地,所述防臭弯曲结构为S形管。

优选地,所述防臭弯曲结构为P形管。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排水管道中部为防臭弯曲结构,从而储存部分水流,防止反臭;本实用新型的隔板呈径向均匀分布于进水端且伸出进水端,从而对水流进行分流,并防止涡流的形成;通过设置盖板,既能防止进气,利用进口至地下主管的水头,大大提高过流能力,又能对进水端进行遮挡,防止泥沙、垃圾等直接进入排水管道内,堵塞排水管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道路快速集雨排水装置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道路快速集雨排水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排水井;2、城市排水管道;3、排水管道;4、底板;5、隔板;6、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道路快速集雨排水装置,以提高过流效率,防止管道堵塞。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道路快速集雨排水装置,用于设置在排水井1内。排水井1的井口通常设置有一井盖,排水井1的侧壁上设置有城市排水管道2。道路快速集雨排水装置包括排水管道3和分流结构。排水管道3的进水端与分流结构相连,排水管道3的出水端与城市排水管道2连通,从而将排水井1内的雨水汇集至城市排水系统。排水管道3的中部为防臭弯曲结构,该防臭弯曲结构选用S形管,用以储存部分水流,防止反臭,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U形管、P形管或其它结构。

分流结构包括一个底板4、一个盖板6和多个隔板5。底板4固定于进水端,底板4的中部开有通孔,以供水流从该通孔处流至排水管道3内。通孔的直径小于进水端的外径,底板4固定于进水端的端面上。隔板5的底部固定于底板4的上表面,隔板5呈径向均匀分布于进水端且伸出进水端,从而对水流进行分流,并防止涡流的形成。盖板6的下表面与隔板5的顶部固定连接,从而通过隔板5对盖板6进行支撑。通过设置盖板6,既能防止进气,提高过流效率,又能对进水端进行遮挡,防止泥沙、垃圾等直接进入排水管道3内,堵塞排水管道3。

现有技术通常采用重力排水原理,雨水在重力作用下自流进排水管道3,当雨量较大时,易进气产生漩涡,形不成真正的满流,不能有效利用水头,集雨效率低,影响城市道路的雨洪排泄,引起积水。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排水管道3的进水端设置分流结构,当雨水流入进水端时,被径向设置的隔板5分成数股水流,在盖板6下汇流后流入排水管道3。当降雨较大,雨水淹没进水口上方盖板6时,不会产生漩涡,排水管道3中即为满流,由此可产生虹吸流,作用水头增大,管道过流流速加大,大大提高集雨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为最优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使分流结构也可只包括隔板5,隔板5固定于进水端,或分流结构只包括隔板5和底板4,同样可防止旋涡生成;上述实施例中,通孔的直径小于进水端的外径,底板4固定于进水端的端面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使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进水端的外径,底板4固定于进水端的外壁上。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