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35330发布日期:2019-10-09 05:07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坑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坑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基坑的施工方法,在打完工程桩和建好支护结构后,直接开挖基坑区的土体,上述施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会导致坑底土体隆起破坏,开挖过程有可能造成基坑外围护结构位移,影响到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坑的施工方法,克服了背景技术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坑的施工方法,

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一:在划分基坑区的土体区域中打入满足基坑设计所需数量的工程桩,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

步骤二:在基坑区的内侧沿着基坑的内周轨迹绘出相应的打桩线路,根据绘出的打桩线路,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步骤三:开挖基坑区的土体至基坑的设计深度。

在步骤二中,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的水泥土搅拌墙,通过桩机在打桩线外的路基坑区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水泥土搅拌桩,水泥土搅拌桩的数量为多个沿着基坑区的长度方向和/或沿着基坑区的宽度方向连续排列形成多排第二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二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进一步的,沿着基坑区的长度方向的多排第二水泥土搅拌墙间隔分布。

进一步的,沿着基坑区的宽度方向的多排第二水泥土搅拌墙间隔分布。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二水泥土搅拌墙衔接第一水泥土搅拌墙。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上端与第二水泥土搅拌墙的上端处于高低不同的水平面。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第二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压在所述工程桩的上端所处于土层中。

采用以上的方法后,具有以下的优点:

根据绘出的打桩线路,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

一方面,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能够压住第一水泥土搅拌墙下方原本有可能隆起的土体,避免土体隆起造成基坑坑底破坏。

另一方面,绘出的打桩线路是沿着基坑的内周轨迹绘出的,实现了该基坑,不仅具有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支护结构是基坑的外围护,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则成了基坑的内围护,实现了该基坑具有内外双围护,在开挖的过程中,因为具有内围护,不会引起基坑外围支护结构位移,从而不会影响到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坑的施工方法,克服了背景技术的不足。

一种基坑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一:在划分基坑区的土体区域中打入满足基坑设计所需数量的工程桩,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

步骤二:通过桩机在基坑区的土体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截面与基坑大小相当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步骤三:开挖基坑区的土体至基坑的设计深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压在所述工程桩的上端所处于土层中。

采用以上的方法后,具有以下的优点:

通过桩机在基坑区的土体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截面与基坑大小相当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

一方面,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相当于形成了与基坑大小相当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能够压住第一水泥土搅拌墙下方整个基坑的原本有可能隆起的土体,避免土体隆起造成基坑坑底破坏。

另一方面,该基坑不仅具有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支护结构是基坑的外围护,通过桩机在基坑区的土体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截面与基坑大小相当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则成了基坑的内围护,该内围护与基坑的大小相当,实现了该基坑具有内外双围护,在开挖的过程中,因为具有与基坑的大小相当的内围护,不会引起基坑外围支护结构位移,从而不会影响到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坑的施工方法,克服了背景技术的不足。

一种基坑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一:在划分基坑区的土体区域中打入满足基坑设计所需数量的工程桩,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

步骤二:在基坑区的内侧沿着基坑长度或者宽度方向绘出相应的打桩线路,根据绘出的打桩线路,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步骤三:开挖基坑区的土体至基坑的设计深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压在所述工程桩的上端所处于土层中。

采用以上的方法后,具有以下的优点:

采用以上施工方法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在基坑区的内侧沿着基坑长度或者宽度方向绘出相应的打桩线路,根据绘出的打桩线路,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

一方面,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其中,第一水泥土搅拌墙沿着基坑长度和基坑宽度方向,能够压住第一水泥土搅拌墙下方整个基坑的原本有可能隆起的土体,避免土体隆起造成基坑坑底破坏。

另一方面,该基坑不仅具有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支护结构是基坑的外围护,又形成了由沿着基坑长度或者宽度方向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构成的内围护,实现了该基坑具有内外双围护,在开挖的过程中,因为具有沿着基坑长度或者宽度方向分布的内围护,不会引起基坑外围支护结构位移,从而不会影响到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一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一的另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一的另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一的另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一的另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二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三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三的另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所示:1、基坑区;2、工程桩;3、支护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坑的施工方法,

参照图1,

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一:在划分基坑区1的土体区域中打入满足基坑设计所需数量的工程桩2,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3;

步骤二:在基坑区1的内侧沿着基坑的内周轨迹绘出相应的打桩线路,根据绘出的打桩线路,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步骤三:开挖基坑区1的土体至基坑的设计深度。

在步骤二中,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的水泥土搅拌墙,通过桩机在打桩线外的路基坑区1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水泥土搅拌桩,水泥土搅拌桩的数量为多个沿着基坑区1的长度方向连续排列形成多排第二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二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参照图2,

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一:在划分基坑区1的土体区域中打入满足基坑设计所需数量的工程桩2,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3;

步骤二:在基坑区1的内侧沿着基坑的内周轨迹绘出相应的打桩线路,根据绘出的打桩线路,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步骤三:开挖基坑区1的土体至基坑的设计深度。

在步骤二中,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的水泥土搅拌墙,通过桩机在打桩线外的路基坑区1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水泥土搅拌桩,水泥土搅拌桩的数量为多个沿着基坑区1的宽度方向连续排列形成多排第二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二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参照图3,

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一:在划分基坑区1的土体区域中打入满足基坑设计所需数量的工程桩2,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3;

步骤二:在基坑区1的内侧沿着基坑的内周轨迹绘出相应的打桩线路,根据绘出的打桩线路,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步骤三:开挖基坑区1的土体至基坑的设计深度。

在步骤二中,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的水泥土搅拌墙,通过桩机在打桩线外的路基坑区1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水泥土搅拌桩,水泥土搅拌桩的数量为多个沿着基坑区1的长度方向和沿着基坑区1的宽度方向连续排列形成多排第二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二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参照图4,

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一:在划分基坑区1的土体区域中打入满足基坑设计所需数量的工程桩2,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3;

步骤二:在基坑区1的内侧沿着基坑的内周轨迹绘出相应的打桩线路,根据绘出的打桩线路,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间隔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步骤三:开挖基坑区1的土体至基坑的设计深度。

在步骤二中,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的水泥土搅拌墙,通过桩机在打桩线外的路基坑区1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水泥土搅拌桩,水泥土搅拌桩的数量为多个沿着基坑区1的长度方向连续排列形成多排第二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二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参照图5,

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一:在划分基坑区1的土体区域中打入满足基坑设计所需数量的工程桩2,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3;

步骤二:在基坑区1的内侧沿着基坑的内周轨迹绘出相应的打桩线路,根据绘出的打桩线路,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间隔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步骤三:开挖基坑区1的土体至基坑的设计深度。

在步骤二中,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的水泥土搅拌墙,通过桩机在打桩线外的路基坑区1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水泥土搅拌桩,水泥土搅拌桩的数量为多个沿着基坑区1的宽度方向连续排列形成多排第二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二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在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中,在具体时候时候,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沿着基坑区1的长度方向的多排第二水泥土搅拌墙间隔分布。

在具体时候时候,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沿着基坑区1的宽度方向的多排第二水泥土搅拌墙间隔分布。

在具体时候时候,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其中,所述第二水泥土搅拌墙衔接第一水泥土搅拌墙。

在具体时候时候,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上端与第二水泥土搅拌墙的上端处于高低不同的水平面。

在具体时候时候,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第二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压在所述工程桩2的上端所处于土层中。

在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中,根据绘出的打桩线路,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

一方面,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能够压住第一水泥土搅拌墙下方原本有可能隆起的土体,避免土体隆起造成基坑坑底破坏。

另一方面,绘出的打桩线路是沿着基坑的内周轨迹绘出的,实现了该基坑,不仅具有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3,支护结构3是基坑的外围护,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则成了基坑的内围护,实现了该基坑具有内外双围护,在开挖的过程中,因为具有内围护,不会引起基坑外围支护结构位移,从而不会影响到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

实施例二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坑的施工方法,

参照图6,

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一:在划分基坑区1的土体区域中打入满足基坑设计所需数量的工程桩2,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3;

步骤二:通过桩机在基坑区1的土体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截面与基坑大小相当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在具体时候时候,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压在所述工程桩2的上端所处于土层中。

在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中,通过桩机在基坑区1的土体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截面与基坑大小相当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

一方面,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相当于形成了与基坑大小相当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能够压住第一水泥土搅拌墙下方整个基坑的原本有可能隆起的土体,避免土体隆起造成基坑坑底破坏,图6的实施方案,虽然在工程上会提高工程造价,但是因为第一水泥土搅拌墙铺满了整个基坑,能够全面覆盖并压住原本有可能隆起的土体,避免土体隆起造成基坑坑底破坏。

另一方面,该基坑不仅具有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3,支护结构3是基坑的外围护,通过桩机在基坑区1的土体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截面与基坑大小相当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则成了基坑的内围护,该内围护与基坑的大小相当,实现了该基坑具有内外双围护,在开挖的过程中,因为具有与基坑的大小相当的内围护,不会引起基坑外围支护结构位移,从而不会影响到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

实施例三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坑的施工方法,

参照图7,

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一:在划分基坑区1的土体区域中打入满足基坑设计所需数量的工程桩2,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3;

步骤二:在基坑区1的内侧沿着基坑长度绘出相应的打桩线路,根据绘出的打桩线路,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步骤三:开挖基坑区1的土体至基坑的设计深度。

参照图8,

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一:在划分基坑区1的土体区域中打入满足基坑设计所需数量的工程桩2,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3;

步骤二:在基坑区1的内侧沿着基坑宽度方向绘出相应的打桩线路,根据绘出的打桩线路,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并使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位于设计的基坑底的下方。

步骤三:开挖基坑区1的土体至基坑的设计深度。

在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中,在具体时候时候,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的下端压在所述工程桩2的上端所处于土层中。

在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中,在基坑区1的内侧沿着基坑长度或者宽度方向绘出相应的打桩线路,根据绘出的打桩线路,通过桩机沿着打桩线路作业使得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

一方面,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其中,第一水泥土搅拌墙沿着基坑长度和基坑宽度方向,能够压住第一水泥土搅拌墙下方整个基坑的原本有可能隆起的土体,避免土体隆起造成基坑坑底破坏。

另一方面,该基坑不仅具有建设基坑的支护结构3,支护结构3是基坑的外围护,又形成了由沿着基坑长度或者宽度方向分布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构成的内围护,实现了该基坑具有内外双围护,在开挖的过程中,因为具有沿着基坑长度或者宽度方向分布的内围护,不会引起基坑外围支护结构位移,从而不会影响到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中,基坑的设计深度在附图9中用d1标识出,也就是挖出d1这么厚的土体,支护结构3的插入土体中的高度用d2标识出,第一水泥土搅拌墙插入至土体中的厚度为d3,第二水泥土搅拌墙插入至土体中的厚度也为d3,d3的厚度设计的较大的时候,可以减少支护结构3的插入土体中的高度,形成第一水泥土搅拌墙和第二水泥土搅拌墙是有一个一个挨紧的水泥土搅拌桩组合而成的,这一类水泥土搅拌桩的制作过程中只在较下层土层中喷射水泥浆,因此确保了只在较下层土层中形成水泥土搅拌桩。

在图1-图9中,所及的第一水泥土搅拌墙用a标识出,所及的第二水泥土搅拌墙用b标识出。

以上仅就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凡在本发明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