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跨越已建管线的设备基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39519发布日期:2018-12-01 01:36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工业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跨越已建管线的设备基础结构。

背景技术

当新建大块式设备基础与已建地下敷设管线冲突时,目前常见的作法是对已建管线进行改线,或调整设备基础定位以避开已有管线。

目前,对已有管线改线的方法施工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且改线过程中对管线进行切割,由于部分管线内介质属有毒有害或易燃物质,处理不当易造成安全事故。此外,受场地限制,调整设备基础易造成土地浪费,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随着我国油气田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工业设备的技术要求在不断变化和提升,大量的设备基础需要跨越已建管线已满足站场改扩建的需求,解决好新建设备基础与原有管线冲突问题是目前油气田站场改扩建设计中常见的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针对油气田工业设计的特殊性,进行了设备基础设计方式的创新,提供一种新型跨越已建管线的设备基础结构,本方案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加顶部筏板的结构形式,在原块式基础中间部位保留足够的已建管线敷设空间。解决新建设备基础与已建地下敷设管线冲突问题,采用该基础形式,即可有效避开已建管线,同时不必调整设备基础位置。采用该方法,混凝土条形基础上预埋螺栓孔可对带震动的设备起到有效固定作用;条形基础上部与顶部阀板连接又可在基层中间部位预留足够空间用以跨越已建管线。采用该基础结构形式,可以在油气田改扩建工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已有管线的改造及改线,便于缩短改扩建工程施工周期和质量控制,节约工程投资,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应用前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跨越已建管线的设备基础结构,它至少包括位于已建管线外原块式基础两侧的基础支撑,两侧的基础支撑均与已建管线长度方向平行,基础支撑主体位于地坪以下,基础支撑顶部延伸至地坪上方,位于地坪上方的两基础支撑之间固定连接有筏板,筏板和原块式基础的顶部之间有间隙腔,间隙腔位于地坪以下,所述基础支撑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螺栓孔。

所述螺栓孔沿基础支撑的长度方向呈直线排列,螺栓孔的深度延伸至地坪以下。

所述筏板的上沿高于基础支撑的上沿,且筏板的上沿延伸至基础支撑的上方,筏板和基础支撑的上沿以及内侧沿均固定组成一体结构,所述筏板的上表面布置有二次找平面,基础支撑和筏板位于地坪以上的外露部分的表面均设置有保护层。

所述的二次找平面采用c细石混凝土,二次找平面的厚度是50mm;所述的保护层采用水泥砂浆,保护层的厚度是30mm。

所述基础支撑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垫层,垫层采用c混凝土。

所述基础支撑包括条形支撑和放大脚支撑,基础支撑采用c型混凝土,条形基础支撑固定连接在放大脚支撑的顶部中间位置,所述放大脚支撑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垫层,放大脚支撑的水平高度低于已建管线的水平高度。

所述垫层的横截面宽度大于放大脚支撑的底部横截面宽度,放大脚支撑的顶部横截面宽度大于条形支撑的横截面宽度。

所述条形支撑和放大脚支撑沿其长度方向分别均匀间隔固定有若干根分布钢筋,条形支撑和放大脚支撑沿其高度方向还均匀间隔固定有若干根受力钢筋,其中条形支撑中布置的若干根受力钢筋的底部延伸至放大脚支撑的下沿。

所述间隙腔是空腔,间隙腔空腔的高度是10cm。

所述筏板沿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固定有若干根分布钢筋,筏板内与若干根分布钢筋水平垂直的方向还设置有若干根均匀布置的分布钢筋,所述分布钢筋在筏板内均双层布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跨越已建管线的设备基础结构形式,进行了设备基础设计方式的创新,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加顶部筏板的结构形式,在原块式基础中间部位保留足够的已建管线敷设空间,有效解决了新建设备基础与已建地下敷设管线冲突问题,采用该基础形式,即可有效避开已建管线,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该基础形式,可减少原大块式设备基础的混凝土用量,节约投资。

2、采用该基础形式,可有效避免由于大块式混凝土连续浇筑过程中产生水化热无法释放,导致基础混凝土内产生微裂缝的现象。

3、采用该基础形式,可以在油气田站场改扩建工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已建管线的破坏及改造,并能充分利用原有场地,避免资源浪费。

4、采用该基础形式,可在两侧条形基础上预留螺栓孔,因此该技术同样适用于带有震动性的设备,均具有良好适用性,推广价值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说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中:1、基础支撑;2、筏板;3、间隙腔;4、垫层;5、螺栓孔;6、条形基础支撑;7、放大脚支撑;8、原块式基础;9、已建管线;10、二次找平面;11、分布钢筋;12、受力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新型跨越已建管线的设备基础结构,它至少包括位于已建管线9外原块式基础8两侧的基础支撑1,两侧的基础支撑1均与已建管线9长度方向平行,基础支撑1主体位于地坪以下,基础支撑1顶部延伸至地坪上方,位于地坪上方的两基础支撑1之间固定连接有筏板2,筏板2和原块式基础8的顶部之间有间隙腔3,间隙腔3位于地坪以下,所述基础支撑1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螺栓孔5。

当新建大块式设备基础与地下敷设的已建管线9冲突时,本发明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支撑1加顶部筏板2的结构形式,在原块式基础8中间部位保留足够的已建管线9敷设空间。开挖基础地基时,保留跨越已建管线9内的地基土,仅对基础支撑1范围内的地基进行开挖;开挖过程中,基础支撑1顶部的筏板2与原块式基础8之间保留10cm间距形成间隙腔3,间隙腔3可以防地基土冻胀;基础支撑1采用一次性整体浇筑,已建管线9内填土可做两侧基础支撑1模板支撑,模板可以采用普通木模板,混凝土基础支撑1上预埋螺栓孔5可对带震动的设备起到有效固定作用。采用本发明的基础结构,即可有效避开已建管线9,同时不必调整设备基础位置,节约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实施例2

如图2、图3所示,它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进,所述螺栓孔5沿基础支撑1的长度方向呈直线排列,螺栓孔5的深度延伸至地坪以下。

本发明中,混凝土基础支撑1上预埋螺栓孔5,扩宽了该基础结构的适用范围,该基础结构还适用于带有振动性的设备,可对带震动的设备起到有效固定作用,预留螺栓孔5待螺拴定位后用c30细石混凝土填实。

实施例3

如图2、图3所示,它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进,所述筏板2的上沿高于基础支撑1的上沿,且筏板2的上沿延伸至基础支撑1的上方,筏板2和基础支撑1的上沿以及内侧沿均固定组成一体结构,所述筏板2的上表面布置有二次找平面10,基础支撑1和筏板2位于地坪以上的外露部分的表面均设置有保护层。

所述的二次找平面10采用c30细石混凝土,二次找平面10的厚度是50mm;所述的保护层采用水泥砂浆,保护层的厚度是30mm。

本发明针对油气田工业设计的特殊性,进行了设备基础结构设计方式的创新,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支撑1加顶部筏板2的结构形式,顶部连接又可在基层中间部位预留足够空间用以跨越已建管线2,筏板2与基础支撑1上部及侧沿固定连接组成一体结构,采用该基础结构形式,可以在油气田改扩建工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已有管线的改造及改线,便于缩短改扩建工程施工周期和质量控制,节约工程投资,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应用前景。

设备就位前应将基础结构表面的泥渣清除干净,再用c30细石混凝土二次找平50mm厚,同时将基础结构的外露部分用1:2水泥砂浆抹面30mm厚。

实施例4

如图1、图3所示,它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进,所述基础支撑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垫层4,垫层4采用c15混凝土,加强底部支撑,稳定性好。

所述基础支撑1包括条形支撑6和放大脚支撑7,基础支撑1采用c25型混凝土,条形基础支撑6固定连接在放大脚支撑7的顶部中间位置,所述放大脚支撑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垫层4,放大脚支撑7的水平高度低于已建管线9的水平高度。

放大脚结构属于现有成熟技术,不属于本发明的区别技术特征,在此对放大脚结构不做说明。

所述垫层4的横截面宽度大于放大脚支撑7的底部横截面宽度,放大脚支撑7的顶部横截面宽度大于条形支撑6的横截面宽度。

设备固定安装后,压应力往下传递并扩散过程中,有一个扩散角度的现象,这个角度的大小随材料的刚度大小而不同,有了放大脚后,作用在混凝土基础上的应力会小些,作用宽些,有利于迅速变更宽度通过垫层4分散给地基,来控制作用在基础支撑1上的应力不致超过地基的容许值,支撑稳固,可有效避免由于大块式混凝土连续浇筑过程中产生水化热无法释放,导致基础混凝土内产生微裂缝的现象。

所述条形支撑6和放大脚支撑7沿其长度方向分别均匀间隔固定有若干根分布钢筋11,条形支撑6和放大脚支撑7沿其高度方向还均匀间隔固定有若干根受力钢筋12,其中条形支撑6中布置的若干根受力钢筋12的底部延伸至放大脚支撑7的下沿。

垫层4、放大脚支撑7沿与已建管线9水平垂直的方向延伸至原块式基础8内,基础支撑1的框架由若干根受力钢筋12和若干根分布钢筋11固定组成,且基础支撑1中心位置的受力钢筋12从上至下贯通加强支撑强度,基础支撑1的框架撑起来后,采用c25型混凝土一次性整体浇筑,可有效避免由于大块式混凝土连续浇筑过程中产生水化热无法释放,导致基础结构混凝土内产生微裂缝的现象。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它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进,所述间隙腔3是空腔,间隙腔3空腔的高度是10cm。

开挖过程中,基础结构顶部阀板2与原块式基础8之间保留10cm间距形成间隙腔3,间隙腔3可以防地基土冻胀,保持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和支撑强度。

所述筏板2沿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固定有若干根分布钢筋11,筏板2内与若干根分布钢筋11水平垂直的方向还设置有若干根均匀布置的分布钢筋11,所述分布钢筋11在筏板2内均双层布置。

筏板2内的分布钢筋11采用双层双向布置,既坚固、耐用,又可以对间隙腔3形成牢固的顶部支撑,有效预防地基土冻胀。分布钢筋11的双层双向布置结构属于现有成熟技术,不属于本发明的区别技术特征,在此对双层双向结构不做说明。

实施例6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它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进,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跨越已建管线的设备基础结构,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开挖基础地基时,保留跨越已建管线9内的原块式基础8地基土,仅对基础支撑1范围内的地基进行开挖;

步骤二:开挖过程基础结构顶部阀板2与原块式基础8之间不填土保留10cm的间隙腔3以防地基土冻胀;

步骤三:基础结构采用一次性整体浇筑,已建管线9内填土可做两侧基础支撑1模板支持,模板采用普通木模板。

步骤四:在基础支撑1上预留若干设备螺栓孔5,设备就位前应将基础结构表面的泥渣清除干净,再用c30细石混凝土形成二次找平面10,二次找平面10的厚度是50mm,预留螺栓孔5待螺拴定位后用c30细石混凝土填实,并将基础结构的外露部分用1:2水泥砂浆抹面30mm厚。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施例没有详细叙述的部件和结构属本行业的公知部件和常用结构或常用手段,这里不一一叙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