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23980发布日期:2018-12-19 05:49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防汛设施,特别涉及一种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特大飓风、超强台风和百年一遇强降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频发,沿海靠江城市洪涝灾害不断,一些江河湖海堤坝处、洪涝灾害易发开阔地带、建筑物出入口处频繁被洪水侵害造成被淹被损坏,交通受到影响,财产损失严重,生命受到威胁,在洪涝灾害面前,目前防洪防汛手段大多采用的是人工搬运堆叠防汛沙袋、人工组装挡水板或人工开启电动防水门,不仅反应慢,耗电费力,还需人工值守,容易贻误防洪抢险的关键时机造成巨大损失。

防洪时,防汛沙袋的搬运堆叠耗时费力,防汛沙袋在阻挡洪水时,防汛沙袋的缝隙之间容易渗漏洪水,并且影响车辆行人交通出行,平日防汛沙袋的存储占用场地。

防洪时,挡水板需人工搬运及组装,组装人员还需培训具备一定专业技能,防洪结束还需专人拆卸搬运,平常不用时,挡水板占用储存空间。

防洪时,电动防水门需要电力保障,需要人工值守和人工操作。

有鉴于此,急需一种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设置于江河湖海沿岸处、地势低洼洪涝易发地带和建筑物出入口处的地面下。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由壳体部件、管路部件、浮动部件、隔洪部件、通行部件、升降部件和操作部件构成;所述的管路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外部迎水面的底部位置并与壳体部件连接;所述的升降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底部位置并与壳体部件连接;所述的浮动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中部位置并与其下部的升降部件连接;所述的隔洪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上部位置并与其下部的浮动部件连接;所述的通行部件设在壳体部件上部的上沿口位置并与其下部的隔洪部件和浮动部件连接;所述的操作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边侧位置并与升降部件连接。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部件包括外壳壳体、中段壳体、边段壳体、壳体进水口、百叶护板、加强肋、密封钢条、底板、连接立柱、限位凸槽和止回阀,所述的外壳壳体由两个边段壳体采用高强螺栓与至少一个中段壳体连接构成。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中段壳体设在外壳壳体的中间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边段壳体设在外壳壳体的两端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进水口设在中段壳体迎水面上半部的两侧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百叶护板设在边段壳体上半部位置,所述的百叶护板为百叶窗形式,所述的百叶护板两边支点设在边段壳体两侧的滑道内,所述的百叶护板在边段壳体两侧的滑道内可以上下滑动堆叠。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加强肋设在外壳壳体的外部。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密封钢条设在外壳壳体内上半部的两侧位置,所述的密封钢条分为内条和外条,内条采用高强螺栓与外壳壳体内壁连接,外条采用高强螺栓与内条连接。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底板设在外壳壳体内的底部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立柱设在外壳壳体之间,所述的连接立柱采用高强螺栓与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外壳壳体并排连接。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限位凸槽设在中段壳体内的上沿口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止回阀包括阀门法兰、阀塞、钢条,所述的止回阀设在一边的边段壳体的底部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管路部件包括水槽、水槽格栅、排水口、管道、进水立管、倒u型进水口、过滤网、浮球阀、进水立管、倒u型进水口、过滤网和浮球阀,所述的管路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外部迎水面的底部位置并与壳体部件连接。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水槽设在外壳壳体外部迎水面的一侧。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水槽格栅设在水槽的上方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排水口设在水槽外侧的底部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管道设在水槽内的底部,所述的管道的尾端分别与壳体进水口和止回阀连接。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水立管竖立设在管道上。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倒u型进水口竖立设在进水立管的上端口,所述的倒u型进水口的高度高于壳体进水口。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过滤网设在倒u型进水口的管口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浮球阀包括90°弯头、转换接头、阀体、浮球、阀盖,所述的浮球阀设在水槽内的底部,所述的浮球阀采用转换接头与管道前端的90°弯头竖立连接。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浮动部件包括钢桁架、密封浮箱、泡沫塑料块、钢架吊耳、翼块、限位凸块和缓冲器,所述的浮动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中部位置并与其下部的升降部件连接。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钢桁架设在外壳壳体内下半部的位置,所述的钢桁架为正方体形状或长方体形状。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密封浮箱设在钢桁架内,所述的密封浮箱为正方体形状或长方体形状。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泡沫塑料块设在密封浮箱内。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钢架吊耳设在钢桁架底部的两侧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翼块设在钢桁架两端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限位凸块设在钢桁架底部两侧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缓冲器包括空筒、活塞和气孔,所述的缓冲器竖立设在翼块的预留孔洞内。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隔洪部件包括阻燃防水布,所述的阻燃防水布平铺在钢桁架上方并采用高强螺栓与钢桁架上部钢管连接固定,所述的阻燃防水布的两边部分设有具有弹力的展缩褶皱,所述的阻燃防水布的两边边沿设在密封钢条的内条和外条中间并采用高强螺栓密封固定,所述的隔洪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上部位置并与其下部的浮动部件连接。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通行部件包括通行钢板、钢板基座、坡道钢板、进水格栅、进水通道、支撑块、防护套、防滑条、支撑短杆,所述的通行部件设在壳体部件上部的上沿口位置并与其下部的隔洪部件和浮动部件连接。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通行钢板包括中段钢板和边段钢板,所述的通行钢板设在中段壳体的上方及两边位置,所述的中段钢板设在钢桁架的上方并采用高强螺栓穿过阻燃防水布与钢桁架上方钢管连接,所述的边段钢板设在中段钢板的两边并采用铰链连接,所述的边段钢板在迎水面的一边设有进水豁口。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钢板基座设在边段钢板的两边并采用铰链连接。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坡道钢板包括减速带和橡胶垫,所述的坡道钢板设在边段钢板上面并采用铰链与钢板基座连接,所述的减速带设在坡道钢板上面,所述的橡胶垫设在坡道钢板的背面。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水格栅设在迎水面钢板基座的上方。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水通道设在迎水面钢板基座内并从其上面进水口到侧面出水口贯穿通往水槽格栅。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块设在坡道钢板的背面。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套设在边段钢板背面的两侧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滑条设在通行钢板和坡道钢板上面的两侧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短杆设在边段钢板的背面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通行钢板表面铺装与附近地面或周围环境相近或一致的材料。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升降部件包括底座、滑齿条、滑块、升降臂和滑杆,所述的升降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底部位置并与壳体部件连接。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底座设在外壳壳体内的底板上面。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滑齿条包括连动短杆和压缩弹簧,所述的滑齿条设在钢桁架的下方,所述的连动短杆设在两根滑齿条中间的两个端头之间并采用销子分别连接,所述的压缩弹簧设在滑齿条端头上面,所述的滑齿条设有斜齿面和直齿面。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滑块设在滑齿条的正下方,所述的滑块的侧面设有圆形穿孔,所述的滑块的横面设有圆角矩形孔,所述的滑块设有滑齿面和逆滑面。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升降臂设在钢桁架的下方,所述的升降臂的上端采用销轴与钢架吊耳连接,所述的升降臂的下端采用销轴与滑块侧面的圆孔连接。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滑杆为圆角矩形,所述的滑杆的两端设在底座内并采用高强螺栓与底座内的连接件连接,所述的滑杆穿插在滑块横面的圆角矩形孔内。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操作部件包括操作杆、手柄、滑齿升降角、短直杆和短横杆,所述的操作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边侧位置并与升降部件连接。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手柄设在操作杆的顶端。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滑齿升降角设在操作杆的底端。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短直杆设在操作杆的下半部位置。

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短横杆设在短直杆的端头位置,所述的短横杆与钢条的上端连接。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与防汛沙袋、挡水板相比较,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安全可靠、无需电力和人工值守、节约人力、反应迅速、无碍交通、维护方便,即使半夜或凌晨突发暴雨台风来袭,洪水上涨超过防洪警戒线涌入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内部,在洪水浮力作用下,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上浮形成隔绝洪水的防洪坝体和可供车辆行人安全通行的双向斜坡坡道,达到即有效防洪又安全通行的双重目的,洪水退却不构成威胁,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排出内部洪水并下浮复位与地面平齐,随时应对下一次洪水来袭。

为了更加清楚了解本发明工作原理,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壳体部件背水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壳体部件迎水面、侧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管路部件45°角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管路部件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管路部件迎水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浮动部件背水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浮动部件侧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隔洪部件背水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通行部件侧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通行部件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升降部件背水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操作部件背水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壳体、2.中段壳体、3.边段壳体、4.壳体进水口、5.百叶护板、6.加强肋、7.密封钢条、8.底板、9.连接立柱、10.限位凸槽、11.止回阀、111.钢条、112.阀塞、113.法兰、12.水槽、13.水槽格栅、14.排水口、15.管道、16.进水立管、17.倒u型进水口、18.过滤网、19.浮球阀、191.90°弯头、192.转换接头、193.阀体、194.浮球、195.阀盖、20.钢桁架、21.密封浮箱、22.泡沫塑料块、23.钢架吊耳、24.翼块、25.限位凸块、26.缓冲器、261.空筒、262.活塞、263.气孔、27.阻燃防水布、28.通行钢板、29.钢板基座、30.坡道钢板、31.进水格栅、32.进水通道、33.支撑块、34.减速带、35.橡胶垫、36.中段钢板、37.边段钢板、38.防护套、39.防滑条、40.支撑短杆、41.底座、42.滑齿条、43.连动短杆、44.压缩弹簧、45.滑块、46.升降臂、47.滑杆、48.操作杆、49.手柄、50.滑齿升降角、51.短直杆、52.短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和阐述了多种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和阐述的多种细节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地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其至少包括壳体部件、管路部件、浮动部件、隔洪部件、通行部件、升降部件和操作部件所构成;所述的管路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外部迎水面的底部位置并与壳体部件连接;所述的升降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底部位置并与壳体部件连接;所述的浮动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中部位置并与其下部的升降部件连接;所述的隔洪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上部位置并与其下部的浮动部件连接;所述的通行部件设在壳体部件上部的上沿口位置并与其下部的隔洪部件和浮动部件连接;所述的操作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边侧位置并与升降部件连接。

参见图1、图2,所述的壳体部件包括外壳壳体(1)、中段壳体(2)、边段壳体(3)、壳体进水口(4)、百叶护板(5)、加强肋(6)、密封钢条(7)、底板(8)、连接立柱(9)、限位凸槽(10)、止回阀(11),所述的外壳壳体(1)由两个边段壳体(3)和至少一个中段壳体(2)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构成;所述的中段壳体(2)隐蔽安装于地面之下,中段壳体(2)的宽度与道路齐宽,中段壳体(2)的壳沿高度与路面基本平齐;所述的边段壳体(3)隐蔽安装于两边的墙体中,边段壳体(3)的下半部隐蔽安装于地面之下,边段壳体(3)的上半部高出地面;所述的壳体进水口(4)设在中段壳体(2)迎水面上半部的两侧位置;所述的百叶护板(5)设在边段壳体(3)上半部相对的位置,护板(5)为百叶形式,百叶护板(5)的板页的两边设有支点,百叶护板(5)两侧的支点在边段壳体(3)滑道内可以上下滑动堆叠,也有美观作用;所述的加强肋(6)设在外壳壳体(1)的外部,加强外壳壳体的强度;所述的密封钢条(7)设在外壳壳体(1(1)内上半部的两侧位置,所述的密封钢条(7)分为内条和外条,内条采用高强螺栓与外壳壳体(1)内壁连接,外条采用高强螺栓与内条连接;所述的底板(8)设在外壳壳体(1)内的底部位置:所述的连接立柱(9)采用高强螺栓与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外壳壳体(1)并排连接成所需长度的隐藏式自浮坡道防洪装置组合体;所述的限位凸槽(10)设在中段壳体(2)上沿口位置;所述的止回阀(11)设在一边的边段壳体(3)底部位置,所述的止回阀(11)包括钢条(111)、阀塞(112)、法兰(113),所述的钢条(111)设在阀塞(112)的上方并采用销子与阀塞(112)连接,所述的阀塞(112)设在止回阀(11)内,所述的法兰(113)采用高强螺栓对夹住止回阀(11)连接固定。

参见图3、图4、图5,所述的管路部件包括水槽(12)、水槽格栅(13)、排水口(14)、管道(15)、进水立管(16)、倒u型进水口(17)、过滤网(18)、浮球阀(19),所述的管路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外部迎水面的底部位置并与壳体部件连接;所述的水槽(12)设在外壳壳体(1)迎水面的一侧;所述的水槽格栅(13)设在水槽(12)的上方位置;所述的排水口(14)设在水槽(12)外侧的底部位置;所述的管道(15)设在水槽(12)内的底部,所述的管道(15)的尾端分别与壳体进水口(4)和止回阀(11)连接;所述的进水立管(16)竖立设在管道(15)上;所述的倒u型进水口(17)设在进水立管(16)的上端口,所述的所述的倒u型进水口(17)的高度高于壳体进水口(4);所述的过滤网(18)设在倒u型进水口(17)的管口位置;所述的浮球阀(19)包括90°弯头(191)、转换接头(192)、阀体(193)、浮球(194)、阀盖(195),所述的浮球阀(19)设在水槽(12)内的底部,所述的浮球阀(19)采用转换接头(192)与管道前端的90°弯头(191)竖立连接。

参见图6、图7,所述的浮动部件包括钢桁架(20)、密封浮箱(21)、泡沫塑料块(22)、钢架吊耳(23)、翼块(24)、限位凸块(25)和缓冲器(26),所述的浮动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中部位置并与其下部的升降部件连接;所述的钢桁架(20)设在外壳壳体(1)内下半部的位置,所述的钢桁架(20)为正方体或长方体形状;所述的密封浮箱(21)设在钢桁架(20)内,所述的密封浮箱(21)为正方体或长方体形状;所述的泡沫塑料块(22)设在密封浮箱(21)内,起到即使密封浮箱(21)破损,密封浮箱(21)内部填充的泡沫塑料块(22)遇水产生的浮力仍能确保钢桁架(20)上浮的作用;所述的钢架吊耳(23)设在钢桁架(20)底部的两侧位置;所述的翼块(24)设在钢桁架(20)两端位置并采用高强螺栓与钢桁架(20)的两端连接;所述的限位凸块(25)设在钢桁架(20)两侧的底部位置,在钢桁架(20)上升至边段壳体(3)设定的高度时,限位凸块(25)与限位凸槽(10)互相咬合,使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在上升至设定的高度时保持更加的稳定,也避免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在上升至设定的高度时来回的晃动损坏中段壳体(2)和边段壳体(3);所述的缓冲器(26)包括空筒(261)、活塞(262)和气孔(263),所述的缓冲器(26)竖立设在翼块(24)的预留孔洞内,所述的活塞(262)插入空筒(261)内并随同钢桁架(20)的上升或下降做相应的上下运动,所述的气孔(263)设在空筒(261)的底部并随同活塞(262)在空筒(261)内的上下运动而吸气或排气,所述的活塞(262)的上端采用高强螺栓与钢桁架(20)两端顶部的连接件连接,所述的空筒(261)的下端采用高强螺栓与底座(41)上面的连接件连接。

参见图8,所述的隔洪部件包括阻燃防水布(27),所述的隔洪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上部位置并与其下部的浮动部件连接;所述的阻燃防水布(27)平铺在钢桁架(20)上方并采用高强螺栓与钢桁架(20)上部钢管连接固定,所述的阻燃防水布(27)的两边部分设有具有弹力的展缩褶皱,所述的阻燃防水布(27)的两边边沿设在密封钢条(7)的内条和外条中间并采用高强螺栓密封固定。

参见图9、图10,所述的通行部件包括通行钢板(28)、坡道钢板(30)、进水格栅(31)、进水通道(32)、支撑块(33)、钢板基座(29)、防护套(38)、防滑条(39)、支撑短杆(40),所述的通行部件设在壳体部件上部的上沿口位置并与其下部的隔洪部件和浮动部件连接;所述的通行钢板(28)包括中段钢板(36)和边段钢板(37),所述的通行钢板(28)设在中段壳体(36)的上方及两边位置,所述的中段钢板(36)设在中段壳体(2)的上方并采用高强螺栓穿过阻燃防水布(27)与钢桁架(20)上方钢管连接,所述的边段钢板(37)设在中段钢板(36)的两边并采用铰链连接,所述的边段钢板(37)在迎水面的钢板一边设有进水豁口;所述的钢板基座(29)设在边段钢板(37)的两边;所述的坡道钢板(30)包括减速带(34)和橡胶垫(35),所述的坡道钢板(30)设在边段钢板(37)上面并采用铰链与钢板基座(29)连接,所述的减速带(34)设在坡道钢板(30)上面,起到车辆通过时减速缓行和避免冲击力过大的作用,所述的橡胶垫(35)设在坡道钢板(30)的背面,起到车辆和行人通过时减少摩擦噪音的作用;所述的进水格栅(31)设在迎水面钢板基座(29)的上方;所述的进水通道(32)设在钢板基座(29)内,并从其上面进水口到侧面出水口贯穿通往水槽格栅;所述的支撑块(33)设在坡道钢板(30)的背面;所述的防护套(38)设在边段钢板(37)的背面两侧位置,所述的防护套(38)起到通行钢板(28)上升时防止小动物进入边段钢板(37)下面发生危险的作用;所述的防滑条(39)设在通行钢板(28)和坡道钢板(30)上面两侧的位置,起到车辆行人从通行钢板(28)上通行时防止侧滑的作用;所述的支撑短杆(40)设在边段钢板(37)的背面位置,所述的支撑短杆(40)的上端采用销栓与边段钢板(37)背面的连接件连接,所述的支撑短杆(40)的下端采用销栓与地面预设的连接件连接连接,所述的支撑短杆(40)在边段钢板(37)未上升时处于平卧状态,所述的支撑短杆(40)在边段钢板(37)上升时的拉力下逐渐直立,从背面支撑形成斜坡的边段钢板(37);所述的通行钢板(28)表面铺装与附近地面或周围环境相近或一致的材料,起到美观装饰作用。

参见图11,所述的升降部件包括底座(41)、滑齿条(42)、滑块(45)、升降臂(46)和滑杆(47),所述的升降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底部位置并与壳体部件连接;所述的底座(41)设在外壳壳体(1)内的底板(8)上面;所述的滑齿条(42)包括连动短杆(43)和压缩弹簧(44),所述的滑齿条(42)设在钢桁架(20)的下方,所述的连动短杆(43)设在两根滑齿条(42)中间并采用销子分别与滑齿条(42)的中间两个端头连接,所述的压缩弹簧(44)设在滑齿条(42)端头上面,所述的滑齿条(42)设有斜齿面和直齿面;所述的滑块(45)设在滑齿条(42)的正下方,所述的滑块(45)的侧面设有圆形穿孔,所述的滑块(45)的横面设有圆角矩形孔,所述的滑块(45)设有滑齿面和逆滑面,在压缩弹簧(44)的弹力作用下,滑块(45)与滑齿条(42)始终处于咬合状态;所述的升降臂(46)设在钢桁架(20)的下方,所述的升降臂(46)的上端口采用销轴与钢架吊耳(23)连接,所述的升降臂(46)下端口采用销轴与滑块(45)侧面的圆孔连接;所述的滑杆(47)为圆角矩形,所述的滑杆(47)的两端设在底座内并采用高强螺栓与底座(41)内的连接件连接,所述的滑杆(47)穿插在滑块(45)横面的圆角矩形孔内,从而使滑块(45)能够随同升降臂(46)的上升或下降在滑杆(47)上来回轴向滑动。

参见图12,所述的操作部件包括操作杆(48)、手柄(49)滑齿升降角(50)和短直杆(51),所述的操作部件设在壳体部件内部的边侧位置并与升降部件连接;所述的操作杆(48)的上端高出边段壳体(3);所述的手柄(49)设在操作杆(48)的顶端并采用销轴与操作杆(48)顶端的孔洞连接;所述的滑齿升降角(50)设在操作杆(48)的底端,所述的滑齿升降角(50)的两个端角采用销轴分别与操作杆(48)的底端和滑齿条(42)的边侧端头连接,所述的滑齿升降角(50)的中角采用销子与底座(41)内的销孔连接;所述的短直杆(51)设在操作杆(48)的下半部位置,所述的短直杆(51)的尾端采用销子与操作杆(48)下半部的销孔连接,所述的短直杆(51)的中段采用销子与底座(41)边角的销孔连接;所述的短横杆(52)设在短直杆(51)的端头位置,所述的短横杆(52)的端头与下方的钢条(111)连接。

具体地,台风暴雨导致洪水上涨超过设定的防洪警戒线后,洪水从进水格栅(31)和进水通道(32)流经水槽格栅(13)涌入水槽(12)内,水槽(12)内的洪水由排水口(14)排洪至市政雨水管道,当水槽(12)内洪水的流入量超过排洪量,水槽(12)内的洪水水位上涨并超过浮球阀(19)的高度,浮球阀(19)内的浮球(194)从自然下垂状态遇水上浮封住浮球阀(19)内的进水口,阻止洪水从浮球阀(19)和管道(15)逆流至止回阀(11),防止洪水在强大水压作用下顶开止回阀(11)的阀塞(112)进入外壳壳体(1)内形成浮力,避免洪水在没有形成实质威胁情况下频繁扰动密封浮箱(21)上浮并由此托起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上升。

具体地,洪水持续涌入水槽(12)内并漫过倒u型进水口(17),随同洪水涌入水槽(12)内的垃圾杂物漂浮在水面上,由于倒u型进水口(17)的管口朝下低于水面并且管口设有过滤网(18),水面上漂浮垃圾杂物被排除在过滤网(18)之外,无法进入倒u型进水口(17)的管内,在水位高差作用下,无垃圾杂物的洪水从倒u型进水口(17)、进水立管(16)、管道(15)、壳体进水口(4)流入外壳壳体(1)内产生浮力,密封浮箱(21)在洪水浮力的作用下上浮并托起钢桁架(20)、阻燃防水布(27)和通行钢板(28)上升,密封浮箱(21)内填充泡沫塑料块,(22)确保密封浮箱(21)万一破损漏水时,泡沫塑料块(22)遇水产生的浮力仍可使密封浮箱(21)浮起,在钢桁架(20)托起通行钢板(28)上升时,百叶护板(5)被顶起逐渐上滑直至完全堆叠起来,钢桁架(20)底部两侧的钢架吊耳(23)在钢桁架(20)上升时,拉动下方的升降臂(46)和与升降臂(46)连接并穿插在滑杆(47)上的滑块(45)的滑齿面不断划过滑齿条(42)的斜齿面向中间轴向滑动,滑齿条(42)端头上面的压缩弹簧(44)的弹力使滑齿条(42)与滑块(45)始终处于咬合状态,从而使滑块(45)只能随同钢桁架(20)的上升向中间单向滑动,并利用滑齿条(42)的直齿面卡住滑块(45)的逆滑面,使升降臂(46)在滑齿条和滑块咬合状态下无法自行下降和回滑,始终支撑住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

具体地,平铺并固定在钢桁架(20)上方的阻燃防水布(27)以钢桁架(20)为骨架,在钢桁架(20)上升时逐渐展开两边具有弹力的展缩褶皱,与密封钢条上(7)密封连接的阻燃防水布(27)边沿形成隔绝洪水的防水坝体,同时钢桁架(20)两端连接的翼块(24)随同钢桁架(20)上升填充边段壳体(3)内的空间,防止边段壳体(3)内的阻燃防水布(27)在洪水的冲击下变形,翼块(24)预留孔洞内竖立设置的缓冲器(26)利用针筒注射器的原理,在缓冲器(26)的活塞(262)随同钢桁架(20)两端的连接件上升时,空气在压差作用下从缓冲器(26)的小气孔(263)吸入空筒(261),大气压会在空筒(261)内瞬间形成类似于真空的低压区,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即使密封浮箱(21)在外壳壳体(1)内遇到迅猛洪水造成瞬间强大浮力,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在缓冲器(26)的低压阻力作用下仍然平稳上升,防止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急剧上升发生安全事故和设备损坏,在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上升至设定的高度时,设在钢桁架(20)底部两侧位置的限位凸块(25)与限位凸槽(10)互相咬合,限制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的来回晃动。

具体地,钢桁架(20)正上方的中段钢板(36)在钢桁架(20)上升时,拉动两边与之铰链连接的边段钢板(37)上升和向中间移动,边段钢板(37)背面处于平卧状态的支撑短杆(40)随同边段钢板(37)的上升逐渐直立,从背面支撑形成斜坡的边段钢板(37)坡道,与中段钢板(36)一道形成具有双向斜坡的和可供车辆行人安全通过的钢板通道,而与钢板基座(29)铰链连接的坡道钢板(30)始终搭在边段钢板(37)上面,在边段钢板(37)上升时形成缓坡,增加车辆行人的通过性,考虑到边段钢板(37)上升时与坡道钢板(30)之间互相摩擦容易产生噪音,在坡道钢板(30)的背面设置了橡胶垫(35),同时在坡道钢板(30)的上方设置了减速带(34),使车辆通过时减速缓行,防止过大冲击力对设备的损坏,而设在边段钢板(37)背面的防护套(38)在边段钢板(37)上升时延展张开,封闭住边段钢板(37)背面的空间,防止小动物误入边段钢板(37)的下面,确保边段钢板(37)下降复位时的安全及小动物的安全,设在通行钢板(28)和坡道钢板(30)上面两侧位置的防滑条(39)在雨天路滑时防止车辆通过时侧滑发生安全事故,从而达到在汛期洪水侵犯时,实现即阻隔洪水又保障车辆行人安全通行的双重功能和目的。

具体地,台风暴雨停止,洪水消退不再上涨,水槽(12)内的洪水通过排水口(14)持续向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直至排干殆尽,浮球阀(19)内的浮球(194)在重力作用下重新自然下垂处于阀门打开状态,工作人员在确认洪水不再产生威胁情况下,压下操作杆(48)顶端的手柄(49)使操作杆(48)下沉,与操作杆(48)下半部连接的短直杆(51)在杠杆原理作用下上翘并带动短横杆(52)上升,从而使短横杆(52)两端连接的钢条(111)拉起下端连接的止回阀(11)的阀塞(112)上升,外壳壳体(1)内的洪水在水位差的作用下从打开的阀塞(112)并通过管道(15)、浮球阀(19)泄流到水槽(12)内,水槽(12)内的洪水通过排水口(14)排洪至市政雨水管道,操作杆(48)在下沉的同时,与操作杆(48)底部连接的滑齿升降角(50)的一角同时被下压,从而使滑齿升降角(50)的另一角向上顶起与之连接的滑齿条(42)的端头向边侧翻起,与此同时,滑齿条(42)另一端头连接的连动短杆(43)产生连锁反应拉动与之连接的另一条滑齿条(42)向另一边侧翻起,使两条滑齿条(42)同时与所有的滑块(45)分开脱离,从而解除滑齿条(42)的直齿面对滑块(45)的逆滑面的限制,也解除了与滑块(45)连接的升降臂(46)对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的支撑力,在重力和外壳壳体(1)内洪水外泄水位不断降低情况下,钢桁架(20)、阻燃防水布(27)和通行钢板(28)随同密封浮箱(21)缓降,钢桁架(20)底部两侧的升降臂(46)在随同钢桁架(20)下降的同时,不断地推动与升降臂(46)连接的滑块(45)向两侧回滑,缓冲器(26)的活塞(262)在随同钢桁架(20)两端连接件下降时,由于空筒(261)底部的气孔(263)较小,无法快速排出空筒(261)内的空气,从而在空筒(261)内形成压缩空气并产生阻尼,同时在洪水浮力作用下,可以双重保障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平稳缓降至底座(41)上,考虑到在洪水消退后,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还处在上升状态时,若因止回阀(11)的阀塞(112)年久失修老化密封不严,外壳壳体(1)体内的洪水漏水至水槽内并被排水口排出殆尽,导致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要下降时失去洪水浮力的支撑,但在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下降时下压缓冲器产生的压缩空气和阻尼的作用下,仍然可以保障钢桁架(20)和通行钢板(28)平稳缓降至底座(41)上。

具体地,阻燃防水布(27)在随同钢桁架(20)下降时逐渐收缩具有弹力的展缩褶皱,通行钢板(28)随同钢桁架(20)下降时回推边段钢板(37)向两边复位直至与地面平齐,边段钢板(37)背面的支撑短杆(40)随同边段钢板(37)向两边回移从直立状态逐渐平卧直至重新处于复位状态,边段钢板(37)背面的支撑块(33)在边段钢板(37)与地面平齐时重新回落实处,支撑着边段钢板(37)在车辆行人通过时不会凹陷变形。

具体地,工作人员松开操作杆(48)顶端的手柄(49),操作杆(48)在压缩弹簧(44)的弹力下上升复位,操作杆(48)在上升复位时,同时拉起与其下半部连接的短直杆(51)的一端上升,在杠杆原理作用下,短直杆(51)的另一端下降并带动短横杆(52)和短横杠两端连接的钢条下沉,从而使止回阀(11)的阀塞(112)下降回位重新封闭住止回阀(11),在操作杆(48)上升复位的同时,操作杆(48)底部的滑齿升降角(50)的一角也随同操作杆(48)的复位而上升,从而使滑齿升降角(50)的另一角向下回拉与之连接的滑齿条(42),滑齿条(42)另一端头连接的连动短杆(43)产生连锁反应,回拉与之连接的另一条滑齿条(42)一起回翻复位,在滑齿条(42)两端上面压缩弹簧(44)的弹力下,滑齿条(42)与滑块(45)重新咬合,全面恢复初始状态,随时应对下一次洪水的来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的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种种变换、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