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木建筑用空心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4529发布日期:2018-12-25 20:2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土木建筑用空心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土木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土木建筑用空心桩。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高楼大厦的需要越来越多,在建筑行业中,空心桩是一种常见的建筑基建材料,由于其空心结构,不但可以减轻重量,而且其机械强度并不比实心的差,所以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空心桩作为建筑的基建,其结构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和未来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有的空心桩中,大多承载力太小,而且抗冲击性能差。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提供了一种土木建筑用空心桩。

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204780860u中公开的一种土木建筑用空心桩,该空心桩虽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是,该空心桩承载能力小,抗冲击性能差,在使用时会受到太多限制,不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土木建筑用空心桩,解决了现有的空心桩抗冲击性差和承载力小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土木建筑用空心桩,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所述外筒体和内筒体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筋,所述内筒体的内部上端固定连接有上支撑件,所述内筒体的内部下端固定连接有下支撑件,所述下支撑件的上端中部固定连接中心柱的一端,所述中心柱的另一端贯穿上支撑件并固定连接有支撑台,所述下支撑件的上端周向固定连接支撑柱的一端,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与中心柱固定连接,所述中心柱的中部周向固定连接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的周向固定连接内固定环,所述内固定环的周向固定连接固定杆的一端,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外固定环,所述外固定环的外侧与内筒体固定连接;

所述内筒体的内侧上端和中心柱上端周向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内侧固定连接固定块的一端,所述固定块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支撑台的下端边缘处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垫圈,所述垫圈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贯穿支撑台并活动连接螺杆的一端,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与内筒体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外筒体的周向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有两个,两个分别位于外筒体的上下两端,所述凹槽内设有束紧箍,所述束紧箍与外筒体贴合连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块为梯形,所述支撑块上连接块呈对称排列,一个连接块的内侧开设有滑槽,另一个连接块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滑槽贴合连接。

可选的,所述垫圈为空心环形,所述垫圈有多个的,多个垫圈的直径依次增大。

可选的,所述连接杆与螺杆的连接处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贴合连接有旋转件,所述旋转件与螺杆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柱有多个,多个支撑柱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支撑块有多个,多个支撑块呈环形阵列分布。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土木建筑用空心桩,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土木建筑用空心桩,通过设置外筒体和内筒体,采用双重支撑结构,既提高了抗冲击性,又增加了承重效果,通过设置支撑柱,对中心柱起到了一级支撑作用,通过外固定环、固定杆和内固定环之间的配合设置,对中心柱起到了二级支撑作用,增加了空心桩的承载能力,通过设置弧形板,起到了缓冲作用,使空心桩能够疏散部分压力,提高了空心桩的抗冲击性。

(2)该土木建筑用空心桩,通过连接杆、旋转件和螺杆之间的配合设置,能够起到固定支撑台与内筒体的作用,通过设置垫圈,提高了空心桩的抗冲击性和抗压能力,增强了空心桩的实用性,通过这样简单的设计方法,一方面提高了空心桩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空心桩的抗冲击性,解决了现有的空心桩抗冲击性差和承载力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1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外固定环和内固定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筒体1、束紧箍101、内筒体2、加强筋201、上支撑件3、下支撑件301、中心柱4、支撑柱401、支撑块402、外固定环5、固定杆501、内固定环502、橡胶垫503、固定块6、弧形板601、连接块602、支撑台7、凹槽701、垫圈702、连接杆8、旋转件801、螺杆8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土木建筑用空心桩,包括外筒体1和内筒体2,通过设置外筒体1和内筒体2,采用双重支撑结构,既提高了抗冲击性,又增加了承重效果,外筒体1和内筒体2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筋201,内筒体2的内部上端固定连接有上支撑件3,内筒体2的内部下端固定连接有下支撑件301,下支撑件301的上端中部固定连接中心柱4的一端,中心柱4的另一端贯穿上支撑件3并固定连接有支撑台7,下支撑件301的上端周向固定连接支撑柱401的一端,通过设置支撑柱401,对中心柱4起到了一级支撑作用,支撑柱401的另一端与中心柱4固定连接,中心柱4的中部周向固定连接有橡胶垫503,橡胶垫503的周向固定连接内固定环502,内固定环502的周向固定连接固定杆501的一端,固定杆50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外固定环5,外固定环5的外侧与内筒体2固定连接,通过外固定环5、固定杆501和内固定环502之间的配合设置,对中心柱4起到了二级支撑作用,增加了空心桩的承载能力;内筒体2的内侧上端和中心柱4上端周向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块402,支撑块402的内侧固定连接固定块6的一端,固定块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板601,通过设置弧形板601,起到了缓冲作用,使空心桩能够疏散部分压力,提高了空心桩的抗冲击性,弧形板60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602,支撑台7的下端边缘处开设有凹槽701,凹槽701内设有垫圈702,垫圈70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8,连接杆8的下端贯穿支撑台7并活动连接螺杆802的一端,螺杆802的另一端与内筒体2固定连接,通过这样简单的设计方法,一方面提高了空心桩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空心桩的抗冲击性,解决了现有的空心桩抗冲击性差和承载力小的问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外筒体1的周向开设有凹槽,凹槽有两个,两个分别位于外筒体1的上下两端,凹槽内设有束紧箍101,束紧箍101与外筒体1贴合连接,通过设置束紧箍101,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增加了空心桩的承载能力。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支撑块402为梯形,支撑块402上连接块602呈对称排列,一个连接块602的内侧开设有滑槽,另一个连接块602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与滑槽贴合连接,设置滑块和滑槽是为弧形板601提供活动空间和轨道。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垫圈702为空心环形,垫圈702有多个的,多个垫圈702的直径依次增大,通过设置垫圈702,提高了空心桩的抗冲击性和抗压能力,增强了空心桩的实用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连接杆8与螺杆802的连接处开设有凹槽,凹槽内贴合连接有旋转件801,旋转件801与螺杆802固定连接,通过连接杆8、旋转件801和螺杆802之间的配合设置,能够起到固定支撑台7与内筒体2的作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支撑柱401有多个,多个支撑柱401呈环形阵列分布,支撑块402有多个,多个支撑块402呈环形阵列分布。

综上所述,该土木建筑用空心桩,在受力时,外力通过支撑台7传输到中心柱4内,中心柱4将力分散到各个支撑块402和支撑柱401内,然后支撑块402又将力传输到弧形板601上,通过设置弧形板601,起到了缓冲作用,使空心桩能够疏散部分压力,提高了空心桩的抗冲击性,弧形板601形变将力分散出,支撑柱401内能够将力传输到下支撑件301内部,中心柱4还能将力传输到内固定环502上,内固定环502将力分散在多个固定杆501上,固定杆501又通过外固定环5将力传输到内筒体2上,在外筒体1、内筒体2和加强筋201的作用下,能够很好的承受冲击力和重力,其中,外筒体1的周向开设有凹槽,凹槽有两个,两个分别位于外筒体1的上下两端,凹槽内设有束紧箍101,束紧箍101与外筒体1贴合连接,通过设置束紧箍101,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增加了空心桩的承载能力,垫圈702为空心环形,垫圈702有多个的,多个垫圈702的直径依次增大,通过设置垫圈702,提高了空心桩的抗冲击性和抗压能力,增强了空心桩的实用性,连接杆8与螺杆802的连接处开设有凹槽,凹槽内贴合连接有旋转件801,旋转件801与螺杆802固定连接,通过连接杆8、旋转件801和螺杆802之间的配合设置,能够起到固定支撑台7与内筒体2的作用,通过这样简单的设计方法,一方面提高了空心桩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空心桩的抗冲击性,解决了现有的空心桩抗冲击性差和承载力小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