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线性移动机构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4387发布日期:2018-10-26 18:30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具有线性移动机构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线性移动机构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背景技术:

沉管法施工隧道中,两个相邻的管道之间的连接处需要采用防水组件,例如橡胶止水胶条进行连接,防止外部的水分通过该连接处渗入到管道内,该防水组件除了需要满足隧道管节间的纵向伸缩位移外,必须在设计年限(例如120年)内,满足防火要求,从而保证隧道结构整体防火性能。若管道内起火,该火情势必会影响到防水组件的使用寿命,因此,目前普遍的做法是设置一个防护板来实现防水组件的防火需求,然而,现有的防火板存在以下问题:只设置防火板,经试验检测,现有的防火设计达到两小时的防火需求,也即,管道内起火两小时内不会对防水组件造成影响,两小时的防火时效已无法实现有效的防火需求。同时,此两个相邻的管道需要纵向位移,现有接头结构只设置一个防火板,也无法满足位移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线性移动机构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旨在使得防火组件能够同时满足防火时效和位移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有线性移动机构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包括防水带组件和防火组件,所述防水带组件和所述防火组件连接于沉管隧道管相邻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所述防火组件与所述防水带组件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防水带组件的内侧,所述防火组件包括:

防护板组件,所述防护板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防火板组件和第二防火板组件,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防火板组件和第二防火板组件之间的隔热件;

活动连接组件,所述活动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活动连接件,所述第一活动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二管道,且抵接于所述第一防火板组件远离所述第二防火板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活动连接件开设有第一条形孔;所述活动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柱凸设于所述第一防火板组件背离所述第二防火板的表面,且穿过所述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防火板组件远离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所述活动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二活动连接件,所述第二防火板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活动连接件可移动的连接所述第二管道;以及

柔性防火带,所述柔性防火带位于所述第一防火板组件和第二防火板组件之间,且连接所述隔热件和所述第二管道。

可选地,所述活动连接组件还包括止挡件,所述止挡件抵接于所述第一活动连接件背向所述第一防火板组件的一侧,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柱。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火板组件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止挡件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限位柱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一条形孔和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防火板组件和所述止挡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火板组件包括第一防火板和固定防火板,所述第一防火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所述固定防火板位于所述第一防火板与第二管道之间,所述防护板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第一防火板、固定防火板、隔热件和第二防火板组件均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件;

所述第一连接孔开设于所述固定防火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火板包括三层层叠设置的防火复合板,三层所述防火复合板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所述固定防火板包括三层层叠设置的固定防火复合板,三层所述固定防火复合板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孔贯穿三层所述固定防火复合板,一所述防火复合板对接一所述固定防火复合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火板的每一所述防火复合板的厚度为h1,9.5mm≤h1≤12mm,所述固定防火复合板与该防火复合板的厚度一致。

可选地,第二活动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且抵接于所述第二防火板组件远离所述第一防火板组件的一面,所述第二活动连接件开设有第二条形孔,所述活动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柱凸设于所述第二防火板组件远离所述第一防火板组件的一面,且穿过所述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限位柱的端部抵接于所述第二活动连接件背向所述第二防火板组件的一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活动连接件还包括悬挂件和防火盖板,所述悬挂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且抵接于所述防火盖板背向所述第二防火板组件的一面,所述第二条形孔贯穿所述悬挂件和防火盖板,所述第二限位柱的端部抵接所述悬挂件背向所述防火盖板的一面。

可选地,所述悬挂件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所述第二连接臂固定连接所述防火盖板,所述第二条形孔贯穿所述第二连接臂。

可选地,所述第二防火板组件包括三层层叠设置,且固定连接的防火复合板,所述第二限位柱凸设于临近所述第二活动连接件的一所述防火复合板。

可选地,所述第二防火板组件的每一所述防火复合板的厚度为h2,9.5mm≤h2≤12mm。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相邻的端面分别凸设有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防水带组件连接该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防水带组件、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第一管道的端面和第二管道的端面,以及第以防火板组件围设形成防火空间,所述第二防火板组件以及隔热件位于该防火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防水带组件安装在相邻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以防止外部水分进入到管道内,该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可以为任意相邻的两管道。防火组件设置在防水带组件的内侧,可防止管道内部火势影响到防水带组件,从而保护防水带组件。进一步将防火组件设置为第一防火板、隔热件、以及第二防火板,若管道内起火,火势能由第一防火板、隔热件和第二防火板三层结构逐步进行阻隔,使得管道内部的火势对防水带组件的影响降到最低,经试验检测,如上所述的防火设计最少可以达到四小时的防火需求,也即,管道内起火四小时内不会对防水带组件造成影响,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防水带组件的使用年限。

第一防火板组件和第二防火板组件的一端均与第一管道固定连接,第一防火板组件和第二防火板组件的另一端通过活动连接组件与第二管道活动连接。活动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活动连接件和第二活动连接件,该第一活动连接件和第二活动连接件均为防火板结构。具体地,第一活动连接件固定于第二管道且抵接于第一防火板组件远离第二防火板组件的一侧,第一活动连接件开设有第一条形孔,第一防火板组件背离第二防火板的表面凸设有第一限位柱,该第一限位柱穿过第一条形孔,第一限位柱于第一条形孔内发生相对移动,从而改变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于纵向的间距,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于纵向间距变大时,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仍能由该第一活动连接件进行阻挡,保持良好的防火性能。第二防火板组件通过第二活动连接件可移动的连接第二管道,使得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于纵向间距变大时,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进一步由该第二活动连接件进行阻挡,提高了管道连接处的防火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线性移动机构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线性移动机构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具有线性移动机构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包括防水带组件10和防火组件30,防水带组件10和防火组件30连接于沉管隧道管相邻的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之间,防火组件30与防水带组件10间隔设置,并位于防水带组件10的内侧,防火组件30包括:

防护板组件31,防护板组件3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以及固定连接于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之间的隔热件312;

活动连接组件33,活动连接组件33包括第一活动连接件331,第一活动连接件331固定于第二管道50,且抵接于第一防火板组件311远离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一侧,第一活动连接件331开设有第一条形孔3311;活动连接组件33还包括第一限位柱334,第一限位柱334凸设于第一防火板组件311背离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表面,且穿过第一条形孔3311;第一防火板组件311远离第二管道50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管道40;活动连接组件33还包括第二活动连接件333,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管道40,另一端通过第二活动连接件333可移动的连接第二管道50;以及

柔性防火带35,柔性防火带35位于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之间,且连接隔热件312和第二管道5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防水带组件10安装在相邻的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之间,以防止外部水分进入到管道内,该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可以为任意相邻的两管道。防火组件30设置在防水带组件10的内侧,可防止管道内部火势影响到防水带组件10,从而保护防水带组件10。进一步将防火组件30设置为第一防火板组件311、隔热件312、以及第二防火板组件313,若管道内起火,火势能由第一防火板组件311、隔热件312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三层结构逐步进行阻隔,使得管道内部的火势对防水带组件10的影响降到最低,经试验检测,如上所述的防火设计最少可以达到四小时的防火需求,也即,管道内起火四小时内不会对防水带组件10造成影响,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防水带组件10的使用年限。

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一端均与第一管道40固定连接,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另一端通过活动连接组件33与第二管道50活动连接。活动连接组件33包括第一活动连接件331和第二活动连接件333,该第一活动连接件331和第二活动连接件333均为防火板结构。具体地,第一活动连接件331固定于第二管道50且抵接于第一防火板组件311远离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一侧,第一活动连接件331开设有第一条形孔3311,第一防火板组件311背离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表面凸设有第一限位柱334,该第一限位柱334穿过第一条形孔3311,第一限位柱334于第一条形孔311内发生相对移动,从而改变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于纵向的间距,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于纵向间距变大时,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之间仍能由该第一活动连接件331进行阻挡,保持良好的防火性能。第二防火板组件313通过第二活动连接件333可移动的连接第二管道50,使得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于纵向间距变大时,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之间进一步由该第二活动连接件333进行阻挡,提高了管道连接处的防火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与管道的固定连接可以采用螺栓加固定板的方式连接,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与管道的活动连接可采用在第二管道50的端部设置滑动插槽,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端部插入至该滑动插槽内进行滑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与管道50的连接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之间通过活动连接组件33产生纵向移动时,该柔性防火带35能够匹配进行伸缩,从而进一步防止温度从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未设置隔热件312的部位进行传递,进一步提升防火组件30的防火能力。

该柔性防火带35采用石棉,在安装时会采用预压缩的方式进行安装,也即在同样的高度下,使得石棉的密度更大,使得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在纵向位移过程中,该柔性防火带35能够纵向伸展,满足纵向位移的要求,且该柔性防火带35伸展后能够配合活动连接组件33更好的隔热防火。

结合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活动连接组件33还包括止挡件332,止挡件332抵接于第一活动连接件331背向第一防火板组件311的一侧,并固定连接于第一限位柱334。

止挡件332为防火板结构,该止挡件332的设置不仅能提升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移动过程中连接处的可靠性,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处的防火能力。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止挡件332开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一限位柱334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一条形孔3311和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和止挡件332。

第一限位柱334可以为螺钉或螺栓,该第一限位柱334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一条形孔3311和第二连接孔,并通过螺母旋紧于该限位柱的两端,一螺母抵接于第一防火板组件311背向止挡件332的一侧,另一螺母抵接于止挡件332背向第一防火板组件311的的一侧,从而将止挡件332与第一防火板组件311进行固定,第一活动连接件331夹持于第一防火板组件311与止挡件332之间,当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于纵向发生位移时,第一活动连接件331能相对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和止挡件332进行移动,该第一限位柱334与第一条形孔3311的配合限制了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相对移动的范围。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包括防火板3111和固定防火板3113,防火板3111固定连接第一管道40,固定防火板3113位于防火板3111与第二管道50之间,防护板组件31还包括连接件36,防火板3111、固定防火板3113、隔热件312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均固定连接于连接件36;

第一连接孔开设于固定防火板3113。

将第一防火板组件311拆分为防火板3111和固定防火板3113相拼接的结构,便于板材的运输以及施工现场的安装。

连接件36可以为多个槽钢,也可以为槽钢于角钢的组合结构,还可以为槽钢与其他多种形状的连接钢材组合而成的连接结构,连接件36主要用于将第一防火板组件311、隔热件312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进行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防火板组件311的厚度H1的范围值为:28.5mm≤H1≤36mm。

第一防火板组件311起到初步防火的作用,因此,厚度不宜太薄,若太薄无法起到防火的目的,设置为大于等于28.5mm,即可实现上述的防火目的。当然,第一防火板组件311的厚度也不宜过过厚,过厚会影响管道的整体装配,因此,将第一防火板组件311的厚度设置为小于等于36mm。

防火板3111和固定防火板3113的厚度均为28.5mm~36mm。

为了方便运输和施工现场的装配,防火板3111包括三层层叠设置的防火复合板3111a,三层防火复合板3111a均固定连接连接件36,固定防火板3113包括三层层叠设置的固定防火复合板3113a,三层固定防火复合板3113a均固定连接连接件36,第一连接孔贯穿三层固定防火复合板3113a,一防火复合板3111a对接一固定防火复合板3113a。三层防火复合板3111a和三层固定防火复合板3113a均可采用自攻螺丝的方式进行组装,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组装,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地,防火板3111的每一防火复合板3111a的厚度为h1,9.5mm≤h1≤12mm,固定防火复合板3113a与该防火复合板3111a的厚度一致。

为了实现更好的防火效果,可以采用如下设置:三层防火复合板3111a中,由下至上的钢板的厚度逐渐减小,三者整体的厚度还是要满足28.5mm≤H1≤36mm。因为,位于下方的钢板的厚度足够厚,在产生较大的火势时,位于下方的钢板起到第一层的抵御,不会因火势过大而产生形变。

该防火复合板,是一种复合钢板,内层是掺加纤维的水泥核心层,外侧为0.5mm厚有孔镀锌钢板。

结合图4,本申请实一施例中,第二活动连接件333固定连接第二管道50,且抵接于第二防火板组件313远离第一防火板组件311的一面,第二活动连接件333开设有第二条形孔3332,活动连接组件33还包括第二限位柱335,第二限位柱335凸设于第二防火板组件313远离第一防火板组件311的一面,且穿过第二条形孔3332,第二限位柱335的端部抵接于第二活动连接333件背向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一面。

当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于纵向发生位移时,第二限位柱335于第二条形孔3332内移动,并由第二条形孔3332的侧壁进行止挡,限制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的纵向移动范围。该第二活动连接件333与第一活动连接件331的配合使得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在位移过程中运动更加平稳。

继续参见图4,第二活动连接件333还包括悬挂件3331和防火盖板3333,悬挂件3331固定连接第二管道50,且抵接于防火盖板3333背向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一面,第二条形孔3332贯穿悬挂件3331和防火盖板3333,第二限位柱335的端部抵接悬挂件3331背向防火盖板3333的一面。

悬挂件3331固定于第二管道50,用于提供连接的承载力,防火盖板333位于悬挂件3331的下方,当管道内起火时,能够为悬挂件3331进行防火保护。

进一步地,悬挂件3331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连接臂3331a和第二连接臂3331b,第一连接臂3331a固定连接第二管道50,第二连接臂3331b固定连接防火盖板3333,第二条形孔3332贯穿第二连接臂3331b。

该第一连接壁3331a可以为钢方筒,通过拉爆螺丝固定连接第二管道50,第二连接壁3331b可以为倒T型钢构件,两个第二条形孔贯穿该T型结构的两下翼。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臂3331a和第二连接臂3331b相互垂直。保证第二防火板组件313与第二管道50的安装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厚度H2的范围值为:28.5mm≤H2≤36mm。

第二防火板组件313位于第一防火板组件311的上方,第二防火板组件313起到最终隔热的作用,因此,厚度同样不宜太薄,若太薄无法起到隔绝温度的目的,设置为大于等于28.5mm,即可实现上述的隔绝温度目的。当然,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厚度也不宜过过厚,过厚会影响管道的整体装配,因此,将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厚度设置为小于等于36mm。

为了方便运输和装配,第二防火板组件313包括三层层叠设置,且固定连接的防火复合板,第二限位柱335凸设于临近第二活动连接件333的一防火复合板。三层防火复合板均固定连接连接件36。

进一步地,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每一防火复合板的厚度为h2,9.5mm≤h2≤12mm。

该第二防火板组件313若设置为整块的板,在运输和装配的过程中较为不便,因此,采用三层层叠设置的防火复合板,可以方便运输和装配。每一层的防火复合板的厚度要满足9.5mm至12mm,以使得整体的厚度满足防火需求。

三层防火复合板可采用自攻螺丝的方式进行组装,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组装,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隔热件312为石棉。石棉亦称“石棉纤维”,为可分裂成富有弹性纤维丝的某些硅酸盐矿物的总称。化学式:3MgO·2SiO2·2H2O,呈纤维状,绿黄色或白色,分裂成絮时呈白色,丝绢光泽,纤维富有弹性,石棉具耐酸、耐碱和耐热性能,又是热和电的不良导体。因此,本申请的隔热件312采用石棉材质,可以较好的隔热防火。

进一步地,隔热件312的厚度H3的范围值为:120mm≤H3≤150mm。

同样的,隔热件312厚度不宜太薄,若太薄无法起到隔绝温度的目的,设置为大于等于120mm,即可实现上述的隔绝温度目的。当然隔热件312的厚度也不宜过过厚,过厚会影响管道50的整体装配,因此,将隔热件312的厚度设置为小于等于150mm。

结合图1和图2,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隔热件312的背离柔性防火带35的一端设有辅助防火带34,该辅助防火带34的一端与隔热件31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管道40连接。

也即,隔热件312在安装时,其两端未与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的端部直接连接,隔热件312一端通过柔性防火带35于第二管道50连接,另一段通过辅助防火带34连接,该辅助防火带34与柔性防火带35的作用类似,对热量的传递进行阻挡。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管道40和第二管道50相邻的端面分别凸设有第一连接段41和第二连接段51,防水带组件10连接该第一连接段41和第二连接段51,防水带组件10、第一连接段41、第二连接段51、第一管道40的端面和第二管道50的端面,以及第一防火板组件311围设形成防火空间,第二防火板组件313以及隔热件312位于该防火空间内。

如此设置的防火空间,既可方便装配防火组件30和防水带组件10,又使得整体的结构紧凑。

进一步地,隔热件312安装于第一防火板组件311朝向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表面。在装配防火组件30时,先将第一防火板组件311装配好,然后将隔热件312装配在第一防火板组件311的表面,然后在装配柔性防火带35,最后再将第二防火板组件313装配好即可完整从整体的装配。隔热件312的上下表面可以分别抵接于第一防火板组件311的上表面和第二防火板组件313的下表面,当然,也可以采用类似与本申请图示中所显示的,只安装在第一防火板组件311的上表面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