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电站压力前池的平板溢流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8495发布日期:2018-11-02 21:15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用溢流堰,更具体而言,是涉及一种用于水电站压力前池的平板溢流堰结构。



背景技术:

小型水电站是我国常见的水电站形式,且在小型水电站中多以径流式水电站为主,这些水电站本身不具备调蓄功能,都是依靠天然径流进行发电运行。由于天然径流的不确定性,导致当来水较多的时候需要对来水进行宣泄,因此,往往需要设置溢流堰结构。

对于压力前池而言,是主要是对引水渠道的来水进行平流,由于其容积有限,因此,不能对来水进行有效的储存。例如渠道来水是10m³/s时,水电站满发流量8m³/s,那么必然导致2个流量电站无法利用,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压力前池的溢流堰结构。

压力前池的溢流堰结构由于需要下泄流量,因此,其承受的水流冲击以及水压力较大,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简单易行的压力前池的平板溢流堰结构,对其进行水流宣泄,并对堰体结构进行必要的防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水电站压力前池的平板溢流堰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水电站压力前池的平板溢流堰结构,该压力前池包括渠道进水口、水电站引水口,所述压力前池包括左侧壁、右侧壁和前壁,所述水电站引水口位于左侧壁或右侧壁上,所述前壁与渠道进水口相对,平板溢流堰设置在所述前壁上,其特征在于:该平板溢流堰包括平板底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平板底部为压力前池侧壁的一部分,且平板底部在垂直面为梯形结构,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平板底部上表面形成压力前池的溢流部分,所述平板底部的上表面为锯齿形表面,形成交错布置的溢流下泄表面,使得溢流下泄的水流进行碰撞消能,所述平板底部还设置有保护锯齿形表面的第一防护结构,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护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平板底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且强度不低于C30。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防护结构、第二防护结构均为橡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防护结构为与所述锯齿形表面相匹配的锯齿形结构。

作为优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结构为L形结构,设置于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的侧面和顶面。

总结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技术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水电站压力前池的平板溢流堰结构,设置平板溢流堰,结构简单,便于施工,在平板底部上表面设置锯齿形表面,使水流下泄时产生碰撞,便于消能;在溢流堰上设置防护结构,当防护结构发生破坏时,便于更换,节省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压力前池示意图;

图2为平板溢流堰结构示意图;

图3为溢流堰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水电站压力前池1的平板溢流堰结构,该压力前池1包括渠道进水口2、水电站引水口3,所述压力前池1包括左侧壁4、右侧壁5和前壁6,所述水电站引水口3位于左侧壁4或右侧壁5上,所述前壁6与渠道进水口2相对,平板溢流堰设置在所述前壁2上,其特征在于:该平板溢流堰包括平板底部7、第一侧壁8和第二侧壁9,所述平板底部7为压力前池前壁6的一部分,且平板底部7在垂直面为梯形结构,所述第一侧壁8、所述第二侧壁8与平板底部7上表面形成压力前池的溢流部分,所述平板底部7的上表面为锯齿形表面10,形成交错布置的溢流下泄表面,使得溢流下泄的水流进行碰撞消能,所述平板底部7还设置有保护锯齿形表面的第一防护结构11,所述第一侧壁8、第二侧壁9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护结构12。

作为优选,所述平板底部7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且强度不低于C30。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防护结构11、第二防护结构12均为橡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防护结构11为与所述锯齿形表面7相匹配的锯齿形结构。

作为优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结构12为L形结构,设置于第一侧壁8或第二侧壁9的侧面和顶面。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