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坡涎流冰系统性处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9148发布日期:2018-11-02 21:18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边坡涎流冰系统性处治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西部、东北等寒冷及较寒冷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边坡涎流冰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危害。涎流冰可以引起边坡的冻涨,剥落、破裂、滑塌等一系列问题,严重时涎流冰还会在公路上漫延,从而使道路路面结成光滑的冰体,对道路通行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所谓的涎流冰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山区公路挖方边坡截断地下含水层,随着气温的降低,地表向下冻结,季节冻融层发生变化,使原来的冻结层上潜水变成承压水。承压水随着上部冻结层的加厚和过水断面的减小,其压力逐渐增大,在地表盖层薄弱处被挤出或在水头压力下破坏盖层,使地下水流出,漫流在路面上,从下而上逐层冻结,而当其漫延至路面上时,则会在路面上形成光滑的冰体。

对于涎流冰的处治,常规思路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该思路的重点是做好涎流冰的预防工作,而对处治方式,目前还未形成有效的处治系统,一般是采用挡冰墙、集冰沟等较为被动的方式进行处治,处治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边坡涎流冰系统性处治装置,应用于挖方路基,所述挖方路基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侧的发生涎流冰的边坡和另一侧未发生涎流冰的边坡,且在所述发生涎流冰的边坡上设置有边坡平台;所述边坡涎流冰系统性处治装置包括:截水沟、渗水沟、仰斜式排水管、集水井以及边沟;

所述截水沟开设在所述边坡平台上,所述渗水沟位于所述截水沟的正下方,且所述渗水沟朝向所述发生涎流冰的边坡内部的一侧设置有滤网,而所述渗水沟的底部则铺设有侧壁开有槽孔的排水管;

所述仰斜式排水管插设在所述发生涎流冰的边坡内并位于所述渗水沟的下方,且沿着所述发生涎流冰的边坡由内至外的方向上,所述仰斜式排水管呈向下倾斜的形态;

所述集水井开设在所述发生涎流冰的边坡的坡脚处,所述边沟开设在所述未发生涎流冰的边坡的坡脚处,所述集水井和所述边沟通过横向排水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截水沟的顶部盖有板面带通孔的盖板。

进一步地,所述渗水沟内填充有碎石。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井的顶部盖有板面带通孔的盖板,内部固设有铁篦子,所述铁篦子和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碎石保温层。

进一步地,所述边沟的顶部盖有板面带通孔的盖板,内部固设有铁篦子,所述铁篦子和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碎石保温层。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排水管的外部包覆有混凝土包管。

本实用新型的边坡涎流冰系统性处治装置,通过设置截水沟、渗水沟、仰斜式排水管、集水井以及边沟;可以实现多层次降低边坡含水层的水头高度,并且多渠道对坡面水进行分流的效果,从而降低了水流入侵到坡面表面及路面表面的风险。并且即便在水流入侵到坡面表面及路面表面时,也可以通过碎石保温层确保水流保持液态的状态,并最终将其引到路基范围外,从而有效降低了边坡涎流冰对坡面及路面设施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边坡涎流冰系统性处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铁篦子的平面图;

图3为图2中I-I向的断面图;

图4为图2中II-II向的断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盖板的钢筋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盖板的平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盖板的横断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盖板的纵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截水沟,2:发生涎流冰的边坡,3:边坡平台,4:渗水沟,

5:仰斜式排水管,6:集水井,7:未发生涎流冰的边坡,8:边沟,

9:横向排水管,10:混凝土包管,11:盖板,12:碎石保温层,

13:铁篦子,14:横向钢筋,15:纵向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边坡涎流冰系统性处治装置的结构图,该边坡涎流冰系统性处治装置应用于挖方路基,该挖方路基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侧的发生涎流冰的边坡2和另一侧未发生涎流冰的边坡7,且在发生涎流冰的边坡2上设置有边坡平台3;该边坡涎流冰系统性处治装置具体包括以下结构:截水沟1、渗水沟4、仰斜式排水管5、集水井6以及边沟8;其中,

上述截水沟1开设在边坡平台3上,其走向与公路的走向一致。该截水沟1的作用主要是用来降低相应边坡内含水层的高度。因为边坡内的裂隙水是边坡涎流冰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截水沟1降低相应边坡内含水层的高度后,可以从源头上防止涎流冰的危害产生。而即便在边坡平台3上方有溢流的水分流出,也可通过该截水沟1进行收集,并最终经过该截水沟1的沟底纵坡排至路基范围外,从而有效降低涎流冰对路面设施的危害。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截水沟1的顶部还盖有板面带通孔的盖板11。通过该盖板11可以对截水沟1内的水进行一定的保温,防止其结冰。该盖板11为钢筋混凝土材质,其形态如图5~图8所示,该盖板11的内部设置有多根横向钢筋14和多根纵向钢筋15,其中横向钢筋14和纵向钢筋15垂直分布,其板面上设置有多个供水流通过的长条形的通孔。

上述渗水沟4位于截水沟1的正下方,其走向与截水沟1相同,且渗水沟4朝向发生涎流冰的边坡2内部的一侧设置有滤网,该滤网为100目的尼龙网。而渗水沟4的底部则铺设有Φ20cm且侧壁开有槽孔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质的排水管。该渗水沟4主要用于对相应边坡内较深处的裂隙水进行汇集,也即边坡较深处的裂隙水通过该渗水沟4侧面的滤网的过滤后进入渗水沟4内,并最终通过铺设在渗水沟4底部的排水管排至路基范围外。其中的滤网主要是过滤掉水流中的杂质,防止排水管上的槽孔被堵塞。进一步地,在该渗水沟4内还填充有2~4cm高的碎石。所填充的碎石一方面可以对流进渗水沟4内的水进行进一步过滤,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水流形成保温作用,防止其结冰。

上述仰斜式排水管5插设在发生涎流冰的边坡2内并位于渗水沟4的下方,其管壁上开设有多个透水孔,且沿着发生涎流冰的边坡2由内至外的方向上,该仰斜式排水管5呈向下倾斜的形态。该仰斜式排水管5主要用来排除相应边坡内的层间水或裂隙水,设置时首先在对应边坡上开设排水孔,然后将该仰斜式排水管5插设在对应的排水孔内,该仰斜式排水管5可采用外径116mm、内径100mm的HDPE材质的双壁波纹管。至于排水孔孔深、孔位以及孔数则可以根据施工时揭示的地下水出露情况来适当布置。进一步地,排水孔的孔口应高出坡脚1.0m。并且可根据对应边坡的水文情况布置一排或多排。

上述集水井6开设在发生涎流冰的边坡2的坡脚处,且多个集水井6沿着路面的走向均匀分布;边沟8开设在未发生涎流冰的边坡7的坡脚处,并且每一集水井6分别通过横向排水管9和边沟8连通。该集水井6主要用于收集边坡表面流出的水。如有多处涎流冰段落,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集水井6的距离然后进行装置布局。进一步地,在集水井6的顶部盖有板面带通孔的盖板11,内部固设有铁篦子13,在铁篦子13和盖板11之间填充有碎石保温层12。其中,碎石保温层12主要用于对水流进行过滤并保温。铁篦子13的形态如图2~图4所示,其一方面用来承受上部碎石保温层12的重量,另一方面可以使渗入集水井6内的水流再次经过过滤,避免杂物等进入系统内部。

进一步地,上述边沟8的走向与公路的走向一致,在其顶部盖有板面带通孔的盖板11,并在内部固设有铁篦子13,同样在铁篦子13和盖板11之间填充有碎石保温层12。并且在边沟8中,盖板11、铁篦子13以及碎石保温层12与在集水井6的作用相同。

进一步地,上述横向排水管9的外部包覆有C25的混凝土包管10。该混凝土包管10一方面可以增加横向排水管9的稳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横向排水管9进行保温,防止其内部的水结冰。并且从集水井6到边沟8的方向上,横向排水管9呈向下倾斜的形态,从而便于集水井6内的水流到边沟8内,并最终通过边沟8排到路基范围外。更具体地,该横向排水管9可以采用HDPE材质的PE100给水管,其公称外径为315mm,公称壁厚为15mm,SDR21型公称压力为0.8MPa。

本实施例的边坡涎流冰系统性处治装置,通过设置截水沟、渗水沟、仰斜式排水管、集水井以及边沟;可以实现多层次降低边坡含水层的水头高度,并且多渠道对坡面水进行分流的效果,从而降低了水流入侵到坡面表面及路面表面的风险。并且即便在水流入侵到坡面表面及路面表面时,也可以通过碎石保温层确保水流保持液态的状态,并最终将其引到路基范围外,从而有效降低了边坡涎流冰对坡面及路面设施的危害。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