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桩机械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05125发布日期:2018-12-18 22:07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桩机械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桩连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预制桩机械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预制桩是在工厂或现场制成的预制桩是在工厂或施工现场制成的各种材料、各种形式的桩(如木桩、混凝土方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钢桩等),用沉桩设备将桩打入、压入或振入土中;其主要包括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桩两大类。

高层建筑桩基础设计中,需要的桩基础深度较深,以保证上层建筑的稳定性。一根桩的长度一般达不到设计规定的深度,需要将预制桩一根一根连接在一起继续向下打,直至打入设计的深度为止,这个过程称为接桩。

目前,预制桩接桩最主要的方式是焊接,将下节桩沉桩至离地面1m左右的位置,将上节桩吊装至下节桩上,调整后开始施焊,每个接头焊接时间约为40分钟,整个桩身在地层中滞留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沉桩困难,甚至达不到预期的设计目标;上下节桩焊接完成后,接头温度较高,沉桩时,接头部分骤遇地下水,使桩头淬火,焊缝变脆,直接影响预制桩的受力性能;沉桩现场一般为露天作业,在接头施焊时,受到雨、风的影响,焊缝质量不易保证,给接桩埋下隐患,直接影响桩基的质量。另外,在风雨较大时,便无法施工,影响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桩机械连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连接稳定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预制桩机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上层预制桩底部圆柱形的上连接体,所述上连接体侧面设置有凸块,包括设置在下层预制桩顶部的下连接体,所述下连接体顶面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侧壁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凹槽,所述插接槽容置上连接体滑移插接,所述凹槽容置凸块滑移插接,所述凹槽底部连通有容置槽,当凸块插接至凹槽底部时,转动上连接体,使所述容置槽刚好容置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上层预制桩与下层预制桩时,将上连接体与凸块分别沿插接槽和凹槽插接于下连接体,当上连接体与凸块插接至插接槽和凹槽槽底时,转动上连接体,使其带动凸块插接于容置槽内,然后将填充条插接于凹槽中,凸块的侧壁与容置槽的侧壁相抵触,使上连接体与下连接体连接固定,不会沿竖直方向分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填充条,当凸块容置于容置槽时,填充条插接于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块的侧壁与填充条的侧壁相抵触,限制凸块旋转脱离容置槽,从而增加了上层预制桩与下层预制桩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块沿上连接体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容置槽对应凸块开设多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凸块的侧壁与多个凹槽的侧壁分别相抵触,进一步增加了上层预制桩与下层预制桩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同一竖直方向上的凸块为一组,所述凸块沿上连接体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多组,所述凹槽对应凸块组数开设多个,所述容置槽对应凸块组数开设多组,所述填充条对应凹槽个数设置多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组设置凸块与凹槽进一步增加了上层预制桩与下层预制桩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凸块完全容置于容置槽后,用混凝土浇灌所述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凝固后的咬合力大,且能够填补缝隙,使上层预制桩与下层与下层预制桩的连接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连接体外侧设置有加固卡箍,所述加固卡箍内壁下半部分与下连接体外侧相抵触,上半部分与上连接体外侧相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卡箍的设置增加了上层预制桩与下层预制桩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连接体外侧与下连接体外侧沿圆周方向均设置有加固条,所述加固卡箍内侧设置有两个容置加固条的加固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条容置在加固槽内,加固条的侧壁与加固槽的侧壁相抵触,从而增加加固卡箍的加固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槽与下连接体顶面连通处的侧壁往两侧倾斜,形成方便凸块进入凹槽的导向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口的设置方便了凸块进入凹槽,不需要特别精准的将凸块对准凹槽,提高了施工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连接上层预制桩与下层预制桩时,将上连接体与凸块分别沿插接槽和凹槽插接于下连接体,当上连接体与凸块插接至插接槽和凹槽槽底时,转动上连接体,使其带动凸块插接于容置槽内,然后将填充条插接于凹槽中,凸块的侧壁与容置槽的侧壁相抵触,使上连接体与下连接体连接固定,不会沿竖直方向分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效率高;

其二,当凸块容置于容置槽时,填充条插接于凹槽,凸块的侧壁与填充条的侧壁相抵触,限制凸块旋转脱离容置槽,从而增加了上层预制桩与下层预制桩的连接稳定性;

其三,导向口的设置方便了凸块进入凹槽,不需要特别精准的将凸块对准凹槽,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上连接体与下连接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中加固卡箍与上连接体和下连接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中:11、上层预制桩;12、下层预制桩;21、上连接体;22、下连接体;23、凸块;24、插接槽;25、凹槽;26、容置槽;3、填充条;41、加固卡箍;42、加固条;43、加固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预制桩机械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焊接在上层预制桩11底部圆柱形的上连接体21,预制桩为圆柱形,上层预制桩11的半径与上连接体21的半径相等,结合图2,上连接体21侧面焊接有凸块23;本实施例还包括焊接在下层预制桩12顶部的下连接体22,下连接体22的直径大于上连接体21的直径,下连接体22顶面中心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插接槽24,插接槽24的孔径略大于上连接体21的直径,插接槽24侧壁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凹槽25,凹槽25上端延伸至下连接体22顶面,所述插接槽24侧壁连通有容置槽26,容置槽26另一侧与凹槽25相连通,插接槽24容置上连接体21滑移连接,凹槽25容置凸块23滑移连接,当凸块23插接至凹槽25底部时,转动上连接体21,使所述容置槽26刚好容置凸块23。

如图1所示,连接上层预制桩11与下层预制桩12时,结合图2,将上连接体21与凸块23分别沿插接槽24和凹槽25插接于下连接体22,当上连接体21与凸块23插接至插接槽24和凹槽25槽底时,转动上连接体21,使其带动凸块23插接于容置槽26内,然后将填充条3插接于凹槽25中,凸块23的侧壁与容置槽26的侧壁相抵触,使上连接体21与下连接体22连接固定,不会沿竖直方向分离。

如图2所示,凹槽25与下连接体22顶面连通处的侧壁往两侧倾斜,形成导向口,导向口的设置使凸块23可以沿倾斜的侧壁滑入凹槽25中,不需要特别精准的将凸块23对准凹槽25,提高了施工效率。

如图2所示,将凸块23容置于容置槽26后,往凹槽25插接填充条3,填充条3与凹槽25的长度和形状一致,填充条3插接于凹槽25后,填充条3的侧壁与凸块23的侧壁相抵触,从而限制凸块23脱离容置槽26,以保证凸块23的上侧面始终能与容置槽26侧壁相抵触,结合图1,增加了上层预制桩11与下层预制桩12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2所示,凸块23沿上连接体21同一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本实施例设置四个,容置槽26对应凸块23开设四个;同一竖直方向上的凸块23为一组,上连接体21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多组,本实施例设置四组,且凹槽25对应开设四条,容置槽26对应开设四组,填充条3对应凹槽25设置四条,转动上连接体21,多组凸块23同时容置于容置槽26内,结合图1,这样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上层预制桩11与下层预制桩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设置在上连接体21与下连接体22外侧的加固卡箍41,加固卡箍41内壁的上半部分与上连接体21外侧相抵触,下半部分与下连接体22外侧相抵触;上连接体21外侧与下连接体22外侧沿圆周方向均设置有加固条42,加固卡箍41内侧开设有两个容置加固条42的加固槽43,加固卡箍上41半部分的内径较小,下半部分的内径较大,内部呈阶梯状,外侧壁为同一平面。

如图3所示,加固卡箍41增加了上层预制桩11与下层预制桩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加固条42容置在加固槽43内,加固条42的侧壁与加固槽43的侧壁相抵触,从而增加加固卡箍41的加固作用。

工作过程:将下层预制桩12部分打入地基中,将上连接体21焊接在上层预制桩11的下端,将下连接体22焊接在下层预制桩12的上端,然后将凸块23对准凹槽25,使凸块23插接于凹槽25,使上连接体21插接于插接槽24,然后转动下连接体22,使凸块23容置于容置槽26,然后将填充条3插接于凹槽25,限制凸块23脱离容置槽26,凸块23侧壁与容置槽26侧壁相抵触;然后将加固卡箍41套在上连接体21与下连接体22外侧,使加固条42容置于加固槽43中,封闭加固卡箍41,然后将下层预制桩12完全打入地基中。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3所示,当凸块23完全容置于容置槽26后,用混凝土浇灌凹槽25。混凝土凝固后的咬合力大,且混凝土能够填补缝隙,使凸块23更加稳定的容置在容置槽26内,结合图1,从而使上层预制桩11与下层预制桩12的连接更加稳定。

工作过程:将下层预制桩12部分打入地基中,将上连接体21焊接在上层预制桩11的下端,将下连接体22焊接在下层预制桩12的上端,然后将凸块23对准凹槽25,使凸块23插接于凹槽25,使上连接体21插接于插接槽24,然后转动下连接体22,使凸块23容置于容置槽26,然后用混凝土浇灌凹槽25,混凝土凝固后限制凸块23脱离容置槽26,凸块23侧壁与容置槽26侧壁相抵触;然后将加固卡箍41套在上连接体21与下连接体22外侧,使加固条42容置于加固槽43中,封闭加固卡箍41,然后将下层预制桩12完全打入地基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