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漏及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2198发布日期:2019-02-19 18:42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漏及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漏等领域,具体为一种地漏及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对卫浴间的异味控制非常重要。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水封高度在40mm左右,如图1所示,均未达到行业内的标准水封要求50mm。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横排地漏主体和直排地漏主体的零件,因成型问题,分割成两部分,后采用胶水粘合或者超声波焊接,此工艺均存在漏水的潜在风险。目前已有项目反馈市面上直接采购地漏已出现漏水现象。如图2、图3所示,图2为目前市场上横排地漏主体和直排地漏主体结构:图2、图3中,圈内部分为胶合或者超声波焊接的位置,下图为胶合或超声波处理后的组合件。直排地漏类似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漏及其安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地漏出现的现漏水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漏,包括地漏主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包括容纳腔体以及连接于所述容纳腔体的排水管,所述容纳腔体设有上开口;排水基座,连接在所述上开口上,所述排水基座中部设有通孔;存水桶,其上端边缘固定于所述排水基座上,所述存水桶穿过所述通孔置于所述容纳腔体内,所述存水桶的桶壁上部设有第一排水孔,所述存水桶的桶壁与所述地漏主体的腔壁之间存在第一排水间隙;套杯,其上端边缘固定于所述排水基座上,所述套杯位于所述存水桶中,所述套杯的杯壁与所述存水桶的桶壁之间存在第二排水间隙,所述套杯的底部设有第二排水孔;过滤组件,组装于所述套杯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排水孔的孔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排水孔的孔心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51mm-53mm。

进一步的,所述地漏主体分为横排地漏主体和直排地漏主体;所述横排地漏主体的排水管水平设于所述容纳腔体的侧边;所述直排地漏主体的排水管竖直设于所述容纳腔体的底部。

进一步的, 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地漏过滤网,设于所述套杯上。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基座与所述地漏主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和垫片。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基座的内壁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所述第二卡槽的下方,所述存水桶的上端边缘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中,所述套杯的上端边缘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地漏的安装结构还包括底盘,所述底盘上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内设有第三排水孔,所述地漏主体设于所述第三排水孔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地漏及其安装结构,设计水封高度是52mm左右,高于行业标准至少1mm-2mm,行业标准水封高度50mm,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效的防止了地漏漏水现象,同时利于空间布局设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

图1是现有技术中地漏组装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地漏主体结构分拆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地漏主体结构组装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横排地漏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另一种横排地漏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横排地漏主体结构图。

图7是图5的组装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直排地漏主体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地漏组装图。

图10是地漏的安装结构图。

其中,

11横排地漏主体; 12直排地漏主体;

111第一容纳腔体; 112第一排水管;

121第二容纳腔体; 122第二排水管;

2排水基座; 3存水桶;

4套杯; 51过滤网;

52滤网盖板; 61第一排水间隙;

62第二排水间隙; 31第一排水孔;

41第二排水孔; 71垫片;

72密封圈; 8底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如图4、图5、图7所示,一种地漏,包括地漏主体、排水基座2、存水桶3、套杯4、过滤组件。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地漏主体为横排地漏主体11,横排地漏主体11为一体成型结构。横排地漏主体11包括第一容纳腔体111以及水平连接于第一容纳腔体111侧边的第一排水管112。第一容纳腔体111设有上开口,第一容纳腔体111连接上开口处的腔壁上设有内螺纹。

排水基座2的下部设有外螺纹,外螺纹连接在上开口处的内螺纹中。排水基座2中部设有通孔。排水基座2与横排地漏主体11连接处设有密封圈72和垫片71。排水基座2的内壁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所述第二卡槽的下方。

存水桶3的上端边缘卡接于排水基座2上的第一卡槽中。存水桶3穿过通孔置于容纳腔体内,存水桶3的桶壁上部设有第一排水孔31,存水桶3的桶壁与所述地漏主体的腔壁之间存在第一排水间隙61。

套杯4的上端边缘卡接于排水基座2上的第二卡槽中,套杯4位于存水桶3中,套杯4的杯壁与存水桶3的桶壁之间存在第二排水间隙62,所述套杯4的底部设有第二排水孔41。第二排水孔41的孔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排水孔31的孔心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51mm-53mm,本实施例中,优选为52mm。

过滤组件组装于所述套杯4上。过滤组件包括地漏过滤网51和滤网盖板52,漏过滤网51设于所述套杯4上,滤网盖板52盖接于滤网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两种漏过滤网51结构,如图4、图5所示。

横排地漏排水时:如图7所示,水沿着箭头方向进行排水,水穿过地漏过滤网,通过套杯4下流至套杯4与存水桶3之间形成第一环形通道(第二排水间隙62),越过存水桶3的排水口,流至第二环形通道(存水桶3与横排地漏主体之间的第一排水间隙61),之后从排水管排出水。

实施例2,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主要是地漏主体的结构与实施例1不同。

本实施例中地漏主体为直排地漏主体12,直排地漏主体12为一体成型结构。直排地漏主体12包括第二容纳腔体121以及水平连接于第二容纳腔体121底部的第二排水管122。第二容纳腔体121设有上开口,第二容纳腔体121连接上开口处的腔壁上设有内螺纹。

如图9所示,排水基座2的下部设有外螺纹,外螺纹连接在上开口处的内螺纹中。排水基座2中部设有通孔。排水基座2与横排地漏主体11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和垫片71。排水基座2的内壁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所述第二卡槽的下方。

存水桶3的上端边缘卡接于排水基座2上的第一卡槽中。存水桶3穿过通孔置于容纳腔体内,存水桶3的桶壁上部设有第一排水孔31,存水桶3的桶壁与所述地漏主体的腔壁之间存在第一排水间隙61。

套杯4的上端边缘卡接于排水基座2上的第二卡槽中,套杯4位于存水桶3中,套杯4的杯壁与存水桶3的桶壁之间存在第二排水间隙62,所述套杯4的底部设有第二排水孔41。第二排水孔41的孔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排水孔31的孔心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51mm-53mm,本实施例中,优选为52mm。

过滤组件,组装于所述套杯4上。过滤组件包括地漏过滤网51,设于所述套杯4上。

直排地漏排水时:如图9所示,水沿着箭头方向进行排水,水穿过地漏过滤网,通过套杯4下流至套杯4与存水桶3之间形成第一环形通道(第二排水间隙62),越过存水桶3的排水口,流至第二环形通道(存水桶3与横排地漏主体之间的第一排水间隙61),之后从排水管排出水。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地漏的安装结构,包括底盘8,底盘8为SMC底盘,底盘8上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内设有第三排水孔,所述地漏主体设于所述第三排水孔的下方。如图,先将密封圈套在SMC底盘上,排水基座2上套入垫片71再拧进横排地漏主体11或者横排地漏主体11里,依次装上存水桶3、套杯4、过滤网51、滤网盖板52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