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体防护端板及具有该桩体防护端板的预制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1782发布日期:2019-03-30 08:37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桩体防护端板及具有该桩体防护端板的预制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桩体防护端板及具有该桩体防护端板的预制桩。



背景技术:

先说现有的预制桩,通常包括所述桩体、分别预制一体加工固定于桩体两端部的两块端板。通常采用离心加工制作方法制成,所以所述桩体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穿透的桩体孔。由于管桩与承台连接需要插入钢筋笼并灌入混凝土,端板上也有对应桩体孔的端板孔。

为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许多建筑物下方都需要建造地下空间。常规的施工工序为:首先在场地上打入预制桩,桩顶标高为地下室基础板底或承台底标高;然后对地下室进行土方开挖,挖至桩顶标高或向下一部分,露出桩顶,浇筑垫层,在露出的桩顶孔洞内放入钢筋笼,浇筑混凝土使得工程桩与建筑物承台相连接。

但现在施工中面临的问题是,在露出的桩顶孔洞内放入钢筋笼并浇筑,该孔洞内必须是干净的,而实际是预制桩打入泥土中后,上方的泥浆、泥沙等便落入预制桩的孔内。为了保证桩与承台有效连接,所以需要先将桩的孔内掏土并清洗干净,掏土采用人工洛阳铲掏土、压力泵吹土等方式,再用水冲洗。地下室的制作对时间、天气等因素是十分敏感的,下雨天易造成塌方,因此清孔工作越快越好,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施工成本相当高。而且清理的土方在基础承台上堆积,还需要二次清理。操作十分不易,费时且费力,工作虽小,却是关键工作,影响基础承台与桩连接的质量以及整个基础施工的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桩体防护端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桩体防护端板,用于安装在桩体的端部,包括中部具有端板孔的端板本体,还包括用于阻止物体经过端板孔落入桩体孔内的端板盖,所述端板盖能够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端板本体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端板本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端板盖配合的承接结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接结构为位于端板孔内用于承设所述端板盖的至少两个凸部或者一圈凸台,所述凸部或者所述凸台是由端板本体的内圈下部径向向着端板孔中心线方向凸出形成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端板本体的内圈上部开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端板孔相连通的搁置槽,所述承接结构为搁置槽的槽底。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端板盖包括用于阻止物体经过端板孔落入桩体孔内的集土结构、设置于所述集土结构周边部用于架在所述承接结构上的搁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集土结构为遮挡层,所述搁架围设在所述遮挡层的周边,并连接构成一个整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遮挡层为布料、塑料或是金属构成的平面层或是向下凹陷的弧面层、锥面层。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集土结构为布料、塑料或是金属构成的集土兜,所述搁架围设安装在所述集土兜的上边缘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端板盖盖设在所述端板本体上,所述端板盖上表面低于或齐平于所述端板本体的上表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端板盖具有透气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端板本体的内圈上棱部开设有便于提取所述端板盖的取盖缺口。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又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制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桩,包含有以上任意一项实施方案桩体防护端板,还包括所述桩体,所述桩体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穿透的桩体孔,所述端板本体固定在所述桩体的端部,所述端板孔对着所述桩体孔。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等。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桩体防护端板,将端板盖安装在端板本体的上部,桩体防护端板随着桩体一起打入泥土深处,端板盖盖设在桩体孔上方,阻止泥沙雨水等物体落入孔内,当将预制桩上方空间的泥土全部挖掘至端板结构裸露后,直接将端板盖移除便可,可直接在预制桩上端孔内插入钢筋,并在此基础上向上建造建筑物地下空间结构的承台,省去了清洗预制桩孔的步骤,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并且保证施工人员、现场的清洁卫生。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桩体防护端板分解示意图(实施例一);

附图2为预制桩立体示意图(实施例一);

附图3为桩体防护端板分解示意图(实施例二);

附图4为预制桩立体示意图(实施例二);

附图5为桩体防护端板分解示意图(实施例三);

附图6为预制桩立体示意图(实施例三);

附图7为桩体防护端板分解示意图(实施例四);

附图8为预制桩立体示意图(实施例四);

其中:1、端板本体;11、端板孔;12、承接结构;13、取盖缺口;2、端板盖;21、集土结构;22、搁架;3、桩体。

具体实施方式

预制桩,包括桩体3、分别预制一体加工固定于桩体3两端部的两块端板本体1。端板本体1中部具有端板孔11,端板孔11对着桩体孔。端板本体1上具有用于阻止物体经过端板孔11落入桩体孔内的端板盖2,端板盖2能够拆卸地设置在端板本体1上。打桩前,将端板盖2盖在端板本体1上,端板盖2随着桩体3一起被打入泥土中,在管桩上端部形成阻止泥沙浆落入桩体孔内的阻挡部件,甚至还可以阻挡人体或小动物落入管桩的桩体孔内。

而端板盖的安装方式有很多种,本说明书内就提供以下几种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附图1、2所示,一种用于安装在桩体3的端部的桩体防护端板,包括中部具有端板孔11的端板本体1、端板盖2,端板本体1上设置有用于与端板盖2配合的承接结构12。

承接结构12为位于端板孔11内用于承设端板盖2的一圈凸台,凸台是由端板本体1的内圈下部径向向着端板孔11中心线方向凸出形成的。

端板盖2包括集土结构21、固定在集土结构21周边部用于架在承接结构12上的搁架22。集土结构21为土工布、防水毯、尼龙、尼龙布等构成的布料遮挡层,搁架22围设在遮挡层的周边,并连接构成一个整体。

当端板盖2盖设在端板本体1上,端板盖2上表面低于端板本体1的上表面。当向下打桩时,送桩件与端板本体1相抵触,从而不会破坏端板盖2。

端板本体1的内圈上棱部开设有便于提取端板盖2的取盖缺口13。集土结构21或搁架22上可设置提拉装置。同样低于端板本体1的上表面。

实施例二,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附图3、4所示,一、承接结构12不同,二、集土结构21不同。

端板本体1的内圈上部开设有至少两个与端板孔11相连通的搁置槽,承接结构12为搁置槽的槽底。

集土结构21为布料的集土兜,搁架22围设安装在集土兜的上边缘部。

优点,更适用于一些下端部具有导向架的送桩件,为便于送桩件定位,顺利对准预制桩,从而实施打桩,送桩件下部具有向下凸出的锥形导向架,对准管桩后,同样作用于端板本体1,向下打桩。集土兜的深度需要深于导向架的凸出尺寸,从而不会破坏集土兜本身。

实施例三,如附图5、6所示,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端板盖2不同,本实施例中,端板盖2是一整块金属平板或者是硬塑料平板。其周边部便形成与作为承接结构12的凸台相抵压的搁架22。当管桩打入泥土中时,桩体孔内形向密闭的空间,该空间随着管桩下沉时的土塞效应而变小,内压增大,因而采用不透气的塑料或金属板时,在集土结构21上开有透气孔。

实施例四,如附图7、8所示,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端板盖2不同,其集土结构21是向下凹陷的弧面层、锥面层,与周边一圈搁架22是由金属或硬塑料一体成型构成一个整体。在集土结构21上开有透气孔。

实施例五,无图示,可以直接是一个类似瓶盖一样的金属帽,将端板本体1整个向下罩住,向下打桩时,送桩件直接与金属帽上表面相抵触。

实施例六,无图示,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圆形端板盖2与端板本体1螺纹连接,旋到底时便压在承接结构12上。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