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预制截流槽及包含其的雨水截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5205发布日期:2019-01-02 22:07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雨水预制截流槽及包含其的雨水截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与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雨水预制截流槽及包含其的雨水截流系统。



背景技术:

内涝和面源污染是城市雨洪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对雨水径流收集与再利用的重视,雨水收集与预处理技术随之发展。由于暴雨径流过程的特性,暴雨初期径流污染是雨水径流过程中主要污染物集中的时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收集的雨水径流做预处理。

现有技术中的预处理装置包括:雨水口和截流井。雨水口,指的是管道排水系统汇集地表水的设施;在雨水管渠或合流管渠上收集雨水的构筑物,雨水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道路、广场草地,甚至一些建筑的屋面雨水首先通过篦子汇入雨水口,再经过连接管道流入河流或湖泊。雨水口是雨水进入城市地下的入口,收集地面雨水的重要设施,把天降的雨水直接送往城市河湖水系的通道,既是城市排水管系汇集雨水径流的瓶颈,又是城市非点源污染物进入水环境的首要通道。截流井,用在雨污合流系统中。

上述两种预处理装置存在不能导入海绵城市(LID)设施中的问题,不利于雨水的利用,而且雨水口和截流井在有效分离污水上有待改进。有鉴于此,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分离污水、并能够将雨水进一步导入海绵城市(LID)设施中、提升雨水利用的雨水预制截流槽及包含其的雨水截流系统。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水预制截流槽,包括:雨水篦和处理槽,

所述雨水篦用于覆盖在所述处理槽的顶部敞口;

所述处理槽内设置有竖直挡板,所述竖直挡板将所述处理槽分成弃流沉淀室和溢流出水室,雨水能够从所述弃流沉淀室溢出流入所述溢流出水室;

所述弃流沉淀室的底壁上设置有弃流管,所述弃流管用于连通市政排水系统;所述溢流出水室远离所述竖直挡板的侧壁上设置有一排出水孔,所述出水孔用于连通LID设施。

进一步地,所述雨水篦设置为格栅,所述格栅包括一排粗孔和两排细孔,相邻各排的间隙为5mm,每相邻两个所述粗孔或每相邻两个所述细孔的间隙为5mm。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粗孔的长度与每个所述细孔的长度满足比例关系1:0.8-1;

每个所述粗孔的宽度与每个所述细孔的宽度满足比例关系2-2.5:1。

进一步地,所述竖直挡板的高度低于所述处理槽的高度,所述竖直挡板的顶部与所述雨水篦不接触。

进一步地,在所述竖直挡板的侧壁上设置有一排所述出水孔;

在所述竖直挡板的侧壁底部还设置有一排泄空孔,所述泄空孔位于所述出水孔的正下方。

进一步地,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出水孔的间距与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泄空孔的间距满足比例关系:1:10-18;

所述出水孔的长度大于所述泄空孔的长度,所述出水孔与所述泄空孔的垂直间距为45mm。

进一步地,所述弃流沉淀室的宽度和所述溢流出水室的宽度满足比例关系:1-1.5:1。

进一步地,所述弃流管上设置有滤网。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雨水截流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雨水预制截流槽以及LID设施。

进一步地,所述的所述雨水预制截流槽通过所述出水孔与下游LID设施连接,雨水经所述雨水预制截流槽初步沉淀分离后导入所述LID设施的蓄水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雨水预制截流槽及包含其的雨水截流系统,通过设置雨水篦初步过滤雨水径流裹挟的落叶、垃圾废弃物等;经过简单过滤的雨水流入所述处理槽内分离。雨水在所述弃流沉淀室内静置沉淀,污水留在所述弃流沉淀室内并通过所述弃流管排入市政排水系统,有效分离污水;经分离的雨水经过中间挡板溢流入所述溢流出水室,并通过出水孔排入下游LID设施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水预制截流槽的雨水篦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水预制截流槽的处理槽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水预制截流槽的处理槽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水预制截流槽的处理槽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水截流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雨水篦

11-粗孔

12-细孔

2-处理槽

21-竖直挡板

22-弃流沉淀室

2201-弃流管

23-溢流出水室

2301-出水孔

2302-泄空孔

3-生态花池

31-雨水预制截流槽

32-蓄水层

33-混凝土层

34-种植土层

35-过渡区

36-细砂找平层

37-PE防渗膜

38-机动车道

39-非机动车道

30-混凝土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水预制截流槽,如图1-4所示,包括:雨水篦1和处理槽2,所述雨水篦1用于覆盖在所述处理槽2的顶部敞口;所述处理槽2内设置有竖直挡板21,所述竖直挡板21将所述处理槽2分成弃流沉淀室22和溢流出水室23,雨水能够从所述弃流沉淀室22溢出流入所述溢流出水室23;所述弃流沉淀室22的底壁上设置有弃流管2201,所述弃流管2201用于连通市政排水系统;所述溢流出水室23远离所述竖直挡板21的侧壁上设置有一排出水孔2301,所述出水孔2301用于连通海绵城市设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雨水预制截流槽及包含其的雨水截流系统,通过设置雨水篦1初步过滤雨水径流裹挟的落叶、垃圾废弃物等;经过简单过滤的雨水流入所述处理槽2内分离。雨水在所述弃流沉淀室22内静置沉淀,污水留在所述弃流沉淀室22内并通过所述弃流管2201排入市政排水系统,有效分离污水;经分离的雨水经过中间挡板溢流入所述溢流出水室23,并通过出水孔2301排入下游LID设施中。

联合实际,弃流沉淀室22位于临路侧,溢流出水室23及出水孔2301位于远离道路侧。

现有技术中雨水口无法对收集的雨水做预处理,雨水口即使加截污挂篮后,仅对枯枝落叶、垃圾废弃物等起到一定的拦截作用,无法沉淀较大颗粒物,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水预制截流槽,所述雨水篦1设置为格栅,所述格栅包括一排粗孔11和两排细孔12,相邻各排的间隙为5mm,每相邻两个所述粗孔11或每相邻两个所述细孔12的间隙为5mm。设置粗孔11与细孔12配合,更有效的分离沉淀物,过滤雨水径流裹挟的落叶、垃圾废弃物等。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粗孔11的长度与每个所述细孔12的长度满足比例关系1:0.8-1;每个所述粗孔11的宽度与每个所述细孔12的宽度满足比例关系2-2.5:1。精确设置粗孔11与细孔12的尺寸,以更好的将落叶、废弃物、沉淀物更好的分离。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水预制截流槽,溢出的方式采用:将所述竖直挡板21的高度低于所述处理槽2的高度,所述竖直挡板21的顶部与所述雨水篦1不接触。雨水从竖直挡板21的上方溢出至溢流出水室23。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取在竖直挡板21上设置通孔的方式溢出。

现有技术中雨水口收集雨水后直排入市政排水系统,无法导流排入低影响开发设施中;另外截流井设施规模较大,占地多,雨水入井后再以重力流形式排入低影响开发设施中较困难。为了更有效的与下游LID设施连通配合,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水预制截流槽,在所述竖直挡板21的侧壁上设置有一排所述出水孔2301;在所述竖直挡板21的侧壁底部还设置有一排泄空孔2302,所述泄空孔2302位于所述出水孔2301的正下方。出水孔2301与泄空孔2302配合有效将水排入下游LID设施中进一步有效利用。

本实施例中,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出水孔2301的间距与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泄空孔2302的间距满足比例关系:1:10-18;所述出水孔2301的长度大于所述泄空孔2302的长度,所述出水孔2301与所述泄空孔2302的垂直间距为45mm。

为了优化雨水的溢出量,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水预制截流槽,所述弃流沉淀室22的宽度和所述溢流出水室23的宽度满足比例关系:1-1.5:1。

弃流沉淀室22内进行雨水污染物的沉淀,为了更有效的排出污水,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水预制截流槽,在所述弃流管2201上设置有滤网。该雨水截流槽需定期清理内淤垃圾。

由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利于导入LID设施的雨水预制截流槽,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雨水截流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雨水预制截流槽及LID设施,本实施例中,LID设施为生态花池3。所述雨水预制截流槽31通过所述出水孔2301与所述LID设施连接,雨水经所述雨水预制截流槽31初步沉淀分离后导入所述LID设施的蓄水层。本实施例中雨水通过所述出水孔2301、泄空孔2302溢出雨水、经过所述生态花池3的过渡区35排入生态花池3表层,最终所述雨水预制截流槽31将雨水导入所述生态花花池3的蓄水层32。

现有技术中的雨水预处理装置,对于雨水截流量的设计无法量化,本申请对截流槽的各部位尺寸精确设置,根据设计流量和接出LID措施如生态花池3的溢流水位来确定最终的开孔度、开孔高度。

以出水孔2301为例,本申请提供的出水孔2301的开孔度能够满足以下条件:开孔度过流能力不低于1.5-2倍以上的设计暴雨时单个截流槽汇流面积上的产流峰值流量;不破坏槽体结构稳固。溢流水位将影响过流能力的计算方法,如孔口出流的淹没出流和自由出流,和开孔度是间接的关系。依据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截流槽能够对雨水截流量的设计实现量化。

本申请是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截流槽,包含了雨水口和截流井的优点,改变了传统雨水口的建造和安装方式,同时提供对雨水水量和水质的双方面控制功能,具有空间经济、生态美观、节省空间、施做方便等优点。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雨水预制截流槽,处理槽2的尺寸为700mm(长)*300mm(宽)*270mm(高);雨水篦1的尺寸为700mm(长)*300mm(宽)*30mm(高)。

一排粗孔11、两排细孔12,相邻各排的间隙为5mm,每相邻两个所述粗孔11或每相邻两个所述细孔12的间隙为5mm。每个所述粗孔11的长度与每个所述细孔12的长度满足比例关系1:0.9,每个粗孔11的长度为100mm,每个细孔12的长度90mm;每个粗孔11的宽度与每个细孔12的宽度满足比例关系2.4:1,每个粗孔11的宽度为30mm,每个细孔12的宽度为12.5mm。

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出水孔2301的间距与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泄空孔2302的间距满足比例关系:1:15,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出水孔2301的间距为5mm,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泄空孔2302的间距为75mm;所述出水孔2301的长度为120mm,所述泄空孔2302的长度为50mm;所述出水孔2301与所述泄空孔2302的垂直间距为45mm。更精确的,本实施例中的位于两端的两个出水孔2301宽度较其余出水孔2301的宽度小。

所述弃流沉淀室22的宽度和所述溢流出水室23的宽度满足比例关系:1-1.375,弃流沉淀室22的宽度为165mm,溢流出水室23的宽度为120mm。

本申请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施工安装、适用范围广、初步沉淀较大颗粒悬浮物污染物的特点。较之传统雨水口和截流井,可对初期雨水进行预处理、顺接下游地表LID设施。侧开孔度与设计暴雨标准相关,设置侧开空过流能力不小于设计暴雨径流峰值流量,底部设有弃流管2201,将初期雨水污染物排入市政雨水排水系统。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雨水截流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雨水预制截流槽31及生态花池3,可与开口路沿石或平缘石配套应用。一种适用于导入LID设施的雨水预制截流槽通过出水孔2301、泄空孔2302溢出雨水、雨水经过所述生态花池3的过渡区35排入生态花池3表层,进一步将雨水导入所述生态花园的蓄水层32。

如图5所示,以南昌市某一路幅平均57m宽的市政道路为例,沿道路纵向单个生态花池3长度30m,布置该种雨水截流槽结合生态花池3,收集道路雨水导入生态花池3。

南昌市5年一遇10min暴雨强度499L/s/ha,综合径流系数取0.86,则有单个生态花池3对应的5年一遇暴雨径流峰值流量51.6L/s,单位长度雨水截流槽对应设计过流能力不应小于1.7L/s,实际设计开孔数量与过流面积的总过流能力远大于1.7L/s。

该装置功能按照初期雨水弃流设施考虑,设计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可满足40-60%的效果。

图5中的生态花池3,显示了一种适用于导入LID设施的雨水预制截流槽31、蓄水层32、混凝土层33、种植土层34、过渡区35、细砂找平层36、PE防渗膜37、机动车道38、非机动车道39、混凝土垫层30的位置关系,生态花池3与本申请的截流槽配合,初期雨水弃流由弃流管2201排走,分离后的雨水排入预处理井31,进一步的排入生态花池3的蓄水层32备用。

本申请的结构材质可选用505镀锌钢、塑料及其他材料加工定制产品,选材灵活。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